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购买了很多心理学和佛学书籍,放在乐8会所,随缘阅读。经常享受到美文的喜悦。在此陆续分享一些美文片段,这些片段也包含着觉知心理学的理念,欢迎品读与转载。
同时这些图书在当当网站可以购买到。
三宝
2011年8月10日
------------------------------------------------------------------------------------------------
情绪
情绪是在体内游移的能量。
假如你能认真而清晰地看(不定义也不评判),你会看到所有的情绪能量都有不同的品质。比如生气有其热情、激情和活力;悲伤有其深度、平静且带着芬芳;恐惧蕴含着兴奋。
当你允许情绪在那里,而且看着它在你体内的物理反应;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和它们合作而不去抗拒,甚至尽可能的享受它们,它们会改变。
能量总是在移动,在变化。如果你不去阻止它,压制它,不向别人发泄,那么你就可以允许它以健康自然的方式表达它自己,那么一会你会发现,它改变了。
当身体饥饿,它需要吃东西;当身体恐惧,它需要颤抖;当身体生气时,它需要呐喊尖叫(不是要冲着谁),拿靠垫出气,猛击墙壁或来一次长跑,然后得以完结。
假如你没有陷入头脑诠释情境所衍生的心理反应中,你就有可能把注意力转移到身体的物理反应上。再过一会,如果它们被允许做了它们要做的事,这些反应便会平息下来。
假如你否认一部分你的情绪,你就是否认一部分的自己,而当你持续压抑你的部分能量,最后你会变得枯萎和乏味,没有热情。因为如果你压抑,就需要压抑所有的情绪和感觉,否则你就总会恐惧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会一下子措手不及的爆发出来。
摘自《对生命说是》 阿南朵
再次分享玛丽亚-葛莫利女士的一段话
在一长串不可能的遭遇中,一位女性逐渐成为
更自由、更诚实、更坦率、更表里一致的人,
在生命年岁累积的过程里,不断穿越险阻,
往更深邃、更广的层次整合。这些美德与道德,
非书中所印,墙上所挂的教条与格言,
而是生命中真正值得追寻的珍宝,
唯有以最大的勇气与毅力迎战生命中的考验,才能获得。
摘自《爱与自由》 玛丽亚-葛莫利
关于佛教
道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超越迷惑,任何方法能让你证悟实相、了解正见,不论是行善、遵守道德规范还是完全疯狂的行为,都算是道。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道,只在于你是否聪明到能用它为道;同时,也因你入道的动机和以它为道的智慧不同,任何一种修行之道,都可能成为证得果位的障碍。
当你斟酌所有的众多修道和教法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道是为了不同的人开示的,否则,佛法中就会看来象是有许多矛盾。
禅修是训练心灵最直接、最实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禅修的方法有无数种,有些禅修只要让心安住在本来的状况,而有些禅修则用一些技巧强迫心进入一种更清晰、更鲜明的无碍境界。有些法门则用相反的思维对治烦恼波浪,譬如以慈悲心对治愤怒;有些法门则用类似的念头或者烦恼来对治那个烦恼。
不管用哪一种技巧,禅修基本上就是让自己一习惯于某种特别的思考方式的过程。
伟大的老师们有种非常特殊的品质: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懂什么就教别人什么。大部分人教别人东西,是因为认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希望透过教导炫耀一翻,建立优越感;至于对方会不会从教法中受益,他们可不管。真正的老师,只在特殊的时机教导别人须要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教导别人究竟成佛。
佛教中所有教派以及佛所开示的一切法门,目的都是在于让你发现自己本具的神圣性或清净性。你的本性是清净或神圣的,因为它不受任何幻觉和投射的污染;你的实相并非心量狭小、暴躁、易受打击的那个有限制的人,你不是那个人,那个人也不是你。
我们的无限是超越想象的,我们须要发现它。怔悟就是认识你的无限性,这是你的神圣和纯净的另一种说法,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发现你的佛性。
摘自《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宗萨钦哲仁波切
------------------------------------------------------------------------------------------------
深圳乐8:一起快乐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