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O法为例说明,以单纯生物除磷(整个系统中没有化学除磷)为前提,二沉池出水TP过的原因有:
一是污泥回流量大
从中控室微机上看污泥回流量都在100%以上,回流比太大会将过多的NO3--N带回厌氧段干扰除磷,当回流比为100%时除磷将完全停止。A—O除磷系统运行中,如果好氧段出现硝化,则将有NO3-N随回流污泥进入厌氧段。厌氧段存在NO3-N时,反硝化菌将在厌氧段产生反硝化,与聚磷菌竞争易降解的低分子脂肪酸,而反硝化菌竞争能力远大于聚磷菌。因此在厌氧段优先进行反硝化,从而破坏了磷的释放。另一方面,厌氧段NO-3-N的存在,也能直接对释放磷产生抑制。当厌氧段NO3-N浓度大于2mg/L时即能对释放磷产生抑制,从而降低除磷效率,其具体取决于污水的BOD5/TP,当BOD5/TP较大时,NO3-N对除磷的影响小些,反之则大些。
二是A—O池DO控制不好
A—O除磷系统运行中,厌氧段应尽量保持严格的厌氧状态,实际运行中应控制DO在0.2mg/L以下。因为聚磷菌只有在严格的厌氧状态下,才进行磷的释放。如果存在DO,则聚磷菌将首先利用DO吸收磷或进行好氧代谢,这样就会大大影响其在好氧段对磷的吸收。大量实践证明,只有保证聚磷菌在厌氧段有效释放磷,才能使之在好氧段充分吸收磷,从而保证应有的除磷效果。释放磷越多,则吸收磷越多,放磷与吸磷成正比。厌氧状态下,聚磷菌每多释放1mg磷,进入好氧状态后就可多吸收2.0~2.4mg磷。
二厂A—O池A段DO基本都大于0.2mg/L。
A—O法城市污水除磷要求A—O池O段DO控制在2—3mg/L,不能小不能大。如果DO大于3mg/L就有可能造成回流污泥中的DO大,这些污泥回流到A—O池O段就可能造成A—O池A段DO大于0.2mg/L,这样就会影响聚磷菌释放磷。
针对污泥回流量大的问题,只要把污泥回流量减下来就行了,回流比控制在50~70%范围内较为理想。
减少污泥回流比,有二个办法,一是换小一点的污泥回流泵,二是研究一下变频器最低能降到多少?
如果污泥回流量能降下来,随之而来的是要给多出来的污泥找出路,也就是说要多压泥。解决这一问题在二厂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现有的每天3000米3左右污水的污泥用一台压带滤机压,只要周六周日能开机压泥,哪怕只开白班也是富富有余地。但是,现在二厂的污泥压的并不好,具体表现在整个系统污泥比较多,A—O池MLSS比较高。究其原因有二点:
一是压带滤机压只白天开机,晚上停机不压泥,晚上停机不压泥而二沉池照常产生污泥,这些污泥没有专门的剩余污泥池来贮存,这些污泥只能一部分被回流污泥泵打到A—O内,一部分只能滞留在二沉池里,污泥在二沉池里滞留时间太长,就有可能发生厌氧释放磷,而造成二沉池出水TP高。针对二厂污泥没有专门的剩余污泥池来贮存的问题,建议把生污泥池和二沉池的污泥池连通起来,这样就可以给污泥一个较大的贮存空间,以解决晚上污泥没有出路的问题。
二是二沉池刮泥机出泥锥阀控制的不好,经常是出泥的出泥,出水的出水,什么不出的什么也不出,这样就造成二沉池出泥浓度较低,如7月18日化验的脱水前的污泥浓度只有99.5%。这样就必然造成压带滤机也就压不出多少泥来和大量污泥滞留在二沉池里。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多巡视。
针对A—O池DO控制不好的问题,同样应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多巡视。摸索一下DO的变化规律,根据DO的变化规律,把DO的控制要素适当打一点提前量。
——摘自李玲玲空间
其实,针对二沉池储泥量过大、污泥含水量过高的问题,一般污水厂都采用在二沉池后加一个污泥浓缩池。污泥在浓缩池里的储存时间按说不易过长,道理同上文相同:会发生厌氧释磷。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产生的污泥量可能会较少(尤其是生物膜法),为保证污泥脱水机的正常开启运行,一般都会几天才开启一次(像我们现在正在运行的一个污水厂,污泥脱水机很久才开启一次,周期大于一周。幸而我们除磷的方法是化学除磷,若是生物除磷,必然导致污泥浓缩池发生厌氧释磷)。即,污泥在浓缩池的停留时间是很多天,这就必然导致厌氧释磷。而浓缩池的上清液也必然要再次进行除磷(一般在此采用化学方法),才能回到整个系统当中去。这样做,虽然污泥脱水机不必时时开启,可是使除磷处理更加繁琐。
对大型污水处理厂,且有除磷要求的,二沉池污泥直接脱水是个好办法。
除磷重要性:
除磷比除氮更重要: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C∶N∶P为100∶5∶1,其中C,N微生物可以从自然界得到,而P则几乎完全靠人类供给(没有除磷或除磷不好的城市污水和施了磷肥的土地上流入水体的灌溉用水)。如果除磷或除磷不好的城市污水大量流入江河湖海,就会造成这些水体富营养化而发生赤潮。如果我们把这一份P拿掉,水中就是有再多的C,N,微生物也难以生长和繁殖。所以,从城市污水中除掉各种污染物其中除掉磷是最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