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家有双宝:幸福姐妹花 |
文章中的案例记录于月子期间,分析是后来慢慢写的。这一个月来,我外公不幸摔倒脑出血,母亲一直去照顾外公,家里俩孩子主要归我管,加上绘本馆的暑假班正要招生,事情特别多,博客基本上无暇顾及。

小宝经典的笑容
反常表现三:反感比较
案例1:
小宝刚出生,来医院看我的亲戚朋友总会问起:“两个宝贝性格差不多吗?”
由于格格小时间比较难养,易惊醒,喜哭闹,胃口也不太好,很难添加辅食。于是,我和格外婆总会对人说:“小宝性格温和一些,哭声也温柔一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有一次,正巧格格也在医院。一亲戚又问起格格和小宝的差异,格外婆说:“格格那时太难养了,性格也燥,这个小的脾气好一些。”
结果,格格嘟起嘴,瞪着眼说:“外婆,你太坏了!”
于是,格外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赶紧闭口不说了。

案例2:
出院后,格格有点粘多。
晚饭时,格格吃饭慢吞吞的,还要求我喂。我知道格格最近比较敏感,希望妈妈多关注一下,于是也配合地给她喂饭,满足一下她。
格外婆见我在喂格格,就说:“格格,你总是小宝乖,吃饭还要妈妈喂。”
格格却大叫:“小宝不乖,她还不会吃饭,她没有牙齿,她只会吃奶!”
格外婆又说:“小宝吃完就睡,哪像你这么皮。”
格格大叫:“外婆,你太坏了,我不想看到你了!”

分析
家有两个宝贝,我们总习惯于把两个宝贝进行比较。而且,我们总习惯拿大宝的短处同小宝的长处去比较,目的想激发大宝做个“好孩子”。殊不知,当我们进行比较的时候,大宝的心理感受到的并不是激励,而是贬低。这种负面的心理不但不可能激发大宝积极向上,反而会促使大宝“讨厌”小宝,因为在大宝看来,自从小宝出生后,自己似乎就变得一无是处了。怪不得每次我无意识地对小宝说:“小宝,真乖。”的时候,格格总会立刻问我:“妈妈,我乖吗?”虽然夸小宝与大宝似乎不是一回事,但是,作为大孩子,格格要求妈妈关注的心理,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

掌握了格格对比较的反感,我有意识地拿她的长处与小宝的短处去比较,激发她作为大孩子的优越感。比如,我会说:“格格真能干,已经会弹电子琴了。小宝还那么小,还不会弹,小宝要向姐姐学习哦!”看着格格满意的样子,我知道这种比较是格格比较喜欢的。
当我再无意识再夸小宝,格格敏感地问我:“妈妈,我乖吗?”的时候,我总是会把格格的长处先夸一下,然后再说她的短处。比如,我会说:“格格今天自己吃饭,真棒。不过,早上起床的时候为了穿衣服弄别扭,妈妈要批评一下。”这时候的格格往往是心服口服的。
渐渐地,我们夸奖格格的地方越来越多,格格似乎认为自己比小宝棒多了。这时,我也会适时提醒她:“小宝还是小婴儿,很多事情不会做。你小时候也是这样,什么都不会做,要妈妈照顾。现在你长大了,你学到了许多本领,小宝以后长大了也会很能干的。”格格听多了,渐渐地明白,小宝还小,她应该比小宝更乖一些。有时候,小宝哭的时候,格格在一边说:“小宝,不要哭,再哭姐姐不喜欢你了!”见小宝没有理她,依然哭不停。格格只好说:“那这次姐姐先原谅你,下次不能这样喽!”
现在,小宝三个月了,是个很会笑的小姑娘,格格和小宝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多了。格格早就不会因为小宝而生气了。
有一次,格格要求我给她讲故事,我刚讲一两页,怀里小宝哭了。我只得站起来拍拍小宝,这时,格格没有缠着我讲故事,而是对小宝说:“小宝,你怎么这样,姐姐只是让妈妈讲故事,你也这么哭呀!”听到这话,我顿时感觉格格真的长大了。是呀,满月后,格格真的很懂事,她已经不会拿自己与小宝比较,她要求我做的事情越来越少。
比如,格格现在是和爸爸睡一个房间,妈妈和小宝睡一个房间。因为她已经明白了:小宝要吃奶,更需要妈妈的照顾,而她已经是大孩子了,爸爸也可以给她讲故事。早上去幼儿园也是爸爸送去。
在我心理我又在比较了,我分给格格的时间真的是比较少了。所以,我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格格专享。比如,每天早上,我一定到床上与她粘一会,一定给她梳头发,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抱抱她,格格的电子琴课,坚持我去陪练。
但是,我依然感觉有些愧对格格。前天,她对我说:“妈妈,我已经好久没有和你一起睡觉了!”我顿时感觉眼眶湿润了。我告诉格格:“最近外婆不在,等外婆回来了,妈妈让小宝和外婆睡两天,然后陪你睡觉。好不好?”格格很高兴,而我千万不能把这事给忘记了。
据《每日邮报》报道,知道这个最新研究结果后,想要一儿一女的夫妇也许会改变主意:家庭幸福的秘诀是有两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