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孩子的数学智能

(2010-06-28 23:40:47)
标签:

培养

孩子

数学智能

化学工业出版社

父母

最好的早教老师

育儿

分类: 育儿锦囊:让教育更简单

 

王女士家的宝宝一周岁半了,自从宝宝爸爸教了宝宝数数后,宝宝忽然对数数充满了兴趣。他总是见到物品就开始数:“123……”看到妈妈买了苹果回来,宝宝就兴奋地把苹果一个又一个地往外拿,一边拿一边说:“123……”奶奶见到宝贝孙子会数数了,兴奋得逢人就夸:“我那孙子可聪明了,才一岁半就能够数数了,长大后肯定是个数学家!”

但是,王女士却并不这么想,她只是觉得这是宝宝的敏感期,而这个敏感期还给她带来了许多麻烦。

有一次,妈妈带宝宝坐公交车,宝宝看到车上的人很多,就开始数:“123……”过了一会,宝宝又抓着妈妈的手数手指:“123……”,接着,宝宝往外看到小树一颗一颗地“飘”过窗口,又开始大叫:“123……”这让王女士很尴尬。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父母看到孩子能够从1数到100时,就误认为孩子的数学能力好,事实上,这样理解数学智能是不准确的。数学智能是指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数学智能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智能之一。宝宝认识自然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自然界的各种数量关系、形状和空间概念,并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形状和空间概念进行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宝宝数学智能的水平。因此,数学智能并不仅仅会数数,它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数的实际意义,如能够理解“3”是指三个物体;数的顺序,如能够理解23之前,32之后,23小,32大等;数的组成,如“3”是由1+1+11+22+1组成的等等。一般来说,数学智能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 数与量的对应

一般而言,4岁以内的孩子大概能做到5以内的数与量的对应,也就是说数字对幼儿来说,不再是抽象的符号或语言,而是能转换成具体的意义,例如:他知道5个苹果是多少,而且也能了解5个比3个多。

2. 几何

包含了对形状、距离、容量、重量、面积、体积等等的认知。

3. 排序排列

依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例如由多到少;或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例如红黄蓝绿等等。

4. 集合:

包含了数的加减计算、交集、联集、分类等概念。

因此,培养孩子数学智能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4岁是孩子数学智能开发的关键时期,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智能:

 

建议一:引导孩子认识数

有关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对于数的概念的掌握,3~4岁孩子可以掌握到54~5岁孩子可以掌握到105~6岁孩子可以掌握到20。由此可见,数的概念是一种高级抽象思维活动,孩子的智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

数实物能帮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在认识10以内的数时,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多练习数数。比如:手指头有几个;镜子看着耳朵有几个?鼻孔几个?牙齿几个?全家共有几口人;餐桌上有几双筷子,几个碗;数街上的电线杆或路灯;等等。

同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数字的用途,并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当中的数字。比如,父母可以带孩子寻找家里的数字,像时钟、电话、电视、遥控器、日历等,然后让他用手指出来,如果孩子还小不会念,家长可以带着他一起念。如果孩子再大一些,可以带孩子寻找家外面的数字,比如,门牌号、楼号、汽车牌号、信箱号等等。这样可以让孩子清楚知道,原来身边有那么多使用数字的机会。

家长应该明白的是,对三岁之前的幼儿来说,数的概念(1234)并没有意义,家长们不用急于教孩子数数。事实上,只要培养出一个充满数学启发的环境,将数学生活化,就可以刺激提升孩子的数学智能。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度量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数学概念最初来源于对客体的具体操作活动,是主体从作用于客体动作的相互协调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

在家庭当中,父母可以通过度量方面的练习,让孩子明白事物的具体尺寸并学会如何用度量单位表示。比如,时间用小时、分钟和秒来度量,长度、高度及重量等各有相应的度量单位。

下面提供一个家庭度量小游戏:量一量房间有多大

首先,家长和孩子一起从房间的一头走到房间的另一头,走的过程当中用自己的脚去度量房间的宽度,看看房间有几“脚”宽。同时,问问孩子,妈妈量的“脚”数和孩子量的“脚”数一样吗?为什么?

接着,家长和孩子换作用手臂度量房间的宽度,并询问孩子这次量出的结果和上次量出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最后,引导孩子得出结论,衡量的单位不一样,量出的结果是不一样。

 

建议三:让孩子理解几何与空间感

父母还可以指导孩子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知道形状、大小、方向等。

比如,饭桌上什么东西是圆形的,有几个东西是圆形的;什么东西是方形的;等等。通过让孩子识别不同的形状、立体图形帮助孩子理解几何的概念。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分数

分数代表整体中的部分。让孩子参与的活动有助于孩子对分数的理解,比如分食品。

在宝宝生日的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切蛋糕,从而让孩子了解分数。首先,要引导孩子看看参加生日会的有多少个人,然后引导孩子所蛋糕分成多少份,怎样分蛋糕。孩子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对分数的理解会比较深刻。

 

建议五:让孩子学会估计

估计是对事物的量或大小进行有根据的推测。要让孩子做到精确的估计,首先得让孩子明白数与大小的含义。

一般来说,较小的孩子由于正在理解这些概念的时期,往往做不到精确估计。他们首先必须理解多、少、大、小的含义。父母可以利用吃饭或购物等日常活动来培养孩子的估计能力。比如,吃饭时可以让孩子估计自己用多少勺就能吃完一碗饭,可以锻炼孩子估计的能力。

 

建议六:分类和排序训练

其实,数的观念除了数字,还包括了分类、序列、形状、长短、大小等概念。

用餐时,请孩子帮忙来分餐具是个很好的练习机会。

对于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按照家中的成员来分配餐具,比如爸爸的、妈妈的、宝宝的……

对于较大的孩子则可以让他们练习分筷子、分勺子、分餐巾纸等等。让孩子将桌上的菜分为蔬菜、海鲜、肉类,或是依照盘子的大小形状来分类,也是不错的分类游戏。

另外,家长还可以拿出家里的生活用品,让孩子观察这些物品有什么异同,是一样大呢?还是长短不一?进而让孩子根据东西的外型进行分类和排序的游戏。

 

建议七: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意味着同孩子交谈并要倾听孩子所讲的,可用语言、图表、图画和符号等作为交流工具。

当孩子和你或是他们的朋友用这些方式在一起讨论时,将有助于他对正在做的事情的思考,使思路更清晰。

比如,可以给孩子多读有节奏感的、多重复的或含有数字的儿童读物。借由重复有节奏的唱诵,让孩子反复地练习,等到智能发育成熟时,有这些储存记忆做基础,孩子自然就能串起言与义,数学智能发展便会非常迅速。

比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鼻子,真奇怪!真奇怪!”

“一只手指头,一只手指头,变啊变啊变成毛毛虫。两只手指头,两只手指头,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

这些有趣的用数学思想与孩子交流的方式能帮助孩子练习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巧。

(摘自[父母是最好的早教老师]化学工业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