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后六十年代初期那会儿,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这给当时人们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宝贵的粮食成为了身陷困苦中人们朝思暮想的稀缺之物,至于食用油也只是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稀罕物,终日都处在吃不饱的人群里便开始蔓延起了浮肿病,个个蜡黄的面容上都带有不同程度的菜青色,能挖到野菜用来充饥人的其内心都会有些许的宽慰感。
城市中各家存放粮食用的面口袋或是大瓷缸里,存放最多的就要当属是玉米面了,其次是暗灰色的普通面粉,再有就是那点少的可怜的大米粒。一些有门道的家庭不知是从哪弄来的陈年黄豆,虽说里面参杂的小石子不少,在用清水给泡胀后且筛除抖了掉碎石,再食用时并无大碍。能拥有一些各种杂豆和红白瓤薯块的人家,都会让做街坊四邻的人羡慕不已。那时的人几乎都是刚吃了上顿饭,就立即会想惦记着下顿饭,总也是吃不饱成为了令人深感困惑的最大问题。
由于,食用油的配给量少得可怜。被逼无奈的人都想尽了法子来对付着做菜。绝大多数人家做的几乎全是清水炖菜,临了出锅前会给菜汤上面撒上点浮油算是装门面,而这点油也都是从买到的大油或是肥肉里给精心提炼出来的。用肥肉炼油煸出的那点少许油渣,无论是在大人们,还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都是口味绝佳的上好食品,用拇指和食指捏上点细盐匀撒到刚出锅的油渣上,一粒粒的慢慢放入到口中品尝,嚼出的那股子香味让谁看到和闻着都会垂涎不止的。当年那些做家长的人们对此物,自己还都是舍不得吃呢!
那时有些人为了能解馋瘾,居然搞来了些棉籽油来炸油饼和排叉,对油脂里含有的微量毒素全然不顾。逢年过节时限量购买的菜籽油以及豆油里都带有股子草酸和豆腥的异味,尽管如此,年久贫油的人却仍然把这油料给当做是难得的宝物来对待。既便是炒菜时,也总是舍不得往锅底里放一两小勺的油。让人费解的是那会儿的猪肉,几乎全都是些肥膘,瘦肉少得可怜几乎总是薄薄的一层,轻易不买肉的人排队时甭问都是专挑最肥的部位来买,眼巴巴地看着肥肉让别人给买走了时,打心眼里都起急上火。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情形,让人也会颇感到有些意思,过去很少听说过有谁会患有血脂高或是脂肪肝一类的病症,最多是让人眼见耳闻到的即是营养不良症。现如今,粮食早已是取消了按人口的定量供给,鸡鸭鱼肉及海鲜产品随便让你买个够,高档的花生油和色拉油甚至是橄榄油都是敞开供应,各类应季和反季的农副产品是种类繁多,只要你钱袋子里充裕富足,想吃啥就吃啥并且是应有尽有。在今昔对比中让人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巨大反差是许多人都始料未及的。还是这片头顶的蓝天,还是这片脚踩的土地,有限的河山耕地资源竟然提供出了那么多的消费品,这块疆域土地的命脉究竟是怎么了,是人创造出了奇迹呢、还是奇迹创造出了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