《益州书画录》的作者及其得失
(2011-12-15 21:50:36)
标签:
杂谈 |
《益州书画录》(包括续编、补遗、附录),记载了从清初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川籍和在川的诗书画人。概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著述及其艺术风络,计1056人。《益州书画录》收罗的范围较宽,计川籍书画家718人,外籍在川做官的诗书画名人187人,流寓四川的学者97人,宗教界诗书画名人31人,妇女23人。此书对收集、鉴定古字画提供了可贵资料和索引。后人的一些专著如俞建华《中国美术家辞典》、香港梁披云《中国书法大字典》均多有征引。八十年代四川普查文物有关书画部分大都以此为蓝本。一些民间收藏家收藏古字画也以此按图索骥。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了。但此书作者的生平及其得失者尚不为人多知,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介绍。
《益州书画录》的作者薛志泽,系成都九里堤人。解放前、后均经营旧书业。抗战时期曾任旧书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明末清初四川惨遭兵燹、人口锐减,文化受到毁灭性破坏。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湮灭已久的蜀学有了恢复和发展。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锦江书院建立,以及嗣后尊经书院的建立,四川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道光年间,成都出现了一家专营旧书业的书店—清远堂,光绪年间成都旧书业又有七家书店开业。民国初年,存古山房、新民书局、渊雅堂、大雅堂、程砚耕、紫云阁、古香斋等十二家相继开业。成都旧书业一派繁荣景象,其中新民书局即为薛志泽所经营。
薛志泽,先在鼓楼北二街摆旧书摊,1912年入国学院攻读。国学院为辛亥革命时大汉军政府尹昌衡所设立。国学院的宗旨是:“研究国学,发扬国粹,沟通古今,切与实用。”它要办的事是“一、编辑杂志;二、审定乡土志;三、搜访乡贤遗墨;四、续修通志;五、编纂本省光复史;六、核定得要书籍;七、设立国学专门学校(何域凡“存在学堂嬗变记”)”。当时任教国学院的教师皆是有名望的著名学者,如井研廖平、名山吴之英、江苏仪征刘师培、浙江诸暨楼黎然、乐至谢无量等,薛志泽在国学院的学习,为尔后经营旧书业打下了深厚的业务基础。
薛志泽曾任《蜀报》记者。《蜀报》为辛亥革命时咨议局及宪政法学研究会同仁所办。编辑发行为同盟会朱山,主笔为著名学者吴虞。《蜀报》为总督赵尔丰查禁后,即全身心投入经营旧书业。
薛志泽善交际,与当时学者苏凤岗、彭举、熊子骏等相过从。请益良多,苏为清翰林,工书法善词赋,亦精于考据之学。金石书画、经史子集、音韵训诂皆别有见地。彭举时在川大中文系、历史系任教为著名学者。同时薛志泽也虚心向同业学习。如存古山房店主钟焕亭精于版本鉴定和字画,渊雅堂主人张恭侯,人称“张顾印愚”,专门摩仿何绍基、顾印愚的字,薛志泽在他们处学了不少东西。薛志泽的业务能力在成都旧书业是数一数二的。
薛志泽用“薛崇礼堂”的名义先后刻印了由章太炎弟子北大教授钱玄同在二十年代编辑的《章氏丛书续编》以及《清季四家词》、《神州论画录》、《益州书画录》等八种书。其中《益州书画录》为薛所编纂,影响也最大。新民书局1955年加入西域区古旧书店,薛任该店副经理,1966年去逝。
《益州书画录》(包括续编、补遗、附录)由张大千乙酉(1945年)题签。由 “薛崇礼堂校镌”刻板印刷,刻工精美。卷首载川大彭举及云南路朝銮序。彭举在序中说:“蜀中书画早闻于汉,名家金石著录甚多。”“邓椿画继称蜀道僻远而画手独多于四方,李方叔德隅斋画品载蜀笔居半云云。”薛志泽有感于蜀中书画文献“纂辑无人,散漶湮灭,而蜀士又不喜标榜,于乡邦文献,每付厥如,书画一科更多有不能举其名氏者。”起而编《益州书画录》。薛志泽编《益州书画录》的原因诚如上述外,还另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晚清至民国1949年的88年间,四川书家即有500多位,其中不乏有重大影响的书家如赵熙、颜楷、顾印愚、包弻臣、吴之英、余沙园、谢无量等,这种人才辈出繁荣的四川书坛也给《益州书画录》的编纂提供了根基。《益州书画录》继辛酉版后,解放后一直未见印行,民间流传不广。八十年代古籍书店曾有印行。本文引证资料系据1945年薛崇礼堂校镌初版本。
《益州书画录》为后人研究清初至民国四川书画名人提供了一个索引,给予了极大方便。近100个县和地区的书画家情况给人以清晰印象,学术渊源和脉络也有章可循。但同时应该看到该书系由县志或笔记等编纂而成,所引资料均未注明出处,一些资料也未经考订,这给未来研究者也带来不少麻烦,所以在引用该书资料应慎重对待。笔者在阅读该书时发现有以下问题。
1、史实不准,引用资料不确定。
如《益州书画录》张鹏翮
张鹏翮,遂宁人,字运青,号字宽,九岁能文。康熙八年举于乡,明年成进士,累功,继任大理寺少卿。立万松书院,教士五载,文风丕振,三十四年擢兵部尚书。善诗工书,成都驷马桥碑记,乃其遗墨。为政有循声,克守清白,能世其家,卒后谥文端,著有《张乃端集》。
按:张鹏翮系清顺治辛卯(1651年)举人。《益州书画录》载康熙八年举于乡,系据张邦伸《锦里新编》说。此据孙桐峰《国朝全蜀贡举考要》,另《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说为确。张鹏翮系康熙九年(1670年)三甲第122名进士。康熙二十七年因与俄罗斯勘定国界有功,升任大理寺少卿。继擢浙江学政。后治河有功,迁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康熙六十一年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年)升武英殿大学士,仍管吏部,雍正三年(1725年)卒。
所著有《忠武志》、《奏议稿》24卷,《出使俄罗斯纪略》、《敦行录》、《信阳子卓录》、《治河书》,与叶鸣銮合修《杭州府志》40卷,主修《遂宁县志》40卷。
《益州书画录》顾光旭
顾光旭,无锡人,乾隆进士官四川督学,甘肃甘凉道。善诗文,著有《梁溪诗抄》、《响泉集》。
按:据《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史稿》列传,顾光旭,字华阳,号晴沙,一号响泉居士,江苏金匮人。乾隆十七年(1725年)进士。户部山东司主事。乾隆二十四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三十三年授宁夏知府,次年调平凉。在十七年十二月署四川按察使,任上“裁抑奸贪,剔除衙蠹”(四川通志),未曾任四川督学。
《益州书画录》王炳麟
王炳麟,安岳人,字芸阁,嘉庆已卯进士,签分山西太原、永济。皆有惠政,善画能诗,著有《饮清山房集》。
按: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及《国朝全蜀贡举考要》,王炳麟,系嘉庆戊寅(1818年)举人。道光己丑(1829年)三甲第97名进士,非嘉庆己卯进士。擢朔平府知府,有《饮清山房诗文集》。
《益州书画录》周煌
周煌,涪州人,字景垣,号海山,乾隆丁己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转中允,侍讲二十年。工书,笔法遒劲,奉修《琉球国志》16卷,己末充八旗通谱馆纂修,庚午充国史馆修纂。
按:据《清史稿》列传,《清代四川进士征略》周煌己末(1739年)乾隆四年授编修;丙子(1756年)晋侍讲。庚子(1780年)充会试副考官,调兵部尚书,充四库全书总纂官。
如以上情况,将史实搞错的还不少。如刘桂文,《益州书画录》载为光绪丁丑进士,实光绪庚辰(1880年)二甲第117名进士。杨益豫《益州书画录》载为咸丰庚申进士,实同治壬戌(1862年)二甲第22名进士。陈凤楼《益州书画录》载为光绪乙亥举人,实系同治癸酉(1873年)协贡,光绪癸未(1883年)二甲第41名进士。
2、将世系、字号搞错
《益州书画录》将所列条目作者的字与号,世系搞错的也有,兹列数条说明。
《益州书画录》何维朴
何维朴,字诗荪,道州人,随父子贞太史入蜀也,工书画,书近颜平原,画山水苍润浑穆,弟维棣,字堂荪,亦工书。
按:据清易宗夔《新世说》:何诗荪字承家学------名维朴,湖南道州人,子贞之孙也。据《近现代百家书法赏析》,何维朴(1844—1925年)字诗荪,号盘止,湖南道县人,何绍基孙,擅隶行。
《益州书画录》包崇让
包崇让,南溪人,字揖东,廪生,善风姿,工书法,其父汝谐目为翰苑之才,生平高自标置,不同凡材,卒年四十二。
按:据侯开嘉《包弻臣年谱》,包汝谐有四子,长子崇佑,次子崇体、崇金、崇瑗。崇让非其子是其侄。
《益州书画录》童棫
童棫,字逊苍,新津人,长经学古文词,工书法,近褚遂良,为锦江书院主讲,造就颇众,后官雷琼道,卒年七十余。
按: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童棫,字牧村,号逊斋。咸丰壬子(1852年)举人。癸丑(1853年)三甲第106名进士。官至广东雷琼道,后解组归里。四川学使侍读学士黄倬特延聘掌教锦江学院。童棫是先官雷琼道,后才掌教锦江书院,这儿先后顺序颠倒了。童棫是川西清代中叶著名书家。
《益州书画录》卓秉恬
卓秉恬,华阳人。字静远,一字海帆-----
按:据《清史稿》列传及《清代四川进士征略》,卓秉恬(1782—1855年),字静远,号海帆。清协办文渊阁、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任兵、礼、户、吏部尚书,为清之重臣,善诗工书。
《益州书画录》卓云
卓云,华阳人,字鹤溪,秉恬次子,庚子进士,翰林院编修,工书兼肄行草,佳者逼似刘文清,评书家一时重之。
按:据《清史稿》及《清代七百名人传》,卓云,字云木,号鹤溪,庚子(1840年)二甲第16名进士,翰林院编修,兵部侍郎,《大清实录》总纂官。书学褚遂良兼米蒂之长。另如四川清代一甲三名(探花)江国霖,《益州书画录》载,字子雨,实字雨农,号小帆。是清代四川读书人中有影响的人物。
3、将籍贯搞错。
《益州书画录》中有将籍贯搞错的。条目主人的籍贯自然应照清时的区域来划,而不应以现时的区域来给古人定籍贯。
《益州书画录》胡薇元
胡薇元,大兴人,字诗林,又号孝博,累官西昌、华阳等县,善书,与宋育仁、方旭、赵熙诸人结词社,所著有《玉津阁诗文集》。
按:据《四川文物》(1997.2)胡薇元(1850—?)字诗舲,号孝博,山阴人。工诗善画。另如向步瀛,《益州书画录》载为彭县人,实新繁人。余舒《益州书画录》载为华阳人,实成都县人。以上情况还有类似。
4、《益州书画录》中有的资料过于简略,如在四川有较大影响的余燮阳、骆成骧,有的仅署蜀人,使人查找甚感不便,如蔡曾源等。
《益州书画录》骆成骧
骆成骧,资中人,字公啸,癸末举于乡,乙末成进士,工书,晚年恒民一、二旧友诗酒外,咄咄书空,以隐忧卒,年六十余。
按:据《四川近现代人物传》、《清代四川进士征略》骆为清代四川唯一状元。光绪癸己(1892年)举人,非癸末。乙末(1895年)一甲一名进士,戊创办“蜀学会”。著有《国文中坚集》、《仪礼丧服会通浅释》、《左传五十凡例》三书行世。
《益州书画录》余燮阳
余燮阳,内江人,书法有平原遗意。
按:据《四川书学》第八期及《内江文史资料》,余燮阳(1887—1944年)内江人。曾任清军机处章京,初学北碑,继专学兰亭,兼学十三行。书法老练精研,遒劲精妙。
《益州书画录》张学潮
张学潮,字夔皆,灌县人,别号畸禅,工北碑,善画花鸟,著有《草释》一书,民国二十四年卒。
按:据李启明师函:张学潮,同盟会会员,工北碑,民国二年书“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北面,劲挺雄健,斑驳沉着。著《畸庐草释》五卷,改订《说文部首》一卷,《畸庐丛录》二卷,《畸庐各种集联》三卷,《畸庐随录》七卷,计18卷手稿皆其手稿。
上述手稿系原政协副主席余定夫先生1950年从其后人处得交灌县图书馆。
《益州书画录》蔡曾源
蔡曾源,字吕桥,蜀人,清进士,善写兰竹,疏快异常。
按:据《崇宁县志》蔡曾源,崇宁县人。乾隆甲午(1774年)举人。甲辰(1784年)二甲第40名进士,先翰林院庶吉士,未散馆即授山西翼城县知县,善画兰竹,疏景斜阳,笔致逼真,有《莒桥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