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育儿禁忌:父母不该做的事 |
前几天,“父母皆祸害”这几个字,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80后子女用“祸害,腐朽、无知、无理取闹,束缚和戕害”等词语形容50后父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众多的人在指责这些孩子的忘恩负义与冷酷无情,再怎么说,是父母用人生中最精华的岁月,来给予他们生命,养育他们成长,而他们却一个个成了白眼狼,父母的苦心成了让他们生活痛苦,失败,一塌糊涂的祸害。也有一部分人在分析,是什么让父母的苦心得不到回报?源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10个错误的习惯。
大部分80后是独生子女,承担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梦想,父母那些未完成的心愿,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可是,期望值越高,越容易失望,因此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而有的孩子,会为了迎合父母,而努力去做一个“优秀”的人,从而慢慢失去了自我,更失去了对成功的期待与喜悦,甚至有时,为了报复父母,而故意将事情做失败。真正“成功”的人,是自主努力,心灵积极的人,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里疾病,容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决定与选择。
这一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孩子一岁多,什么都喜欢自己动手,可是父母不同意,觉得孩子自己吃饭脏,自己穿衣服慢,强行代劳。等孩子长大了,没和孩子商量就给报了兴趣班,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然后逼着孩子去上。高考填志愿,父母早就确定好了孩子的学校和专业,逼着孩子填。所以有的孩子,忍到最后终于受不了了,瞒着父母,填了离家最远的学校,为的就是可以早点摆脱父母的控制。甚至,等孩子成年了,恋爱了,父母还不仅仅是给点过来人的建议,而是完全替孩子做选择与决定,逼孩子做出“要家”还是“要他(她)”的选择。所以,当孩子终于有一天可以有机会离开父母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离开,毫无留恋。而那段父母代替他成长的过程,他因此所丧失的能力,他是永远也无法挽回了。
三,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
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自己管好自己,当孩子关上房门,就总觉得他肯定在里面干坏事。父母这样的行为,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得不到信任的孩子,就没法建立起他的自尊,从而干脆自暴自弃。而且,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一直都提倡“人律”,父母几十年如一日地来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监督孩子的学习,管理孩子的时间,事事亲力亲为,导致孩子从根本上形成惰性,不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生活,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生活没有主见,不会处理突发事件。其实,孩子可以做到自己管理好自己,自己做判断与决定,是父母没有给予他们机会。努力想要培养孩子成才,可到了大学后,还得重新去学习幼儿园的怎样做人,这也难怪,很多人成年后心理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四,不表扬孩子,以免孩子骄傲.
有一句话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可是,很多父母从不表扬孩子,他们觉得,表扬孩子容易让孩子骄傲。当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的东西,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脏。孩子的心理会有多委屈。孩子取得一点成就,马上找一个他的缺点补上,以免孩子骄傲,这是很多家长最爱做的事情,可是这既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又揭了孩子的短,打击了他的自信。长期得不到表扬的孩子,就像长期得不到阳光的花朵,会渐渐枯萎,心理脆弱,自卑,多疑,灰暗。一个温暖,和谐,快乐的家庭,必定是沐浴在“赏识教育”下的。
五,喜欢横向比较,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
可以说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有意识或无一时地拿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的成绩永远无法得到肯定,而且,孩子的心理容易充满对别人的嫉妒。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也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六,爱往孩子身上撒气,奚落孩子,给孩子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
父母将工作生活中的情绪带给孩子,稍有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尤其是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第一反应就是打骂。有的孩子成绩不好,越打成绩越不好,但是他觉得无所谓,大不了就是一顿打。这样的孩子早就打皮了。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而长久的家庭暴力,只会让孩子更加产生自暴自弃和逆反的心理,越来越与父母的愿望背道而驰。
七,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满足孩子的需要,必须达到某个条件,这样的奖励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他是因为我优秀才爱我,万一我没考好呢,等着我的肯定是责罚,其实做错事情后,孩子最担心的其实并不是责骂,而是担心父母从此不爱他了。当这样的想法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承认,对于父母他的心里没有感恩,因为他认为父母不是真的爱他。
八,轻易许诺,但言而无信
如上一条说的,父母承诺,如果考到前三名,就带他去玩,可是当孩子真的考到前三名了,父母又言而无信了。这让孩子怎么想呢?特别在10岁以前,父母的话对孩子来说如同圣旨一般。一旦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承诺只不过是一种哄骗,就会大为疑惑和失望。这种恐慌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危机。不仅对父母失望,在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很难信守诺言。其实,父母言而无信,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没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失望。
九,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甚至,有时一件事情,当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也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可是,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就偏要这样,看那些与家长关系不好的孩子,大多数是因为从小父母给予了他们太多限制。而那些从小被给予足够自由的孩子,他反而能控制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他们在尝试与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更为和谐。
十,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养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父亲粗暴的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一个残疾。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不胜枚举。也反应了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单纯地追求孩子学习的提高,而忽略他品格的培养。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处事的方法,他独自走在人生路上,也能感到轻松,快乐,游刃有余,内心充满阳光与希望,从小教会孩子感恩,那他就能去理解,宽容父母,体恤父母的苦心,给予爱的回报。那“父母皆祸害”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