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的手足关系如何影响成年后的处事模式

(2014-08-02 09:13:10)
分类: 家有双宝:幸福姐妹花

 文:崔华芳

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研究发现,如果兄弟姐妹在童年时期没有解决彼此间的冲突,他们步入成年后,依然会继续争夺“父母的宠爱”,罗伯特说,有时那些“家庭成员的内部争斗”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会影响我们未来的职业关系和社会关系。所以我们会把同事、朋友、配偶,甚至自己的孩子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

很明显,我们在日后生活中会重复哪些内容,似乎不仅由我们的父母决定,也由我们的兄弟姐妹决定。

弗洛伊德告诉我们:孩子与同性或异性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总是在他们六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这些性质和特点可能会在以后发生一些改变或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永远无法把它们连根拔除。最初为他们确定下来这些关系和性质的人,正是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日后,他们认识的所有人,都是他们最初情感对象的替代品。。。。。。因此,他们一定会受到某种遗留情感的影响。

比如,一位女孩在寻找工作当中,总是渴望上司能够像妈妈一样关注自己,当她发现自己得不到关注的时候,情绪就会特别波动。根源也是弟弟出生后,她就被寄养在老家,失去了关注。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她努力地学习,她总是想证明什么,但是,一切都似乎没有变化,于是,她的内心充满了莫名的愤怒。

这种遗留下来的情感,有时候会施加在下一代人的身上。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母亲以前经常受到姐姐的虐待,成年后心中依然因童年的事情而充满嫉妒,愤怒不已,她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把她的大儿子塑造成了她的姐姐。在与精神科医生会面时,医生问她为什么会把较好的卧室给小儿子时,她激动地回答道:“我就是妹妹,觉得姐姐总是得到最好的东西,甚至现在我还恨她。”

再比如,一位幼儿老师,在带领一群从2岁至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时,非常坚持两条原则,一是“2岁的孩子也一定要遵守相同的规则,她不能有特权。”二是“不管孩子多大,两个孩子起冲突,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她甚至从不同渠道去寻找一些可以论证的案例来说明“小宝宝也要建立规则”,并反复强烈小年龄的孩子不能有“特权”。无论怎么和她解释2岁的孩子的身心发展没有达到四五岁孩子的标准,不可能与56岁的孩子有相当的状态,她都无法认同和接受。

当知道她有个弟弟的时候,立刻就能够明了这种心态的根源是“童年时期弟弟有特权而自己没有”让她的内心遗留的情感问题在起作用。她把恨弟弟的情感投射到了小年龄的孩子身上,过分追求公平,而根本不考虑小年龄的孩子的身心是否承受得了。

可见,心理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