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好孩子坏孩子唯命是从不待见杂谈 |

作为家长要管好孩子,自然没错。大人们都喜爱那些乖巧和听话的孩子,对于有些不讨人喜欢和不听话的孩子都视为另类,不但是作家长的不喜欢,就连老师对这些淘气好动的孩子也不待见。尤其是年龄处在三至五岁的孩子,更是“人嫌狗不待见”了。在崇尚礼仪的中国,做事有规矩和知书达理的便被视为好孩子。他们从小受到的各种关照要比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优异许多。客观地说:在这些孩子们中间,起跑线是决然不同的。
从历史的眼观来看,那些听话和循规蹈矩培养出来的孩子,处处限制他(她),使其从小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下成长,长大之后多半就会成为庸才。庸才都有相似的特征,他们很听话,唯命是从,从来不反抗家长和老师,为了避免挨批评,他们积极地自我控制,不做那些“坏孩子”们热衷的出格事;他们一味地接受别人给他们的东西,毫不怀疑,更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庸才为数众多,就在我们的身边,你发现是谁了吗?孩子们就是长期在这种压抑天性的生活中渐渐走向平庸的。
家长们则认为,应当让孩子学会为大人们着想,让大人们省点心。因此,大人们都认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服从、礼貌和恭顺的人十分重要。孩子们的自由天性就是被这种愚蠢的力量扼杀的。他们还在摇篮里时,就被“折磨”得毫无生气,一切教育都在教他们拒绝生活。他们从小到大经历的全部是“否定”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不要不守规矩。在这种糟糕的教育下,孩子们最终只能成长为与他们的家长一样的人—狭隘、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恃强凌弱,而那些改变世界的天才人物,他们又是怎样的呢?他们表面上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幼年时期都是自由的儿童,他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充分施展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如果说:现在孩子们的一些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与作为家长的大人带给孩子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不管是之间的还是间接的,有些事情看似表现在孩子身上,实际的管教和导演确是家长。我倒是很认同曾有过的寄宿学校,在正规管理和高级师资培养下的孩子综合素质要远比自家调教出来的好许多。从古至今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从模型中复制出来的好孩子几乎全都是一个样,像这种从不张扬,从不彰显个性的孩子即便是在成人以后,一旦遇有机会时,会将长期压抑的郁闷迟早给释放出来,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潜移默化的翻版仍在继续。真不知像这种浅显和通俗的道理何时能够得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