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涉江者”不是定语后置
(2013-06-29 09:06: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备课偶得 |
“楚人有涉江者”不是定语后置
内容提要:
从语法关系上,定语与中心语构成偏正关系。而“楚人有涉江者”却有一个存现动词“有”,按照定语后置的说法理解,“楚人有涉江者”的顺序应该是“有涉江楚人”,这个句子却是一个动宾结构,并非偏正结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楚人有涉江者”是定语后置。
关键词:倒装句
正文:
古代汉语中的定语位置有两种形式,一是定语在中心语前面。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关系有三种:领属、同一、限制,例如,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这一点与现代汉语结构顺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使文句流畅或者使中心语突出,定语可以移在中心语后面,形成后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定语后置。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常常涉及到文言句式的内容,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者往往把这些常见的句式规律总结出来。《古汉语通论》一书提出三种规律,其一,后置定语之后加助词“者”来标志。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其二,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助词“之”,使其前后两个部分在形式上具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在后置定语之后加助词“者”来标志。如,五谷,种之美者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其三,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助词“而”以协调语气,而在后置定语之后加“者”字标志。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在这三种后置定语中没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后置定于后面有“者”字做标志。
定语在语法关系上,与中心语构成偏正关系,上面1234的几个定语分别限制中心语“缙绅”“ 人”“宾客”“群臣”的范围,同时,我们再看看这几个定语表意,1可译为“能够不改变他的志向”。2可译为“可以出使告诉秦国”。3可译为“知道这件事”。4可译为“侍候在大殿上”或“在大殿上伺候”。从这些定语表意上看,相对完整,且与中心语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中心语是某事物的整体,定语所指的是事物的某部分。
以上三点的分析,关键点是后两点,按照分析得来的一般规律,我们再来分析“楚人有涉江者”“客有吹洞箫者”,看看是否符合以上要件。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在“涉江”前面还有一个“有”字,我们不能不重视它的存在,翻译时也是不能丢掉的。“有”是一个存现动词,有了它,整个短语的性质就变化了。
一看其内部关系。“有涉江者”则不能与“楚人”构成偏正关系,“有”是存现动词,“涉江”也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属于动词性质,因此不能构成偏正关系,也就是说,“有涉江”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楚人”的修饰限制成分。同时,“有涉江”也不能与中心语“ 楚人”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有
┃
┃
┗━━━
动宾━━━━┛
总之,把“楚人有涉江者”说成是定语后置,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