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通讲究技巧
文:培洪妈
我们母子的亲子关系算是不错的,但我偶尔也有不知如何回答的时候。一直也努力提升自己并寻找关于沟通方面的书,但一直没有找到。最终让我如愿以偿得到的书,却是现在大家时兴玩的微博上得到滴。
微博我极少上,有时写了文分享到微博,有空时就直接进微博看看,那天看到打开门说亮话@给我的送书活动,一看那书名,我就喜欢上了。所以毫不犹豫并很正规地按照家教经典的要求转发微博。转完,也没有放心上,因为我难得上一次微博,好事不可能这么幸运降临我头上,这个理,我懂。但心里还是惦记着的,所以第二天特意上微博一看,妈呀,惊喜真的降临我头上啦!看到我中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真是太意外了!并对自己说‘一定好好看,然后吸收里面自己需要的。’
书到了,在他们父子俩面前显摆了获奖的奖品后,就带着满心的喜悦及渴望寻求知识的心态翻开封面,序言里所讲的就深深吸引了我,比如:
“书中倡导沟通技巧帮助成年人以同情和关爱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教给成年人如何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对其做出反应。”
“心理治疗师用关心的沟通方式能让有病的孩子恢复心智健康,那么,那些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人才能帮助孩子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不要仅仅成为父母,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
是啊,咱们家长就只是仅仅成为了父母,而并没有让自己成为身为父母的人。总是太把自己的父母权利看得太重,以爱孩子为由,深深地伤害着孩子。其实咱们都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和尊重。从我们自身想想就明白了,谁都喜欢不被指责,渴望情绪被理解,而不是对行为进行批评。
每天我们都要和孩子说话交流,但有多少父母真正学会和孩子对话呢?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是《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确实,我们每天都习惯性按着自己的方式说话及回答,而极少真正去了解孩子话里隐藏的真正目的。就像书中的一个例子,没看书之前,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那些话,还有另外的含义。
书中例举了一个5岁的孩子,她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的妈妈陪着她,她看着墙上的画,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一听这样的话,咱们肯定都会对孩子说:“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可人家老师却笑着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陋的画。”孩子听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原来孩子话中隐藏的问题却是:“如果一个女孩画画画得不好会怎么样呢?”
老师的回答让孩子感觉到了安全感,想着即使画画的不好看,老师也不会生气。而我们家长的回答依然没有打消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和不安。类似这样的回答,咱们家长是不是没有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呢?而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同时对父母的爱也会更深。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把孩子当时的感觉再向他说出来,就能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比如孩子回来告诉你,他今天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一般我们关注的就是孩子为啥批评?想着去弄清原因,以免孩子再次被批评。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真正想的却是能得到我们的同情。如果我们这样说:“被老师批评心里一定很难受吧!”同时向他表明,我们理解她的气愤和尴尬。孩子看我们理解并同情他的感受,那么不用你问,他也会滔滔不绝地和你说事情的经过。
所以说,咱们就应该学会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然后表达出来并承认他的感受。就像书中的一个例子:
大卫的父亲上夜班,当妈妈在白天上班时,父亲就照料家里。一天,当父亲购物以后回到家时,发现八岁的儿子怒气冲冲的。
父亲:我看到一个生气的男孩。事实上,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生气的男孩。
大卫:我很生气,事实上,我非常生气。
父亲:为什么?
大卫(非常小声):我想你,我从学校回家后,你从来都不在家里。
父亲:我很高兴你告诉了我,现在我知道了,你希望从学校回家后我在家里。
大卫拥抱了一下父亲,然后出去玩了。
大家看,大卫的父亲只是简单描述了他看到的现象,并简单地承认了儿子的抱怨。他并没有为自己辩护及说明自己不在家的理由。如果是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形,是不是总试图去说服孩子,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抱怨不公平,越这样,只会导致争论和气愤。其实孩子只是想被我们理解,知道我们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爱着他。他们就有了安全感!
要想听出孩子的话中有话,就需要我们更用心了解孩子,结合自己童年时的各种情绪去感受去理解。而不是以我们成人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当孩子的感受被我们理解后,接下来我们所提的建议什么的,孩子也容易听进去。
咱们大多数人的沟通方式,其实都进入了一个误区。特别是当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总是针对其行为,想着去纠正他的行为,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真正而有效的沟通却是: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为了让大家更形象,我还是举一个书中的例子:
安妮塔,八岁,一天回家吃午饭时生气地说:“我不要回学校了。”
妈妈: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怎么了吗?
安妮塔:老师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
妈妈: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
大家看,安妮塔的妈妈并没有追究为何不回学校?也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带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说话。因为她知道想帮助女儿消除怒气,只有理解并同情她,才能让她的情绪稳定下来。只有先处理了孩子的情绪问题,行为的纠正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如果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或者责骂他不好学的行为,那么就击怒了孩子,这也就是为啥孩子经常无缘无故生气的原因。
还有一点,应该牢记:谈话的原则是理解和共鸣!只有双方产生共鸣,这样谈话才有效果。
当孩子说起或询问一件事情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的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的联系。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忘乎所以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
这本书我自认为非常好的一本书,对它喜爱有加,所以有些章节连看了三遍,在第二遍看时,一边看,一边在书中相应的地方写了自己的理解及感受。就是这样,这读后感我也是迟迟末写,今天写时,感觉有些乱。
大家看看我看书认真吧!呵呵,忽略我的字啊,本身字就不好,有时是前面没有桌子,直接在大腿上写滴。但书确实是好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