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涅槃的种类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所谓经典当中说的无余涅槃是最彻底的圆满、大无碍的解脱,没有丝毫的牵挂。禅宗的祖师说“一丝不挂”就是这个境界。
涅槃有三个属性,第一个是空,它没有一切的贪嗔痴,又因为它离开了一切的有为法之相,所以称为无相。然后又断灭了贪嗔痴慢,又称为无愿。因此,空、无相、无愿是描绘涅槃的境界,这是指内容上。
在具体的分析上,我们昨天说了,因为佛陀灭度了之后,被人们形容或者描绘成涅槃的境界,所以涅槃在后来的佛教流传当中分为两大类,比如说阿罗汉涅槃,在证得解脱、开悟,生命没有走到尽头之前,所谓叫有余涅槃。最终走到生命的最后舍报入灭,叫无余涅槃。
从这一点上来说,看上去死了之前是有余涅槃,死了之后是无余涅槃。后来悲观的佛教气息笼罩之下的佛教的发展,尤其中国人把佛教,解答为解脱是死了之后的事情,就是从这两大因素而来。
实际上,有余涅槃是指,证得解脱了,但是习气还没有断,还有一些余习在。比如说,抽烟的人,虽然戒了烟,但是手的姿势还在。弹琴的人虽然不再弹琴了,但是脑子里的音乐节奏还在。指的是这个习气。就是虽然整个的行为、认识程度已经豁达,但是储存在我们八识田中的习气它还没有断除。
有余是指有余习未断,但是已然能够解脱。无余涅槃就是,不但是行为上没有,在认识上不但了解了自己错误的行为与习惯,也能将其断除,就是彻底地走向解脱,已经证得解脱的状态。
实际上,有余跟无余,不是指有余是指有生命,五蕴在;无余是指没有五蕴在。有一些论点上说,无余是舍报入灭,其实这个报应该是因果业报的报,应该是习气这个报,而不是指身体五蕴。舍不是舍五蕴,舍是舍五蕴之上的习气和错误的东西。
这一点是叫我们当下学佛的人当中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学佛不是为了舍弃我们自己的生命,而是在现有的情况下让我们的生命生活得更好,更自在。这一点如果没有理解到的话,我们的生活与解脱它就是一分为二,而不能互相交融。如果理解到了话,两者可以相得益彰,你就不会再纠结了。
——【昌乐如是说】
2014年10月15日·欢迎转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