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2020-09-30 17:20:04)
问题直击
问题诊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前教育也慢慢进入高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变革也因此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活动的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大大增加了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动画、视频、图片、声音等巧妙的融合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感染力,激发幼儿的兴趣,更能集中幼儿的专注力。但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不合理的。
(1)活动目标未达成。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的功能来组织教学,整个活动教师按照预设的活动过程有序的组织教学,基本完成的比较顺畅,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但是认真推敲,该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来呈现整个活动。而《家》这首诗歌的学习重点,是要求孩子能完整地,有感情的去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体会家的温馨。案例中教师采用一句诗歌一张图片的引导方法,本意是像让孩子更清楚直观的去理解诗歌,但过多的图片反而让孩子的注意力不在理解和记忆诗歌上,更多的是欣赏图片所带给自己的美感。教师可以减少图片的数量,把其融合成一张图片,利用图谱帮助幼儿记忆诗歌。
(2)教师的教学组织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激发作用。在活动目标中有一点是体会家的温馨与美好,这也是活动的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3)教学活动的节奏快,与幼儿的互动较少。由于多媒体制作时老师会根据活动需要进行排版,在活动中,教师会跟着设计好的课件内容一一进行,缺少了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多媒体在活动中喧宾夺主,本案例中教师几乎是用多媒体在与幼儿产生对话,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产生重教轻学的倾向。
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辅助功能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服务于活动目标。在实践活成中,幼儿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应用理念,结合本园的文化特色,将适宜的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其与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相整合,为教学活动增添感染力。因此,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使用多媒体降低活动目标的难度,帮助幼儿理解活动重点。
教师在预设活动时,要认真的研究活动内容,把握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把环节中,抽象的,幼儿可能难以理解的部分,通过多媒体声像结合的的特点,呈现出语言所难以表达的动态画面,使幼儿不自觉的进入情境之中,增强活动的感染力。但相对的,在组织语言教学中,也不可忽略语言教学与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是一门综合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师生谈话互动,问题引发达成教学活动目标的,可以不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想象的能力,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上述案例《家》为例,教师在最后的仿编环节中,教师可以不使用多媒体图片的引导,作为中班的教学活动,可以对幼儿直接提问,“蓝蓝的天空,绿绿的大树,弯弯的小河,红红的花朵还可以是谁的家呢?”激发幼儿仿照诗歌中“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进行仿编。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编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主体设计课件。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照搬教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必须以遵循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儿童积极参与、主动建构,活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学习经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多媒体的设计也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做到游戏化,趣味化,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的兴趣,与目标达成一致。
(3)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了炫技。
多媒体发展到如今,功能强大,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效果,如克隆模式、遮挡功能、魔术棒,吸附功能等等,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喜欢用一些功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课件的操作性强,往往就整节课就以观看课件为主,幼儿基本处于观看状态,缺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因此,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的特效功能,与教学活动相整合,是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幼儿主动认知、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教师服务教学。
案例反思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应在理论指导下制作和使用,同时还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在空余时间自我探索学习。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激发。谨记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盲目的使用,要把信息技术用到该用的活动中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