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啦永远ok
标签:
原创k歌文化杂谈 |
文/冰花花
好久没k歌了,昨晚因会议安排过了一回瘾,那感觉就像自己年轻了许多。但找来找去,新歌不会唱,连旧歌的歌名也忘记得差不多了。
回想90年代初期, k歌风可谓席卷全国。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的歌舞厅、ok厅遍布大中小城市,连一些大中型酒店也纷纷在吃饭的厢房里装上ok设备,以此招吸引顾客,让酒足饭饱的客人可以一展歌喉,过上一回当歌星的瘾。那时,但凡在酒店吃饭都会k歌,无论男女、不分老少,只要够胆量、敢开口,都可以唱。五音不全的、唱唱跑调的、没有乐感的,似狼嚎猪叫的,正是唱者陶醉不亦乐乎,听者受罪叫苦不迭。当然也有高水平的,歌者一开口,恍如某某歌星再现,一曲下来,余音绕梁三日,掌声不断,那才叫享受。不过,还是鬼哭狼嚎的占多数,所以k吧、k吧,大家就总结出k歌其实就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破玩意。
还有不少发烧友,为了练歌喉,把ok设备搬进家里,平时只要自己兴致来了想唱就唱,不分白天黑夜。有客人到访,更是展示的好时机,一场家庭小型音乐会就拉开了帷幕。可怜邻居们,被逼接受这免费噪音洗礼,甚者,投诉了才得以安宁。
K歌风的蔓延也传染给了单位,为了活跃干部职工的文娱生活,为他们提供活动去处,个个单位对会议室大兴土木,重新装修。一时间,会议室统统变成了集唱歌、跳舞、开会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隔三差五,单位就会组织文娱活动,只要音乐响起,配上天花板上的各式各样旋转灯、闪光灯,扑闪扑闪,忽明忽暗,会议室摇身成了歌舞厅。唱歌的、跳舞的,活像电影里的十里洋场夜上海,一派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最兴盛时,各个单位还邀请舞蹈老师进行扫盲培训,让跳过忠字舞的大老粗也知道什么叫慢三、快四,什么叫国标、恰恰。不少单位还组织k歌比赛,霎那间,评审老师如洛阳纸贵,供不应求。
斗转星移,k歌风停息了一阵子,到再兴起时,已不可同日而语。k歌的场所不叫ok厅,叫KTV了。一些高规格的KTV装修豪华程度令人咋舌;k歌设备也更新换代,宽屏幕、高清晰投影取代了电视机,音响立体声、大回环;各式酒水、小吃,应有尽有;艳丽的迎宾小姐盛装打扮,彬彬有礼,服务完善、周到。价格也一路飙升,一个厢房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成为老板谈生意、沟通感情的最好去处,光顾的对象可想而知,自然不再是平民百姓可以踏足的地方了。更有甚者,KTV成为蔵污纳垢、吸毒贩毒者的乐园。
当然,k歌也还有低档次的,要不怎么满足那些青少年的欲望呢。每年高考完毕或寒暑假,莘莘学子就成了低档次KTV争抢的对象,也是他们生意最火爆的季节。几十元一间包厢,任你唱到喉干舌燥,筋疲力尽,但听儿子说,不提前隔天定位,你肯定找不到k歌的地方。
K歌,一个时代的回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兴致锐减,渐行渐远,只有在记忆中玩味,但曾经带来的无限乐趣却是:卡啦永远ok。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