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家的记忆

(2009-07-31 10:23:04)
标签:

老家

记忆

杂谈

老家的记忆

                      (借用百度图片)

 

老家依山傍水,是个美丽的地方。

老家门前有河一条,河宽100多米(那是n年前的事,现在已剩下不到一半了),弯弯曲曲、绵延不断,我从未考究她源头起于何处,也未追踪她流向何方。懂事起河水就是家乡大众的生命之水,生产、生活全靠它,故可曰“母亲河”吧。

儿时“母亲河”上搭建的是一座木桥。圆圆的木桥墩纵横交错扎在河床,桥面大概 2米宽,钉铺上一块块木版,倒也结实平整,成为众人出入的交通要道。

那时的中心小学建在河对面村,伙伴们每天上学、放学来回4次经过木桥。记得小时候还没有鞋子穿,春雨绵绵的时候,赤脚走在桥上有点滑,必须格外小心跌倒;但当夏日炎炎时,中午滚烫的桥板又令伙伴们娇嫩的双脚如踩在火炭上,疼痛难忍。不过人小还是自有妙计,伙伴们用毛巾浸透水,上桥后挤一点水弄湿桥板,再走一步,倒也清凉少许。碰上下暴雨,河水猛涨漫过桥面,就要家长来接才敢过桥。要是洪水肆虐,往往还会把某一段桥冲断,这下,过河就要靠摆渡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木桥已显得越来越落伍了。一方面是木的易腐性质,容易损坏,维修成本高;另一方面是木桥的不安全性,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桥板容易断裂或翘起,一不留神,就会摔倒。遇到发洪水,经常还有可能冲断木桥,造成大众出入不方便。

80年代,在木桥的旁边修起了一座水泥桥,大概也是2米宽的桥面,每隔10米,建一个安全岛,没有栏杆。但与过去的木桥相比,确实是前进了一大步。

水泥桥没有栏杆,经常会出现很多惊险镜头。一次我休班骑着自行车回家,到了桥上,刚好遇到前面有拖拉机开过来,为了避让,我和其他村民一起拥到安全岛,当时人多我站在最边上,一不留神,连人带车摔到河里,变成了落汤鸡。幸运的是,当时河水很浅,且单车没有碰到人,要不美女就变丑啦,^_^^_^

水泥桥的另一个缺点是,桥面是预制件,碰上大洪水,还是会被冲走。

90年代,第三座桥建起来了。虽然还是水泥桥,但桥墩高了许多,且坚实、完善了。桥面宽至可双向通汽车不算,还建起了栏杆,增加了安全感,洪水再也冲不垮,村民过桥已不再提心吊胆。

宽畅、坚实的水泥桥为家乡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提供了便利,村民的钱袋也逐渐鼓起来。生活改善了,一栋栋“荔枝”楼、“香蕉”楼拔地而起,水泥桥成为家乡人民真正的致富桥、奔康桥、幸福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的宣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