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2009-05-29 21:53:5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学习资料] |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覆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4,男女问题。男女问题在《生育制度》里被详细的解说了,《乡土中国》大致说了一点:“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这种精神指的是恋爱的精神,恋爱时候的一种探究的,好奇的精神。另外,“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貌似很复杂,其实俺觉得就是很简单一句话,由于男女之间彭湃的激情很具有毁灭性,因此要从文化角度上消除。这种激情容易破坏掉礼治,容易破坏掉经营分工和生育事业,容易使社会不稳定。
《生育制度》上说,婚姻其实就是为了使孩子成长健康的手段,因此,不论可以有多少情人的少数民族,正式结了婚也是不能够随意分开的,因为孩子的成长必须有父母双方的教导。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对孩子的来历甚至不看重,更不强调,仅仅是说结婚的两个人就是要共同抚养孩子。俺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觉得蛮神奇的。
在《乡土中国》里说,中国乡土社会中,之所以夫妻感情淡漠,实际上是因为“以生育社群负担其他许多功能”。
原文是这样的:“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5,西方的社会格局“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而且“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而我们的社会格局是涟漪型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且“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网络,每一个就是自己网络的中心,而且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网络,网络的大小和中心的势力大小有关。这就是费孝通著名的“差序格局”。
我们大部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社会格局的,团体成员是有明确的资格限制的,比如家庭这个团体,包括夫妻双方和未成年子女,那么一旦当子女成年,他作为团体成员的资格就被取消,他就应该离开该团体,这样便使得成员和团体之间有着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我们的差序格局,由于是同心圆结构,所以,越靠近圆心的部分越紧密,越远的关系越疏,而这种疏密程度又是可以调节的,于是有了很多拉关系之类的事情。同时,同心圆结构使每个人的位置是相对的,而不是固定的,同心圆上的每一个人,当他相对更进一层的圆来说,他是外人,相对更远一层圆上的人来说,他是自己人,这样其实也就很容易形成两套或者多套对人标准,没有固定的评介体系和标准,最最简单的例子,媳妇和街坊争执,儿子帮着媳妇,因为媳妇是自己人,媳妇和母亲争执,儿子帮着母亲,因为媳妇是外人,如果说媳妇这个例子还不够明确,因为儿子,媳妇是因为有感情才结婚在一起的,那么,把这里的儿子媳妇换做大伯和弟妹,小叔子和嫂子或者是儿子和女婿等等,应该是很明显的了。如果当争执的事情有重大而明确的道德含义的时候,比如明明是媳妇偷了街坊的东西一类,也许会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事情不涉及原则,那么俺觉得多半就是像俺想象的那样了吧?
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公私的分别,也就是说,公与私也是相对的,俺想这里就很能解释一些为什么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公德心之类的问题了吧。
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孔子不能明确定义“仁”的概念,因为,仁是一个一视同仁的标准,就是不分对象的决策标准,而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是不存在这样的标准的,一切评判或者说处事原则是不可能脱离对象而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同时,“差序格局”还有很多意义,比如说,在团体格局即一般意义的西方社会格局中,团体成员是彼此平等的,特别是宗教上,强调神面前人的平等和神对人的一视同仁。而显然在“差序格局”中,人人之间是不可能平等的,很多相处规范和相处模式就是依照不平等而建立的,一旦平等,也许就有很多人没办法和别人相处了。在西方,无形的团体实际上充当了神的角色,它是全知的,公平的,俯视的,而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没有这样的角色。
另外,由于社会格局的不同,宗教对西方的意义也是中国人不可想象的。俺于是觉得中国的很多问题就在于缺乏一种超乎世俗的宗教。而且旧时的敬畏被消解破坏,新的又远没有建立,完全没有敬畏之心,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6,文中还提到了“礼治”“长老统治”和“时势英雄”等概念,都很有意思。还说到礼治和长老统治的破坏而新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的论述也很值得思考。
总体来说,这本书很好看,简明易懂,很流畅,一点都不掉书袋,极其有意思!!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4,男女问题。男女问题在《生育制度》里被详细的解说了,《乡土中国》大致说了一点:“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这种精神指的是恋爱的精神,恋爱时候的一种探究的,好奇的精神。另外,“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貌似很复杂,其实俺觉得就是很简单一句话,由于男女之间彭湃的激情很具有毁灭性,因此要从文化角度上消除。这种激情容易破坏掉礼治,容易破坏掉经营分工和生育事业,容易使社会不稳定。
《生育制度》上说,婚姻其实就是为了使孩子成长健康的手段,因此,不论可以有多少情人的少数民族,正式结了婚也是不能够随意分开的,因为孩子的成长必须有父母双方的教导。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对孩子的来历甚至不看重,更不强调,仅仅是说结婚的两个人就是要共同抚养孩子。俺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觉得蛮神奇的。
在《乡土中国》里说,中国乡土社会中,之所以夫妻感情淡漠,实际上是因为“以生育社群负担其他许多功能”。
原文是这样的:“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5,西方的社会格局“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而且“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而我们的社会格局是涟漪型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且“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网络,每一个就是自己网络的中心,而且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网络,网络的大小和中心的势力大小有关。这就是费孝通著名的“差序格局”。
我们大部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社会格局的,团体成员是有明确的资格限制的,比如家庭这个团体,包括夫妻双方和未成年子女,那么一旦当子女成年,他作为团体成员的资格就被取消,他就应该离开该团体,这样便使得成员和团体之间有着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我们的差序格局,由于是同心圆结构,所以,越靠近圆心的部分越紧密,越远的关系越疏,而这种疏密程度又是可以调节的,于是有了很多拉关系之类的事情。同时,同心圆结构使每个人的位置是相对的,而不是固定的,同心圆上的每一个人,当他相对更进一层的圆来说,他是外人,相对更远一层圆上的人来说,他是自己人,这样其实也就很容易形成两套或者多套对人标准,没有固定的评介体系和标准,最最简单的例子,媳妇和街坊争执,儿子帮着媳妇,因为媳妇是自己人,媳妇和母亲争执,儿子帮着母亲,因为媳妇是外人,如果说媳妇这个例子还不够明确,因为儿子,媳妇是因为有感情才结婚在一起的,那么,把这里的儿子媳妇换做大伯和弟妹,小叔子和嫂子或者是儿子和女婿等等,应该是很明显的了。如果当争执的事情有重大而明确的道德含义的时候,比如明明是媳妇偷了街坊的东西一类,也许会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事情不涉及原则,那么俺觉得多半就是像俺想象的那样了吧?
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公私的分别,也就是说,公与私也是相对的,俺想这里就很能解释一些为什么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公德心之类的问题了吧。
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孔子不能明确定义“仁”的概念,因为,仁是一个一视同仁的标准,就是不分对象的决策标准,而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是不存在这样的标准的,一切评判或者说处事原则是不可能脱离对象而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同时,“差序格局”还有很多意义,比如说,在团体格局即一般意义的西方社会格局中,团体成员是彼此平等的,特别是宗教上,强调神面前人的平等和神对人的一视同仁。而显然在“差序格局”中,人人之间是不可能平等的,很多相处规范和相处模式就是依照不平等而建立的,一旦平等,也许就有很多人没办法和别人相处了。在西方,无形的团体实际上充当了神的角色,它是全知的,公平的,俯视的,而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没有这样的角色。
另外,由于社会格局的不同,宗教对西方的意义也是中国人不可想象的。俺于是觉得中国的很多问题就在于缺乏一种超乎世俗的宗教。而且旧时的敬畏被消解破坏,新的又远没有建立,完全没有敬畏之心,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6,文中还提到了“礼治”“长老统治”和“时势英雄”等概念,都很有意思。还说到礼治和长老统治的破坏而新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的论述也很值得思考。
总体来说,这本书很好看,简明易懂,很流畅,一点都不掉书袋,极其有意思!!
前一篇:《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