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持证育儿是时代的进步
文:培洪妈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一书中,盖茨父亲说:“对于如何扶养子女、承负家庭义务,我们需要像大多数父母一样积极思考,尝试扮演好父母角色。我们在为人父母时,基本从未接受过这方面的正规培训,而‘结婚’和‘扶养子女’恰恰是我们一生中需要积极面对并尽力解决的最棘手也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充分思考。”这种思考,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现在
育儿观对对碰:80后家长持证育儿是荒唐还是…从我养儿10年的心得来看,80后家长持证育儿是时代的进步。
70后的家长在怀孕时去听课的应该是少数吧,而80后的家长与时俱进,宝宝还在肚子里,在课堂上就能模拟如何帮宝宝洗澡?宝宝呕了应该如何应对?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和宝宝交流……我们70后的家长,虽然也开始重视胎教,只是自己盲目的看些书,有一搭没一搭的进行着。虽然也了解些科学的育儿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传统的观念所代替了。像我明知道要让孩子自己多动手,孩子有意识自己吃饭及做一些事时,就应该鼓励让孩子去尝试。可我的潜意识里总是怕孩子把衣服、桌子、地板弄脏,以至于培洪直到4岁后才真正自己吃饭,当然现在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弱。所以说,这育儿观念很重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更新自己的观念,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父母。
想想当初如果我懂得一些宝宝的基本常识,我家培洪二周岁时,舌头下就没必要割那一刀。有经验的人都说,孩子刚生下来,哭声就可以听出他舌头下面的筋短还是不短,现在回过头,才明白,为何培洪一生下来不会吸奶,就是因为舌头下面的那根筋短些,拉住了舌头,而不好吃奶。为何培洪学说话时,只会说些简单而不需要转音的字,其实培洪10个月就开始发“爸爸、拜”,真正说话还是舌头下的那根筋割了后。想想就觉得遗憾,刚生下来如果发现轻轻一刀割一下就好,不需要缝针,而不像二岁才割,像真正手术一样,缝针、拆线,想想头皮还发麻。想想咱家的孩子比人家足足晚说了一年多的话,真是有说不出的后悔。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用心学习,用心反思,用心把书中适合自己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大家想想,我家培洪二岁三个月以后才会说话,他想说的话,表达不出来,所以那时的他脾气爆。想和人打招呼,不会说,只会用手拍人家一下,但其他的孩子都认为培洪是在打他。直到自己多学习了,才明白,其实那时培洪见面拍人家,是他和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还好,我醒悟过来,通过学习,耐心地让培洪完全换了一个人,从原来的脾气爆、胆子小,变成一个宽容、乐观、爱表现的男孩。所以,我们只有多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
不过,并不是考了证,了解了理论知识的皮毛,就什么都不管了。现在网上也有很多机构培训家庭教育知识的,学完、考完还有一个红本本发给你。可有很多拥用了这红本本的,面对自已家的孩子照样束手无策,这样的红本本有跟没有又有什么区别?我没有这红本本,可我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培洪有一丝不良行为,我能察觉,并不动声色地让那些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在我看来,80后持证育儿是时代的进步,但不要把考证当作一种负担,当作一种形式。而是真正为了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去学习,吸取专家的先进理念,做一个先知先觉的优秀家长,让孩子接受到更多的快乐教育。
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生活,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其中。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性,并不是按照专家的话,就一定能见效。生活每天都在变,孩子每天也在成长,我们只有跟着孩子成长的步伐,用心领悟书中的精华,不断去理解孩子,去尝试去探索,去体会去感悟,从而总结出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找出适合自家孩子的交流表达方式。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平等地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会真正认同我们,成为好朋友。
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学习,拥有耐心、诚心、童心,我想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乐趣多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