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寻觅浦东老房子的踪迹
标签:
上海浦东陆家嘴陈桂春住宅颖川小筑吴妙生住宅东方路老洋房 |
分类: 名宅故居 |
最近开始迷上上海的老房子老洋房,决定有计划地选择那些最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一探究竟。在整理老建筑的材料时发现浦东除了那幢现为陆家嘴开发陈列室的前身陈桂春住宅外还有钱仓路的一幢吴妙生住宅,这引发了我的好奇,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有这样一幢老宅存在,于是周日下班后决定去探个究竟。想想以前坐车或偶尔路过时的确是常常看到钱仓路浦东大道口有一幢很破很旧的老房子在那,只是并不知道这幢老宅在当地还有些名气和历史。
吴妙生住宅民居特色:
住宅为江南四合院式民居。砖木结构,1924年建造。正面朝南,二进一院,硬山小青瓦屋面,四周外墙均砌清水砖嵌红砖带饰;立面采用西方古典装饰。厅屋内梁架、斗拱、格扇、漏窗均有中式雕刻。
当我顶着艳阳走到钱仓路后,才发现路口的房子早已经没了踪影。向附近的街坊一打探真是懊恼呀,心里直叹我来晚了。原来这幢老宅因为迎世博整修浦东大道已经被拆除,无奈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去。后来在东方路口的围墙里看到有这样几所旧房子不知道是何民宅,就拍了几张权当自我安慰一下了。
颖川小筑全貌
http://www.yplib.org.cn/upload/htmleditor/image/090326014848.jpg
陈桂春住宅的历史:
陈桂春住宅又称“颖川小筑”,是浦东新区地域内一幢富有中西建筑特色的上海近代优秀民居建筑,位于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南侧。该建筑始建于1914年,建成于1917年,由当地绅商陈桂春建造的这座融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的中西庭院式民居住宅,当地人还称它为“绞圈房子”。
《民国上海县志》中记载:“陈桂春,烂泥渡人。以驳运起家,性慈善,于地方公益事业尽力资助,孜孜不倦。光复之际,地方警饷无着,几致哗变,桂春临时筹垫,得以无事。对教育事业热心并建警局路小学一所,年捐经费千余金。县长沈宝昌,嘉其好义,赠以热心‘见义勇为’额”。
颖川,乃地名也。在今河南省境内。东汉有荀淑、韩韶、钟皓等人,俱颖川人。并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当时营造施工此宅的匠师为取悦房东业主的爱好欢心,把颖川四县令的德行象征在业主自己的身上,其含义之深,令人莫测,“颖川小筑”就此而来。
住宅由天井、花园、主楼、客厅、厢房、备弄等部分组成。房屋为四进三院的中国传统民宅布局,两侧各有一条备弄,直通后天井。住宅正门朝南,进门是天井。正门楼上下均为五开间,两面为卧房,两侧为厢房。天井两旁置偏房,上层为过道,形成走马楼。天井上搭玻璃天棚。整幢围墙内原均设备弄,平时经备弄出入各进。备弄旁倚着围墙,筑有平房二十余间,乃仆人所住以及堆放零星工具杂物之用。正屋后有庭院、花圃、水井、厕所等。
围墙内每棣房屋均是一字形五开间排列,其中楼上房间、卧室、书房、休息室采用中国传统式装修;而楼下餐厅、茶室、卫生间等的装修、设备均是西式的。前后厅堂的装修显示出画栋雕梁,各处落地长窗、槛窗、木门皆精雕细琢,除雕有花鸟、狮、鹿、骏马等动物外,梁、檩、枋上还镌刻着整套三国演义故事,享有“浦东雕花楼”之美誉。整幢建筑外墙立面则采用青砖、红砖相间砌筑;山墙立面、檐口线条处处呈现出西方色彩。法国固有的传统百合花、郁金香、玫瑰等花纹和中国古老的木刻工艺,在楠木等高级材料构成的屋梁墙架之间到处可见。
宅内的老爷房是主人居住的,隐私性很强,一般不示外的内室。外间一般连着小起居室或书房。在传统民居中,主卧室即老爷房一般设在正房,不设在厢房等其他地方,房内床、橱、桌、椅等一并齐全。到了民国时期,西洋时钟、留声机、电风扇等也进入了卧室。有的主人喜好新潮,追求时尚,连家具也选样式新的。这也与整幢建筑风格中西和谐统一相吻合。
新屋建成,陈桂春亨受不到三年,便因食物中毒身亡。传说是被商业上的对手所害。抗战爆发后,其家属逃难,屋内衣物及金银首饰等被当地的汉奸、地痞抢劫。后又被日本宪兵队侵占,将家具、什物洗劫一空,后来里面还做过工厂机关。抗战胜利后,又为国民党警备司令部占用。1958年为房管所接管,租给居民,里面又搭了简单的棚屋,住入八十余户。
为保护这一典型的近代中西混合建筑,在陆家嘴路拓宽工程中,有关部门动迁了居住其中的几十户居民,并投入一千多万元巨资重新整修,恢复原貌,并将其辟为陆家嘴历史陈列馆,以大量的照片、模型、图片向人们展示了陆家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想我和老宅是有缘份的。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在这里上的小学,还有我的小学同学就住在这里,小时候常常去那里玩,以及我的表姐也是八十多户人家里的一户,而最让我怀念的还是我的小学体育老师也就是陈桂春的儿子,一个带着眼镜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许是因为一个姓的缘故吧,老师常常把我当成他的女儿看待,他平时喜欢打乒乓球,而我那个时候特别爱打蓝球。
每次经过这所老房子,常常勾起我学生时代的某些记忆,好在这所老建筑将永远留存在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瞻仰,我想这也是老师一家最大的欣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