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苑漫步》活动课设计
(2014-04-28 07:00:16)| 分类: 教学园地 |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古典诗词丰富的内容,精妙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体味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2.分门别类收集编辑古诗,积累背诵古诗,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3.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古诗词中的”为主题,收集编辑古诗,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作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句加以点评。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绘成诗意画。
老师准备
1.挑选学生所作的诗意画,结合老师收集整理的诗意画,制作成PPT课件,并配上古筝曲《渔舟唱晚》营造气氛。
2.精心设计一组古诗词知识竞答题目,供课堂展示使用。
活动过程
导入:
一段乐曲,会牵动我们无尽的情思;一道风景,会使我们留连忘返;一幅好画,会让我们心驰神往。好诗,就像是一组立体的画,一道永恒的风景,一曲流动的歌,定格在我们的心田,牵引我们心中无限的感慨。
今天,让我们漫步在古诗苑中,去感受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去品味古典诗词和谐的音律,精妙的语言。
一、背一背(读画品意,背诵古诗)
主持人:请同学们细读屏幕上的10幅诗意画,说一说画面上展示了哪些景物?画面所描绘的是哪首诗?作者是谁?并背诵这10首诗。
(主持人演示电脑课件,屏幕上依次出现《江南春》《江雪》《山行》《敕勒歌》《望庐山瀑布》《江畔独步寻花》《渔歌子》《清明》等10幅诗意画,《渔舟唱晚》的背景音乐渐起,在似有若无的古筝声和同学的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同学的小声背诵这10首诗。
(主持人随意抽取一组同学背以上10首古诗,并说明诗题和作者)
二、猜一猜(读诗品意,填出空缺的字词)
主持人:古诗词中,许多的数量词、叠词、表示方位、表示颜色的词使用得极好,请同学们读诗品意,猜一猜,诗中的空缺处应填上什么词语比较恰当?
(主持人出示题目,同学们竞猜、抢答)
1.在下列诗句的空缺处填上表示数字的词。
(1)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答案二)
(2)飞流直下()千尺,疑是银河落()天。(答案三、九)
(3)人间()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天。(答案四)
(4)春色满园关不住,()枝红杏出墙来。(答案一)
(5)欲穷()里目,更上()层楼。(答案千、一)
(6)烽火连()月,家书抵()金。(答案三、万)
2.在下列诗句的空缺处填上重叠的词。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答案离离)
(2)小荷才露()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答案尖尖)
(3)梅子黄时()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答案日日)
(4)留连戏蝶()舞,自在娇莺()啼。(答案时时、恰恰)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半江红。(答案瑟瑟)
3.在下列诗句的空缺处填上表示方位的词。
(1)故人()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答案西)
(2)王师()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答案北)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风放纸鸢。(答案东)
(4)遗民泪尽胡尘里,()望王师又一年。(答案南)
4.在下列诗句的空缺处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于二月花。(答案红)
(2)日照香炉生()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答案紫)
(3)儿童急走追()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答案黄)
(4)()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答案黑)
(5)骝马新跨()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答案白)
(6)()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答案碧)
(7)两个黄鹂鸣()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案翠)
(8)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答案绿)
(9)江碧鸟逾白,()山花欲燃。(答案青)
(10)日暮()山远,天寒白屋贫。(答案苍)
三、比一比(根据主题,背诵古诗)
主持人:我们在活动课前已将古诗词按不同的类别做了归纳编辑,下面,我们按男女生分组,以不同的主题来比赛背诗,看一看谁积累的诗句多,背得准确。
(主持人按类别先后出示“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三类组织比赛,决出优胜者)
四、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首或句古诗呢?请用一句话来评述)
主持人:古诗词内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你最喜欢哪首古诗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说一说心中的感受。
教学片段:
生1:我喜欢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从远处定点来观察瀑布,重点写香炉峰。你看,一抹霞光映照半边天空,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中飞流直下,临空而落,使人觉得好像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诗人选好观察点,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将现实之景与想像之景巧妙融合,使整个景象新奇真切,雄奇瑰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2:我喜欢杜甫的《《绝句》。从观察角度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为平视,“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仰视,“窗含西岭千秋雪”为远眺,“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俯视;从描写的角度看,首句黄鹂婉转地鸣叫传达出无比欢愉的感觉,给人以听觉享受;次句的青天、白鹭加上首句的黄鹂、翠柳,四种鲜明的色彩又构成诗意的图画,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从画面的景象构成看:三四句的“含”、“泊”将“千年积雪”、“万里行船”这几个超时空的景象定格在诗人深邃的目光之中,与首句次句的“鸣”、“上”形成动静相生,古今相接的鲜活画面,让人感到妙不可言。
生3:我喜欢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江南大地莺歌舞燕,百花盛开,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接着镜头转到迷蒙的春雨之中,定格在亭台楼榭之间:烟雨蒙蒙,洒向江天,那曾经风光一时,显赫一时,金碧辉煌的楼台佛寺,在三月的烟花中若隐若现。这首诗有绿树红花景象色彩的映衬,有山水花鸟自然风光与村庄城郭人文景观的映衬,有莺歌燕舞楼台轩榭动静物态的映衬,结尾的一句将现实与过去巧妙对接,传达出“物是人非”、人世沧桑的感叹,表达诗人深深的吊古之情。
生4:我喜欢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这个诗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豪气,隐含“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很适合作离别赠言。
生5:我喜欢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诗中用“春蚕”、“蜡炬”比喻诗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这句诗还能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学业、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生6:我喜欢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诗借写冷月、西楼、梧桐、深院这些冷色调的景象来抒发诗人心中孤独、无助、哀伤的亡国之痛。
生7:我喜欢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读整首诗好象在看一部MTV片段一样,很有现场感和画面感,画面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活动、有细节描写,镜头感很强……
教学反思
“古诗苑漫步”是一个大而空的话题,如何让学生“有所得”,我将活动课的目标定位为激发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古诗,促使学生多积累背诵古诗这几点上,本次活动所设计的四个环节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学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背一背”这一环节,由于采取竞赛的模式答题,学生的兴致很高,课堂参与面广,2/3的同学争着发言。12分钟的限时竞赛,学生背出的相关名句有九十多条,常见古诗词中描写四季、描写风花雪月的名句基本上都囊括其中了。“说一说”的环节使部分水平较高,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学们的妙语赢得了阵阵掌声。本次活动课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理解欣赏能力得以提升。
较大的遗憾是由于有些精彩发言是即兴生成的,往往说过听过就忘记了,不利于永久牢固地记忆,这种活动课对于课前没有积极参与活动准备的部分同学收获不大。
专家点评:
《古诗苑漫步》活动课设计是比较成功的:1.从“活动准备”和“教学过程”看,授课教师较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2.教学设计的内容(让学生为诗歌填数字,颜色等)比较有趣味性,采用竞赛式的教学方法(背诗比赛)也比较有活力,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达到了让学生多积累古诗词的目的。3.整个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乃至开拓学生欣赏音乐、美术的眼界,开发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等方面,本设计都做了较好的探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