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崔华芳
崔华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15
  • 关注人气:39,4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觉剥夺——多让孩子品尝生活的滋味

(2011-07-26 14:22:31)
标签:

感觉剥夺

体验生活

酸甜苦辣

育儿

分类: 育儿感悟:观念决定行动

感觉剥夺——多让孩子品尝生活的滋味

文/崔华芳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上帝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遇到了一位种麦子的农民。

    农民祈求上帝给他一年的时间,让他的田地里没有风,没有雨,没有烈日与灾害,好让他田里的麦子有一个好收成。

    在他的再三请求下,上帝满足的他的要求。

    第二年,农民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丰收的那一天。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到了收成的那一天,农民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农民去问上帝怎么一回事。

    上帝告诉他,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也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

 

看了这个故事,我的心里为之一震。我们做父母的,不愿让孩子去经风雨,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充满鲜花和阳光的明天。但是,生活是充满甜酸苦辣各种滋味的。温室里的花朵,尝不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因而只能养成了怯懦、吃不得苦、经不起挫折等一些不良的品行。他们就像那些麦子,不经受考验,就不会有收成。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给被实验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限制其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上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然后,让被实验者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被实验者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实验者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人的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人们理解周围的事物的过程,首先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开始的。人一旦失去感觉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感觉剥夺”实验表明: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人们才能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孩子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家庭当中,父母要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变的环境呢?

 

    建议一:发展孩子的味觉

许多父母都发现,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凡是能放进嘴里的东西,他们都要放在嘴里试一试,尝一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将某种东西放在嘴里咬首先是为了尝尝它的味道,其次就是想用舌头来感知物体的特征。因为对小孩子来说,舌头就是他认知事物的手段,咬东西或者添东西本身会使孩子感到愉快。

许多父母常常责怪孩子:“多脏的东西,快吐出来!”事实上,孩子正是通过嘴巴在了解事物的特征,在探求它放进嘴里会是什么感觉,会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孩子在把东西放进嘴里时好像在说:“如果我没有把这个东西放进嘴里,我就不能弄明白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见,味觉是孩子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嘴巴对于孩子来说,不仅具有品尝美味的功能,更重要的它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工具。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保证在孩子的活动范围内,不要有过于细碎的玩具和小物件。同时,父母要把那些易碎的、有尖有棱的玩具拿开,以免孩子吞入口中发生危险。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合用嘴咬的玩具,让他们在安全无毒的玩具中发展感知觉,满足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需求。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味觉游戏。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些果汁,让孩子来品尝:“看看你的小嘴巴灵不灵,尝一尝,说说他们的味道。”让孩子闭上眼睛,大人将准备好的果汁放入孩子的口中,然后问:“甜的还是酸的,是什么果汁?”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了解不同食物的味道,来促进孩子味觉判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食物,引导孩子去品尝不同的味道。酸甜苦辣的滋味都可以让孩子去品尝,孩子在品尝不同食物的过程当中,味觉才会越来越敏感。

 

建议二:发展孩子的触摸觉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用脑又用手,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触觉能力是孩子以后感知觉发展的基础,父母不要漠视孩子触觉能力的发展,更不要禁止孩子到处摸摸、动动,因为,触摸物体是孩子这个阶段心理发展的需求,剥夺了孩子的触摸活动,也就剥夺了孩子探索周围事物的技能。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可以让孩子多摸摸硬硬的木头、细软的沙子、松软的毛线、光滑的纸张等,让孩子了解触摸它们的感觉。事实上,不光是玩具,让孩子用手摸摸周围各种东西对他也很有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触觉类游戏,告诉孩子一些触摸的感受,让孩子不知不觉中积累触摸感受的经验,促进孩子触觉的发展。下面介绍两个触摸觉的游戏:

1、触觉板游戏

学具准备:有粗糙面的长方形木板以及有光滑面的长方形木板各四块。

目的:让孩子辨别粗糙和光滑的不同,学习相应的词汇。

操作过程:

把学具介绍给孩子看,先让孩子认识学具的形状。

然后,取出粗糙面的木板,父母先示范触摸方法,让孩子学习。

再让孩子试试看,从而体验“粗糙的”、“好粗”、“剌手”的感受。

接着,取出光滑面的木板,父母先示范触摸方法,并让孩子学习。

再让孩子自己触摸,从而体验“光滑的”、“细腻”的感受。

2、触觉盒

学具准备:绒布、塑料布、毛料、皮革、丝绸各两块。

目的:让孩子感知薄、厚的不同、柔软程度的不同;进而让孩子了解冷热不同与布的质地的关系。

操作过程:

父母先取出布或者用这些布做成的玩具放在光滑的平面上。

接着,让孩子通过触摸感知相同的两块布料,并进行配对,从而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

总的来说,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不仅提高孩子游戏的兴趣,更能直接促进孩子触觉能力的提高。对孩子来说,在触摸的基础上,孩子感觉动作的技能也逐渐得以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学会把感知觉和动作结合起来,这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大进步。

 

建议三:给孩子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

在中国,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去做。许多父母总是以爱孩子为名,替孩子包办了许多事情。他们帮孩子喂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洗脸,帮孩子收拾书包,帮孩子做作业……基本上能帮的都帮了,孩子几乎不用做什么事情,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完全依赖于父母,他们四体不勤,无法独立生活。这实际上非常不正常的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孩子许多能力都是需要在生活当中体验才会提高,试想一下,一个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孩子,在走上社会后,怎么可能坚强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三年前移民到美国的刘姐,曾告诉我一个她儿子的故事:

刘姐的儿子威威刚到美国的时候还不到12岁,在国内上小学5年级。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威威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活。到美国后,威威觉得很好奇,班上的同学每天都要背着个大包挨家挨户去送报纸。威威打听了一下,基本上11岁以上的孩子都在送报纸。

威威回家后跟妈妈说起这件事情,他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自己是不是也要申请一份送报纸的活。妈妈觉得送报纸的报酬并不高,每天还需要花费1个多小时,认为不值得。但威威的爸爸却认为,一个没有体验过生活艰辛的孩子,是无法体谅别人的,也不懂得坚持和珍惜的。等孩子长大后,他就不愿意坚持辛苦却挣不了多少钱的工作,他更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关怀周围其他人。最终,爸爸坚持让独生儿子威威去经历这样的磨炼。果然,坚持2年送报纸的经历后,威威变得成熟多了,他总是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周围的人,并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让孩子感到幸福。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让孩子幸福就是帮孩子包办一切,把自己认为能够使孩子幸福的东西都给予孩子,实际上,孩子却被剥夺了锻炼的机会,而来自锻炼中的成就感恰恰是幸福感的来源。

如果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父母就不要担心一时的成功与失败。事实上,只要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就已是成功的开始。聪明的父母会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强制、束缚孩子的精神枷锁,会留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注重孩子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人生都需要自己去开拓,所以父母不妨早点放手,让孩子不断在成长过程中锻炼自己,把握未来,早点形成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未来受益无穷!

 

建议四:给孩子提供做新鲜事的机会

虽然,我们只有一个孩子,都是爱得不得了。但是,父母不要过于心疼孩子而不让孩子去独立做事,而是一定要给孩子机会去尝试各种事物,累的、苦的都要经历,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办事能力。

日本著名插图画家真锅博先生曾经试用过“一个人旅行教育”等独特的教育方法,他推崇让孩子尝试新鲜事物。

如果他发现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是孩子从未接触过的,就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尝试。

比如打电报到国外,就对孩子说:“你去发个电报给在美国的叔叔!”然后,他告诉孩子最基本的要求,以及收报者和电报的内容,但并不告诉孩子手续如何办,只是建议他,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询问邮局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因为穿制服的人,代表着那个职业,可以放心询问。

真锅博先生让孩子去做未接触过的事情,尝试新鲜事物,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不少父母在让孩子做从未做过的事情时,都会因不安而将全部的过程告诉孩子。这种做法,虽然是想让孩子去尝试,但因说得太详细,孩子新奇的体验就没有了。所以,要让孩子去尝试,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纵然感到困难,也会自行发现问题,进而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建议五:让孩子品尝失败和挫折的滋味

明朝有个宰相叫张居正,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13岁时赴武昌乡试,湖北按察会事陈束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这时,恰好湖广巡抚顾玉麟到武昌巡游,看了张居正的试卷,他也认为是个难得的人才。但他却说:“最好这次让张居正落第。” 陈束迷惑不解,顾玉麟说,“居正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发达易使他自满,断送了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使他清醒,促其奋发向上。”

在顾玉麟看来,一个有远大前途和雄心壮志的人,应该能够经受住“落第”这种暂时的挫折,让他的发展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顺利的境地,使他的意志得到磨练。这样他就会知道,要真正干成一件事并不容易。

16岁时,张居正中举后专程到安陆拜谢顾磷,顾磷对他说:上次乡试,因我多嘴,耽误你3年,实在抱歉。但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目光,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是一个年少得意的乡秀才。

后来,张居正果然成为中兴明朝的一代杰出政治家。神宗即位时年幼,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前后主政10.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变了嘉、隆以来政治混乱,财政匮乏的窘境,国势出现中兴景象,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僚佐的敬重,李贽赞为宰相之杰。这种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匡正时弊,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应该说与他少年“落第”的经历不无关系。

挫折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它可以磨练意志、促人奋发、使人清醒,可以使人感悟到平常情况下难以得到的人生真谛。

如今的孩子,受挫和吃苦的机会太少了,大多数孩子对挫折和痛苦的承受能力很差,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极弱。要想让他们成才,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得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经历磨难,认识世界的复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