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左手赏识,右手挫折》有感
(2010-11-22 16:31:28)
标签:
转载 |
写在崔华芳新书《左手赏识,右手挫折》出版前
《左手赏识,右手挫折》,很喜欢这个书名。
开始还不以为然,感觉“赏识”和“挫折”在教育中应是主次关系。可不知怎的,居然在课上跟孩子们讲到对待挫折的态度时,很自然地引用了这句话,还伸出左右手,用肢体语言诠释两者关系。蓦然意识到,“左手赏识,右手挫折”,论词语搭配不很逻辑,但恰恰迎合了潜意识的需求,这个主宰人类行为的心理头脑就是喜好这类形象化的语言。潜意识之门开启,新的行为代替旧的习惯就轻松易行了。
若在成长所需的条件中只选两条的话,那么“赏识”和“挫折”就是首选。赏识教育让孩子刚性更足,挫折教育让孩子弹性更强。崔华放在书中将“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分别比作阳光和风雨,就贴切地说明了这一点,书中引用的故事“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
“赏识”教育,在富裕起来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比较容易实行,因为它迎合了几代人溺爱一个孩子的人性特点,然挫折教育却很难深入。诸多人疼爱的一个宝贝,怎舍得让他难受?特别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家长冷静的心态下让孩子笑容不再,哪怕是暂时都会让家长觉得心中像撒了把盐,幸福的生活中出现了撕裂的碎片……至于对挫折教育的度把握;如何将挫折感及时巧妙地转化为孩子成长动力,又不出现过度挫折教育造成的令人终身心灵受伤的不良后果,更是个值得全社会深入研究的大课题。
2008年3月24日,郴州九中初一女生徐远方,不堪忍受老师让其不断写检讨而跳楼自杀
真正的教育理论,应该是客观规律的反应。所以,但凡愿意遵循客观规律的教育方法,总也离不开挫折教育。纵观我二十来年的教育经历,除了平时就奉行“赏识根本、挫折跟进”,“年龄越大挫折越多”的教育原则外,很多孩子的关键性转变,都得力于我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挫折教育。
当然,挫折教育绝不等同于单纯的“受苦”和“打骂”,而是带着赏识的微笑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更具顽强生命力的培育。每个呱呱坠地的小生命,都要忍受剪断脐带忍受分离的痛苦挫折,当父母满含微笑凝视粉嘟嘟的新生命时,孩子早已进入“赏识与挫折”并存的成长循环中。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赏识教育,也希望更多的人致力于符合我国国情的挫折教育理论和实践。让我们的孩子生命力更加顽强,让我们每个家庭更加幸福,让我们的社会更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