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太阳花绘本馆太阳花家庭教育鱼缸法则自由心理效应育儿 |
分类: 教育咨询:太阳花教育指导 |
鱼缸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
文/崔华芳
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的办公室门口摆放着一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有十几条热带鱼,这些美丽的热带鱼身长约三寸,头大大的,背上有一片红色,它们在鱼缸里游来游去很是可爱。几乎每一位来超大公司的人都为停下来看看。
这些热带鱼就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鱼缸中,但是,两年了,它们好像没有长大多少。
有一天,董事长的儿子来公司,他看到这些漂亮的小鱼很高兴,并试图去抓这些小鱼。慌乱中,鱼缸被小男孩从桌子上推了下来,“砰”的一声,鱼缸被打碎了。十几条热带鱼从鱼缸中掉出来,趴在地上苟延残喘。
人们急忙把热带鱼捡起来,但是,办公室没有容器可以来养这些热带鱼。最终,有人发现了院子里的喷水池可以成为热带鱼暂时的安身之处。
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回来了。人们纷纷跑到喷水池边上去捞那些漂亮的热带鱼,当十几条鱼被捞起来后,人们惊讶地发现,仅仅两个月的时间,这些漂亮的小鱼竟然都从三寸疯长到了一尺!
热带鱼为什么在这两个月内突然长大了呢?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因为喷水池的水是活的,有利于鱼生长;有人说,喷水池的水可能含有某种矿物质,是它促进了鱼的生长;也有人说,可能是鱼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共同的前提就是,喷水池要比鱼缸大得多!
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为鱼缸法则。即鱼缸有多大,鱼才能够长得多大。如果鱼缸很小,即使这种鱼可以长得非常大,也会因为鱼缸的大小而限制了它的生长。
建议一:不要剥夺孩子自由探索的权利
小家伙虽然看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脸上原来那种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相信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的表情。
这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篇观察日记。
尽管这个小孩终于看到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丧失了体验成就感的机会。本来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障碍,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然而这个机会 却被老师在无意中剥夺了。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要遇到许多新鲜的事物。面对这些新事物,孩子会主动去探索、尝试一下,因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他才会获得生活的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孩子的一种本能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从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到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最高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有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人,总会竭尽所能,使自己更加完善和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忘我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当他们实现了预定目标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欢乐和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如果父母过多地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而剥夺了孩子探索和尝试的权利,那么,孩子就永远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永远无法体深刻地了解事物,永远无法追求自我实现,而且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建议二:鼓励孩子去探索新事物
每个孩子在探索一件新事物的时候,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这时,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算了,多危险,不要做了。”“小心点,你会伤害自己的!”“你不能做这个,太危险了!”这样,孩子想要探索一下的那种微弱的自信心一下子就会被父母的呵斥赶跑的。智慧的父母在孩子探索、尝试新事物的时候,会用赏识的眼睛鼓励孩子,从而让孩子获得这种探索的机会。
一对夫妻带着一个男孩去游乐场玩。当男孩走过秋千的时候,好奇地问道:“爸爸,这是什么呀?”
爸爸高兴地说:“这是秋千,人坐在上面可以荡来荡去,非常好玩。”
说着,爸爸就把男孩抱到了秋千上。男孩的小屁股刚刚碰到秋千的坐板上,秋千就摇晃起来,男孩吓得哭叫起来:“爸爸,我害怕,我会摔下去的!”
男孩的妈妈一阵紧张,赶紧上前说:“多危险呀,你赶紧抱他下来吧!”
但是,这位爸爸却没有把男孩抱下来,他对男孩说:“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不会掉下来的。”
“不,我害怕!”男孩缩着身子坐在坐板上,一动也不敢动。
“那好吧,我抱你下来。但是,我可要先玩一会了!”说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来,自己却坐了上去,只见他抓住绳子,来回晃动几下,秋千就开始摇荡起来,不一会儿,就荡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厉害!” 男孩看到爸爸荡得这么高,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这位爸爸见儿子一定心动了,于是对男孩说:“要不,你再来试试?”
男孩高兴地说:“好的。但是,我不要荡得这么高,你要站在我下面。万一我摔下来就接住我!”
爸爸笑着说:“好的,你这个机灵鬼。”
这一次,男孩尽管还是有点害怕,但是,已经能够坐在坐板上不住地扭着身体,希望把秋千荡起来。他的动作十分难看,秋千还是没有荡起来。
旁边的妈妈看着男孩滑稽的动作,哈哈大笑起来:“宝贝,你这是在荡秋千吗?简直是身上长虱子了!”
男孩一听这话,似乎有点泄气。
这时,爸爸连忙说道:“不是的,刚开始要想秋千荡起来,都要这样做的。我们的儿子做得很好,不一会儿就会荡起来的。”
妈妈听出了爸爸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想起来了,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
“是吗?”男孩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就来劲了,“那我再用力荡几下!”说着,小屁股不住的作出用力的姿势。
“是这样的,”爸爸及时鼓励道,“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都很害怕,总是害怕会摔下来。实际上,只要你紧紧抓住绳子,是不会摔下来的。”
男孩的秋千开始荡起来了,爸爸微笑地看着他,说:“爸爸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也是害怕得要命,坐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你比爸爸强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荡得很好的。”
“真的吗?我现在荡得好不好?”男孩明显很高兴,秋千已经随着他的动作来回荡了起来。小男孩的欢笑声不住地回荡在天空中。
我们提倡鼓励孩子探索新事物,但是,父母一定要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和知识,比如,父母对孩子说:“没事,来试试吧,但是要注意……”这样,就可以防止孩子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建议三:给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
孩子虽小,父母也应该给孩子一些独立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在这些时间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管是玩耍,还是睡觉,还是看书,还是发呆。孩子只有拥有自己的时间,才能够满足他自我发展的需要,才会对父母的教育表示满意。
我的好友莉敏,在儿子豆豆很小时,她就每天给豆豆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豆豆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豆豆有时玩,有时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可能是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豆豆逐渐地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和计划。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你们那种最大限度的过问,会使儿子不能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时长大成为一个毫无主见的人,既不能作出任何的决定,又不能做任何的冒险和勇敢行为的人,而有时候适得其反。他服从,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你们的压力,然而,奔腾着的、要求出路的力量有时爆发起来,结果演成家庭的乱事。‘本来是一个好孩子,结果却成了这么一副样子。’”因此,明智的父母千万不要过多过问孩子的事情,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吧,让孩子自己去长大。
建议四:不要给孩子设置人为的“鱼缸”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出色的人,但是,很少有父母真正考虑过孩子的特长和优点,按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孩子。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将来,过早地为孩子定下发展的方向,硬逼着孩子朝着某一专业化的道路上发展。
伊莎多拉·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是对20世纪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
邓肯出生在美国的圣弗朗西斯科,父亲是诗人,母亲是音乐教师。不幸的是,邓肯还在母亲怀里的时候,母亲便和父亲离婚了,四个孩子全由母亲一个人抚养。
为了养活一家人,母亲不得不整天为生活奔波。而年幼的邓肯也背离了传统,自由地做着她喜欢的事情。幸运的是,邓肯的母亲并没有限制邓肯去跳那些在其他母亲看来有点不入流的舞蹈。
5岁那年,邓肯被送到学校去上学。一年后,年仅6岁的邓肯就开始教其他小孩学习舞蹈,并获得了一定的收入。10岁那年,邓肯正式在家里开办了舞蹈学校,开始了她的舞蹈教学生涯。从此,邓肯走上了舞蹈之路。
16岁时,邓肯因为在纽约的剧院中演出而成名,她的舞蹈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自然的表演,从此,邓肯拉开了现代舞的序幕。
伊莎多拉·邓肯这么评价自己的成功:“我说算我运气,因为我所创造的舞蹈无非是表现自由,其灵感正是来自童年时代的放纵不羁、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从来没有受到喋喋不休的‘不许这’,‘不许那’的严命制约。在我看来,这么多的‘不许’,恰恰给儿童带来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