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尊重孩子自尊心赏识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育儿 |
分类: 育儿感悟:观念决定行动 |
毕淑敏老师在她的新书《破解幸福密码》当中写过一件事情,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她是这样写的:
我开心理诊所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位年龄很小的咨询者,他说自己的问题就是想要把妈妈杀掉。我吓了一大跳,看他白白净净营养良好的模样,不像是受了什么虐待,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恨自己的母亲?他说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妈妈特别爱搬家。每一次搬家,都是妈妈的主意。不是嫌房子太小了,就是嫌周围环境不够高尚,最后是买别墅……反正爸爸拗不过妈妈,每一回都遵从了妈妈的意见。房子是越来越好了,小男孩也有了自己的卧房,游戏室,还有专门的书房……
可这个清秀的小男孩说,每一次搬家,我都要转学。我根本就没有朋友,因为还没等到交上朋友,我就又搬走了。妈妈搬家,从来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在妈妈的眼里,我就不是人,就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想要大房子,不想要书房游戏室,我只想要我的朋友。现在妈妈又要筹划着搬家了,能阻止搬家的唯一方法,就是杀掉妈妈……
仅仅是因为妈妈没有征求自己的意见,孩子就产生了要杀掉妈妈的想法。你说吓人不?
事实上,这正说明了,对于孩子来说,尊重比物质更重要。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每一个领域里成为自己的主宰者,不能在活动和成就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台湾作家三毛曾经在她的自传里叙述了年幼时辍学的原因:
老师笑眯眯地用毛笔在我的眼睛上圈了两个很大的黑眼圈,我能感觉到那墨水的凉意。我当时并不明白老师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老师让我干什么。刚上学的孩子,老师让孩子地球干什么,孩子就会干什么。然后,老师让我在学校的走廊上走一圈。当时正是下课的时候,全校的学生都看到了走廊里的我。我像一个演杂技的小丑,他们任意地笑话我的怪模样。我含着眼泪,虽然害怕,但还是乖乖地走完了再回到教室。
我回到家后,就发烧了。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愿意上学校了。
从此,三毛就得了学校恐惧症,不愿意上学了。她一直待在家里,大部分时间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她害怕学校,害怕外界,害怕与人接触,她退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解救。
这个弱小乖巧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心灵也变得脆弱无比。为了保护自己仅存的一点自尊,她回绝了所有的外界生活。
美国著名的学校心理学家迈克尔·马丁和格兴伍德博士总结得出:
一个有着健康自尊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认为能够胜任自己的学习,他们有如下的表现:
Ø
Ø
Ø
Ø
与此同时,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孩子,会表现出以下的倾向:
Ø
Ø
Ø
Ø
Ø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意识,都渴望被尊重,尤其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如果一个孩子在班级中不被重视,在集体中没有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或者在老师、家长面前受到过多的指责、批评甚至是讽刺、挖苦,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缺乏自尊自强的孩子,往往会招来老师和家长新的责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尊重孩子,按照《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女儿出生后,我就一直很尊重她。我努力让自己少说:“你这样不行!”“我说的话没错,你得听我的!”诸如此类表达家长权威的语句。我总是把她当成我的朋友,经常对女儿说:“妈妈认为……你觉得呢?”“妈妈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这事件,妈妈的意见是……”这种沟通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置于至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女儿从小是个自尊感极强的孩子。
有一次,我带着28个月的女儿参加一个婚礼,婚礼开始时,新郎的父亲先来敬酒,女儿眼巴巴地看着他。他一个一个开始敬酒,最后与我干杯。这时,我发现女儿的脸色很难看,就在新郎父亲离开的一瞬间,女儿放声大哭起来。新郎父亲不得不折回来郑重其事地与女儿干杯,并向女儿表达歉意。后来,见其他人来敬酒,女儿马上就高高地举着自己的杯子,以此提醒人家不能忘记她。大家都说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在意没和她干杯,其实,我明白,女儿真正在意的是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大人一样对待。
一个2岁的孩子就是这么强的自尊感,可见,我们当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孩子。尊重孩子要做到四点:
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最初的自尊意识就来源于父母对他的尊重。因此,像“你真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呀?”“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道你是这幅德行,真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父母的口中消失。
尊重孩子的兴趣。
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一定要与孩子商量,或者获取孩子的感受。比如,给孩子报兴趣班,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要武断地以“我觉得孩子会喜欢”的主观臆测来判断孩子的兴趣,更不可以“为孩子好”为借口而做作伤害孩子心灵的举动。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你以为使孩子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决不是孩子真正喜欢或不喜欢的。”
尊重孩子的情感。
许多父母总是需要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演节目或者展示特长,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会伤害孩子的情感。有些父母认为,小孩子有什么情感。实际上,年幼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情感,孩子不愿意被父母操作,不愿意成为被父母拿来取悦他人的工具。
尊重孩子的隐私。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信息、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起来。事实证明,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这样,父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被父母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