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内容的阐述只可“宛若”--荣格
(2012-03-01 23:46:00)
标签:
觉知心理学鄂丽梅教育荣格原型 |
分类: 荣格文摘 |
有两种形式的真理,在肤浅的形式里,与正确对立的就是谬误。
而更深的那一种形式,正确的对立面同样正确。
与心理学研究无意识产物一致的方法论原则如下:原型特征的内容是集体无意识中的过程的表现。因为,它们所意指的并非任何“是或者一直是意识”的东西,而是本质为无意识的东西。因此,归根到底,不可能说清楚他们意指什么。每一种阐述都必然是一种“宛若”。虽然意义的基本核心可以得到界定,但是却无法被描述。尽管如此,粗略的界定代表我们在认知精神的前意识结构的过程中,向前迈出了根本的一步;在出现人格统一之前(即使是今天,原始人依旧没有可靠地获得人格的统一)、在有意识之前,精神早已存在。我们也可以在童年早期观察到这种前意识状态;事实上,经常把特别值得注意的原型内容反映出来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梦。
因此,如果我们基于上述原则行事,就不会再有神话的意指究竟是太阳还是月亮、究竟是父亲还是母亲、究竟是性还是火或者水之类的问题;神话的一切作用便是对意义的无意识内容进行界定和做出大致描述。这一核心的最终意义过去从来就不是有意识的,并且将来也不会。它过去为人所阐述,现在也如此;每种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其隐含意义(或者从科学智识的角度来看,接近得出相同结论的无稽之谈)的解释,从一开始便始终宣称不但拥有绝对真理及效度,而且要求即刻的顶礼膜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原型始终是要求得到认真对待的活生生的精神力量;它们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保证它们的影响。过去它们始终是保护与拯救的提供者,它们对此的背弃会导致“灵魂的危险”,这是我们从原始人的心理学中得知的。而且,它们始终是神经甚至精神错乱的原因,俨然就像受到忽视或者被滥用身体器官或者器官功能系统。
原型内容首先接种种比喻来表达自己。它既不是这,也不是那,而是未知的第三者;由于这个第三者在所有比喻中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准确表达----这是智识界的永恒烦恼,它依旧不为人所知,不能被套入某一公式。讲科学的智识分子总是摆出启蒙的架势,希望一劳永逸地驱逐这个幽灵。事实上,正如我们无法去掉自己的躯体及其器官而没有自杀一样,我们不可能安然无恙地摆脱原型基础,除非我们打算患神经病的代价。
如果我们无法否认原型,或者使它们无效,我们便会在文明达到意识变异过程中的每一个新阶段,面临寻找适合于这一阶段的新阐述的任务,以期待将尚存于我们身上的过去的生活与可能从它那里逃脱的现在的生活连接起来。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这一联系,便会出现一种不再定位于过去的无根无源的意识,即一种无助地屈服于各种建议、在现实中容易受精神传染病影响的意识。随着过去的消失,现在也就变得“微不足道”、贬值且不能重新升值;救世主也消失了,因为救世主要么是本身便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要么是生发自微不足道的东西。
--------------------------------------------------------------------------------------
鄂丽梅觉知心理学实践觉知与放松的幸福生活。http://blog.sina.com.cn/shenzhen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