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堆里论辈分

标签:
亲戚称谓文化 |

赶上逢年过节时在亲戚堆里论辈分道称呼,历来都是让我打心里感到发憷的一件事。尤其是当着晚辈们的面,那种张口结舌和面红耳赤的尴尬窘境,常会令人自感下不来台。按照老北京的话来讲:这就叫做“丢份”和“栽面”了。
我自小记事以来,就由严父和慈母那里得知,自家的亲戚并不算多。过去,有大人带着见人时,让怎么叫、咱就跟着怎么叫。到了儿,还能落得懂礼貌的赞许。可如何要这般称谓?却始终没将问题给搞明白。好在是就这么对付着,在不知不觉中一晃,也过了这好几十年的光景。如今,早先的老人们都已相继辞世而去了。不但自己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立门户了,他们甚至有的、还有了自己的新生子女。这做老家的,本应在这个问题上给他们指点迷津并率先垂范,但奈何自己还犯轴分不清这“东西南北”呢。作为亲戚见面时,不叫人、不合适,叫错了、更不合适。
早年间,作为大众家庭里的人口都较为现在多,亲族血缘关系的意识也都要比现在浓厚。在长辈们的悉心教导下,亲戚间的准确称谓则被定位的十分明确,作为小辈或是晚辈人都要遵循论资排辈这个世袭的定义。而对那些家庭里人口少,亲戚也算不多的人家来说,想在亲属辈分中捋顺和理清其中的关联将无疑是道难题。这事在民间里多采用言传口授的方式,尽管有规范的文字图标进行注解,但让人看起来多少还有些眩晕。由于这算是我的弱项,一直以来我很佩服那些能将此事给轻易化解的能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俗与关联纽带里,人家总能将这其中的“子丑寅卯”和“甲乙丙丁”给诠释的是一清二楚。
最令我感到头疼的就是要区分什么;直系与旁系、近亲与远亲、而最绕人的就是亲戚里头论亲戚。说句不怕见笑的话,费了半天的劲我刚搞明白什么叫祖籍、什么是籍贯和户籍。像一些名词上的概念诸如;“五服”、“连襟”、“担挑”什么的,这可真是有些绕腾人。幸好!今后再也不会有如此复杂的亲戚相互称谓了,这多少也算是一种解脱吧。人一生中在亲戚间的来往走动或许并不算多,尤其是远隔异地的,甚至对其中的有些人是只闻其名,而从未见过其本人,也很少有过通信和联系,虽有血缘,却没有彼此间的那种亲情。不只是出于什么原因,亲戚在当今似乎变得已不是那么重要了。
过去,孩子们都要跟随父母离家外出串门去走亲戚。不但要见那些长辈、平辈和小辈们,在三叔四舅或是七姑八大姨的众亲友堆里去逐一辨认,还要同侄亲、表亲及远亲的一大堆人寒暄,就连那些少不经事的“小不点”都要又哄又逗的煞费一番苦心。三代人相见算是常事,四世同堂的不太多见,五代人能聚在一起的则会令人羡慕不已了。多子多孙的家庭几乎是绝迹了,那些繁文缛节的拗口名词与称谓也随之而消失殆尽,家族式的亲戚队伍同样被肢解的是“七零八落”,民族中的精英和才子佳人,倒是在“优生优育”的推广中,蹦进了大众的视野并让人们为之一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