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会导致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或者自杀的情况
基本上,家庭中有两种力量会引来致命的疾病或是严重的意外事故,这凸显出某个人要消失或者离开的企图。
第一种力量是“我要跟着你死”,当露西亚告诉我,她母亲的第一任丈夫被迫举枪自尽时,我就有这个直觉,因为他的妻子很难不受这个事件影响。所以她最有可能说出的话是“我要跟着你死”。更有可能的是,她也感到愧疚,那是她灵魂意志的选择,是合宜的。
当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时,你无法介入你的灵魂去改变她的意志。如果母亲方面有罪恶感的话,那么让她死或者让她自杀可能较为合宜。否则女人只为心爱的男人殉情的话,那么她的死亡是不恰当的。
当孩子发现他或她的母亲极欲离开的时候,孩子会想接替母亲的位置。在这次治疗中,作母亲的没有任何感觉。 她没有面对这件事或者是自己的罪恶,她是将那件事推到她丈夫身上。结果,孩子过来说:“让我替你来做吧。”接着孩子有自己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同样说:“让我来取代你吧!妈妈。”这就是另一种导致自杀或者重大疾病的力量,它说的是:“最好是我而不是你;最好是我死而不是你死;让我代替你消失吧。”
隐藏在这背后的幻想是:那孩子相信,这种毁灭性的行为可以拯救她心爱的人。然而在这循环中所呈现的问题,只会一代推向下一代,却没有任何事情得以解决,没有人得到救赎。这么做,只是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而且是永远推到最脆弱的那个人。当某个人拒绝接受他们的命运或者罪恶感时,这种力量就会将问题推往下一代的身上。
就这样,藉由将上一代的问题承接下来,孩子也感受到一股力量,感觉自己是这个家族的救星,孩子感到得意,而一切源自于爱。正因为孩子的行为是源自于爱,所以他或她并不感到愧疚,毕竟这一切所做所为都出自良知。只是隐藏在这种良知的背后,这种因为出自爱而产生的良知的背后,还有一种我们无法感觉到的----来自远古的良知----我们无法察觉到,是因为它藏得太深了,所以我们只能从这种良知所造成的结果来辨识他。
然而当一个孩子基于爱的因素而试图做出拯救者的行为时,这个埋藏在深处的良知冥冥之中会让这个孩子失败,因为孩子正在做一些身为孩子不该做的事情,是以这种方式来拯救父母。这孩子的行为就好像是他或者她才是个大人,而他们的父母才是小孩子,但实际上这不是孩子的任务。因为这与万物之道、自然规律是有违背的。
三宝补充内容:《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天地(对待万物和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本文内容摘录于我正在阅读的海灵格之《心灵之药--身心疾病之系统排列辅导案例》。
关于自杀----海灵格“心灵之药”读书笔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19b330100om4o.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