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广州沙面原创摄影杂谈 |
在广州沙面探寻百年建筑历史记忆
广州沙面是我一直都想去的地方,那里不仅有为数众多已具百年历史的古树及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还有令人不堪回首的那段租界历史。
我信步前行,只觉沙面的布局真的很美,看路边那幅“沙面交通旅游示意图”,沙面就象一艘停泊在珠江边的巨轮,绿水环绕着。再仔细看就知道这块土地经过周密的规划和精心的建设,街道布局三横五直,三条东西向的大街:沙面北街、沙面大街、沙面南街,南北向的五条街从东往西排列,沙面一街到沙面五街叫过去。
沙面大街最为宽阔,建成了街心公园绿化带。北街建为临河林荫道,南街建为临江的沙面公园。第一次逛这里,觉得沙面是很适宜漫步休闲的,它东西长约千米,南北宽300米,我来回不知不觉走了两圈也不累。
今日的沙面,仍生机勃勃的古树与低矮的灌木葱茏苍翠。雅致的路灯、栩栩如生、展现旧日生活场景的众多雕像、凉亭、花圃、还有木椅和喷水池,处处凸显浓郁的西式建筑韵味,行走其中,彷如置身于一处安静的欧洲小镇。它静谧优美,道路方方正正,一眼就能望到头,而且少有车辆来往,天南地北的游人可以在这里信步忘情地欣赏风景。
沿着绿树掩映下的街道慢慢前行,彷如轻轻撩起了历史面纱,露出了她因沧桑而愈发成熟魅力的脸庞。我细数着每一栋建筑中暗藏的昔日繁华,那依旧鲜艳的色彩却无法掩饰岁月痕迹。我多想轻轻推开那扇挂上铜锁的红漆大门,探寻背后曾经的历史记忆。
广州沙面是中国最早的租界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并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英、法两国最先在岛内分设领事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先后有19个国家相继在此建立领事馆,还兴建了一批洋行、教堂、住宅......。正因如此,这里被称为欧陆建筑的大观园。
行走广州沙面,只见大街的每栋建筑都标上了号码。你看48号,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它装饰点缀。这种形式据说是西方建筑风格传入东南亚后为适应当地气候而演变设计的,亦即券廊式的典型代表。
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教堂,梁柱结构,外形是仿哥特式,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独具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不少新人在此拍婚纱照留念,沾点洋气。我还跟随着游人脚步走进了教堂内,聆听了一会儿牧师讲课。
岁月洗去了那些曾经有过的血腥,重新行走、认识广州沙面,我试图从一栋栋充满异国情调的百年建筑背后探寻那页厚重的历史记忆,更认同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被人欺负,强国才能振兴中华。
行走广州沙面,只见大街每栋百年建筑都标上了号码。你看48号,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它装饰点缀。这种形式据说是西方建筑风格传入东南亚后为适应当地气候而演变设计的,亦即券廊式的典型代表。
今日的沙面,仍生机勃勃的古树与低矮的灌木葱茏苍翠。雅致的路灯、栩栩如生、展现旧日生活场景的众多雕像、凉亭、花圃、还有木椅和喷水池,处处凸显浓郁的西式建筑韵味,行走其中,彷如置身于一处安静的欧洲小镇。
广州沙面,它静谧优美,道路方方正正,一眼就能望到头,而且少有车辆来往,天南地北的游人可以在这里信步忘情地欣赏风景。
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教堂,梁柱结构,外形是仿哥特式,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独具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不少新人在此拍婚纱照留念,沾点洋气。我还跟随着游人脚步走进了教堂内,聆听了一会儿牧师讲课。
感谢轻博客小编楚乡悠士将花花博文推荐至轻博客文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