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有迷人笑容的小黑豆)
教育孩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讲规则,要讲原则,不能迟疑,不能有闪失。但是教育方式却需要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甚至,有时还需要“投机取巧”---选择合适的时机,投孩子所好。
我们常说父母有时真难做,真累。可是,我发现,很多父母都特别喜欢没事找事,无意识地给自己增加难度,比如孩子吃饭吃的好好的,正“埋头苦干”,很多父母会冷不丁地夹块肉进去想让他再多吃一点,孩子专心致志的世界一下给打破了,有的更是借题发挥,不肯吃了。这个时候,父母又得花时间去安抚孩子。
教育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来说,是父母与孩子的PK,看谁能笑到最后,所以这其中,需要用到很多“战术”:知己知彼,投其所好,顺水推舟等等,而不是强迫,暴力与破坏。温和的战术,不仅能降低育儿难度,而且能营造愉快气氛,孩子能真心地接受,并乐意去做。
一天,我给豆豆吃一包水果糖。刚开始的时候,我提出要吃一颗,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伸手把糖喂到我嘴巴里。过了一会,他只剩下最后一两颗糖的时候,豆爸开口也要求吃一颗,我说,你就别自讨没趣了,早不要,到现在他还会给吗?豆爸自嘲地笑。果然,豆豆很快地把糖塞到嘴巴里,告诉他爸爸说:爸爸,我没了。
这是很普遍的一个“孩子分享糖”的故事,每个家庭都应该发生过。你是一个在孩子有很多糖时,教他分享的父母,还是在孩子只剩下最后一颗糖时教他分享的父母呢?“问孩子要一颗糖”,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学会分享,学会爱的回报。在孩子有很多糖的时候,他很容易就做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当他只剩下最后一颗糖,他就要经历思想权衡了,要学会取舍,牺牲和奉献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难度无疑大了很多倍,父母的教育难度也无疑大了很多倍。
如果你只希望孩子学会分享,那你在孩子有很多糖的时候,教他就可以了,大多数时候,孩子都很愿意和你分享,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吃不完”的糖。但是,我们很多父母,很希望能更加有挑战性一点,甚至,希望孩子在关键时刻,分享的同时还能懂得奉献,希望要到孩子手中的把最后一颗糖。这个时候,或许会有少数孩子会给你,但是,大多数孩子,吃得止不住口,面对最后一颗珍贵的糖,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吃完,直截了当地拒绝。让孩子奉献的效果没达到,分享的效果也没达到,还落的一个不愉快的结果。
当然,如果你想吃到孩子最后一颗糖,你可以用循序渐进的办法,拿出一包糖,对孩子说,我们来分享这一包糖吧,你吃一颗,我吃一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早已经发现了分享的乐趣,当只剩下最后一颗糖时,是轮到谁吃都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还想更好玩一点,更亲密一点,那就一人一半吧!
小孩的世界其实是非常单纯的,他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执著地喜欢,如果你“投其所好”,他会很乐意地去做。早晨,我把牙刷牙膏杯子盆给豆豆后,我交代他,自己刷完牙,吐水到盆里,把水倒进马桶,把盆收到柜子里,然后把柜子门(水池下的)关上,我去厨房做饭了,我喜欢听到你关门的声音哦!那几天,豆豆特别喜欢一只手拿一扇柜子门,连续地飞快地开关好几下。第一次看到他这个样子的时候,我笑了。他问我,妈妈你为什么笑啊!我说,我觉得很好玩,你像个关门的小精灵一样的。从那次后,他就爱上了关柜子的门,每次都要我看着他。所以,每次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就听到他一边关门一边大喊:妈妈,你听到了吗?我大声地回答:听到了!关好后,就出来找妈妈吧!
之前,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时会很挺吊儿郎当,刷着牙,会跑去玩玩其它的,还需要大人在一旁盯着。这个时候,父母一没耐心真是很容易爆发,但显然爆发不是好办法,只会让场面更加乱。自从有了这个关门的程序后,前面的事情,对他来说,都变得有意义多了。他能自己完成一连串动作,这让他更加的独立。
每个孩子都会有他喜欢的东西,他喜欢托马斯,我们会给他买托马斯的牙刷牙膏,给他买托马斯的被子,为让他爱上刷牙爱上睡觉。他喜欢绿色,那我们给他绿色的碗筷,绿色的杯子,绿色的衣服,布置绿色的房间,让他在一个他喜欢的环境里。同样的,他喜欢做什么事情,那就把其它事情和那件他喜欢的事情联系起来,使其它事情也变得有乐趣。
那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不是PK,而是引导与被引导了,懂得适时而为,择事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投机取巧”的父母,是聪明的父母,他们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省心省力,事半功倍,与孩子的关系也自然会亲密,和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