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金融危机中的李嘉诚

(2009-06-08 17:08:49)
标签:

财经

分类: 人物

看金融危机中的李嘉诚看金融危机中的李嘉诚

 

一生中曾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的李嘉诚在最新这一轮危机中再次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在今年的《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李嘉诚毫无悬念地卫冕首富尊荣,虽然很多人都很煞风景的在之后拖了一条尾巴,说“其总资产缩水一半”。但与其他富豪相比,这样的成绩已然出色。另外,李嘉诚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旗下公司的业务充满信心。在金融危机越演越烈,甚嚣尘上的节点,他的信心以及他60年不亏损的神话,赚足了世人的羡慕与惊讶。

 

保守之道

李嘉诚已经80高龄了,有人说,正是因为他逐渐攀爬的年龄令其在这些年里的投资越发“保守”。然而“保守”是李嘉诚最喜欢的词语,也是他冷冬中御寒的真实写照。这使他能够比年轻人更敏锐地捕捉到可能的风险,进而避免可能的损失。“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

正是因为这个秉性,2007年5月,李嘉诚以少有的严肃口吻提醒A股投资者,要注意泡沫风险,半个月之后,“5•30”行情开始拖累A股一路暴跌。

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刺激市场出现非理性飙涨,众人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之际,李嘉诚再次与舆论背道而驰,指出香港股市与内地股市均处于高位,投资有风险。同时,他提醒股民留意美国的次贷问题。那时,一些股评家曾争先恐后地给李嘉诚戴上“不懂股票市场”的帽子,但最终,市场还了李嘉诚清白,用事实证明了孰对孰错。

2008年3月,港股刚刚经过“3·17”股灾,市场开始反弹复苏,有人大呼“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李嘉诚再次坚定地向香港市民呼吁说:经济风暴还没有完结,买楼买股要量力而行。2008年8月,市场充斥着内地政府将斥资数千亿元资金救市,股市一路绿灯。这时候,李嘉诚依然公开唱衰,劝股民慎重决定。人们还在将信将疑,但雷曼倒闭,股灾出现,信贷危机爆发,那丝仅存的狐疑也烟消云散了。

很多人想知道,比起那些在金融危机中栽了跟头的华尔街行家,李嘉诚的先见之明来自何处?李嘉诚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了他对这场金融危机认识:“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于是当水温到一定程度之际,李嘉诚也就开始了他的准备。

 

现金为王

《福布斯》富豪榜公布后,香港《大公报》撰文指出,富豪们缩水的财富是以股份市值为主的数字,其实质是“虚拟财富”。只有持有现金的人,此时才真正拥有真金白银。

由于2007年李嘉诚在股价高位时将多只中资股及时套现,所以当富豪榜上的其他巨擘纷纷因炒作累股证而折戟时,李嘉诚独善其身。

数据显示,仅从2007年中资股套现的过程中,李嘉诚便实现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有人算过,如果李嘉诚没有进行减持,而依然将这些股份保留至去年10月底,这些股票的实际持有价值仅剩不到14亿港元,其跌幅高达86%至91%。

对此,李嘉诚的解释是:“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未买先想卖。’在你还没有买进来之前就要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我在做任何项目时,都会要用99%的时间去考虑失败,用1%的时间去考虑收益。”

李嘉诚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面对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李嘉诚又一次遵循了“现金为王”的投资理念。

从2007年开始,李嘉诚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2008年初,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多次抛售手中的物业与楼盘;11月,李嘉诚在北京投资的第一个别墅项目“誉天下”实行“一口价”,以最低5.7折甩卖……种种举措,均是李嘉诚现金为王理念的体现。

李嘉诚手上现在大概有220亿美元的现金,这220亿美元,70%左右是以现金形式所保有,另外30%左右是以国债方式所保有,股票投资所占比重相当小,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积期权产品则完全没有投资。

大量现金在握,曾经是李嘉诚多次成功实现大手笔投资的关键所在。例如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以及1985年买下香港电灯,他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望尘莫及。所以现在有人揣测,李嘉诚很可能在等待另一个危机后的复苏期,届时他肯定会将手头的“鸡蛋”投入更好的篮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惜金”行为更像是在养精蓄锐。

 

低负债、多元化

保持高现金的同时,低负债也是李嘉诚坚守的原则之一。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欠别人一分钱,因此睡觉睡得好。”经济学家郎咸平对李嘉诚的评价是:“也许很多人会说李嘉诚胆子太小了,但我认为稳健才是李嘉诚成功的法宝。”

与李嘉诚经历过大萧条不同,很多企业家只有个人辛苦的奋斗历程,缺乏大萧条的洗礼,所以显得激进、浮躁。很多上市公司的资本负债比例平均在100%到300%之间。而李嘉诚的资本负债比例只有12%。悬殊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很多企业喜欢做多元化投资,美名其曰为了减少风险,结果却收获了全盘失败。李嘉诚也做多元化投资,并且成功了,归根究底,因为他投资的几个行业之间,都有很强的互补性。互补即两个行业,我好你就坏,你好我就坏,刚好可以抵消掉,从而使得最终现金流达到稳定。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拿李嘉诚的数据做过一个分析,发现他通过这种行业之间的互补,风险缩小了10倍。

李嘉诚曾经说过:“投资环境是否成熟,决定于瞬间的时机把握,既要反对盲目的投资,又要摒弃乐观的投资。总而言之,要掌控一个度。”

每一次危机,对李嘉诚来说好像都是机遇。1996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名列香港富豪第三位。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其财富反而在两年内迅速暴涨,并于1999年首次坐上香港首富的宝座。

2007年出炉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的身家比位列第二的李兆基多出50亿美元,而次贷危机爆发后,2008年的排行榜中,二者间的财富落差拉开到75亿美元。

如今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很多人猜测,这次的危机,又能给李嘉诚带来多大的幸运呢?

 

相关链接:(节选自《李嘉诚评传》)

长江实业的地产策略:

策略一:率先降价:

9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李嘉诚在香港率先降价,降幅达到3成,带动市场整体的价格战。其降价的底气来自于其负债率一直低于15%,安全边际较高。

 

策略二:增加出租物业:

97金融危机前,长实的地产开发型物业占80%,金融危机后加大了出租型物业比重,到08年开发型物业下降到75%。集团发展了较多酒店、写字楼、工业地产等,需求相对稳定。

 

策略三:低价购地:

“不好景时,不过度悲观,在衰退期,总是大量投资,衡量的标准总是从长远看该项资产是否有盈利潜力”

 

策略四:维持流动资产大于负债:

“现金流、负债比例是我最注重的环节,是任何公司重要的健康指标,任何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到正数的现金流”,只有繁荣期保持负债率低,才能在低迷期有银行肯借给你钱,维持发展和生存;

 

策略五:高潮期合作开发,低潮期独立开发

高潮期,长实利用其资金和声誉,和“有地无钱”的公司合作开发,既可以分享市场盛宴,又不需要大笔资金购地,而且按权益法入账,不把项目公司高额的财务杠杆合并到自己报表中。 98金融危机后,长实更多采用独立投标拿地,位置多为市区核心地带,物业类型也多为非住宅类。

 

和记黄埔的多元化策略:

策略一:出售资产用非经常收益平滑业绩

由于和黄旗下有港口、电讯、能源、金融等五项业务,每项业务的行业周期不同,不同的周期高低可以相互平滑。如果遇到大型危机,则出售资产方式平滑业绩。(如出售orange、宝洁、亚洲卫星通讯等)

 

策略二:投资于“准垄断行业”

投资行业特点为:投资回收期长、资本密集型的准垄断行业。如港口和电讯。

 

策略三:在不景气时零散出售,分拆上市

3G业务盈利期很长,采取分拆上市战略,使各项目能独立运作,负担自身现金流。

 

李嘉诚提出考察收购对象的4点要求,概况了他的投资哲学:

1、投资对象必须有充足的流动现金;

2、负债比例不能提高;

3、发行新股收购方法,必须保持35%的控制权;

4、对收购目标要有绝对控制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