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背篓校长”田育才

(2012-06-14 07:05:23)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文章

“背篓校长”田育才

 

通讯员  雷大红 

【核心提示】 61011日,中央电视台采访组一行三人来到新塘乡河溪小学采访,寻找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采访组在了解到河溪小学“背篓校长”田育才的先进事迹后,决定深入学校采访,到学校与师生和家长座谈交流,与老师一同上课、一同家访、一同到集镇采购生活用品。据了解,在今年教师节前夕,中央电视台将组织评选30位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田育才,一个在大山深处坚守了41年的老教师,一个被誉为“背篓校长”的时代楷模。

田育才先后两次被湖北省表彰为“农村优秀教师”、“师德模范”,湖北省人民政府还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他多次被湖北省恩施市表彰为“优秀教师”、“师德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年暑期,又被推荐参加国家民委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优秀教师培训班”学习。田育才是湖北省的一面旗帜,是这个时代艰苦创业的标杆。

他说:我只是能够在偏远的小学静心教书,只是能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一茬又一茬的山里娃有学上、上好学……

就是这个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老师、校长,带领着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业绩,折射出一个催人奋进的“河溪精神”。

 

背篓背出一种河溪精神

 

田育才所在的河溪小学,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河溪村,距离恩施城区110公里,离新塘集镇50公里。这里2001年才通电;这里2007年才修通了一条简易公路;这里2010年才有了手机信号。

2007年之前,进出河溪,除了爬山,还是爬山;进出河溪,除了背篓,还是背篓;调入河溪的老师没有几个能够呆上两年的,那儿被视为充军的地方。但是田育才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这个地方,一呆就是41年,从来没有走出去的念头,就是组织调他到集镇小学也被他推辞了,他说:我走了,这里的孩子怎么办?来的人不安心怎么办?尽管家人极力反对,但是他却坚定了用一生的精力和毅力,坚守河溪小学,建好河溪小学。

2000年,田育才担任了校长,他到乡镇开会,看到其他学校早早的点上了电灯,他开始盘算着和村民一道拉通电线,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够在电灯下学习和生活。

他带着十个壮汉,从距离最近的双河集镇抬电线杆,抬一根电杆要走3天,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一次,在一段陡峭的山路上,电线杆被摔碎了。这群精疲力尽的山里汉子,看着地上的一堆碎块,竟放声痛哭。田育才擦干眼泪,毅然站起来,走在前列,再一次抬起了他本已经抬不动的电线杆……

田育才每次开会都背着背篓,当时的教育站站长打趣道:“别人都拎包包,只有你背个背篓。你就是个‘背篓校长’。”“背篓校长”就这样叫开了。

田校长就这样一次次用背篓背回了学生用的教材,背回了教学用的粉笔、教具,背回了学校的日常用品,背回了老师的吃穿用品,这一背就是好几年。

那时的河溪小学只有十间破烂的木板屋,四个老师,几十个学生,田校长就计划着用背篓维修学校,背回几包水泥,自己动手砌上了省柴灶;背回了水管,老师们一起动手,吃上了自来水,田校长再也不用每天清晨到河边挑水了;背回了铁钉,田校长自己动手打起了一架架学生床,学生再也用开通铺了……

2004年,恩施市市委市政府到河溪调研恩施市唯一一个还没有通公路的行政村,被河溪小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拨付五万元维修学校校舍。田校长如获至宝,他说:我的心里感到特别的欣慰,我个人暗下决心一定要节省钱、用好钱,改变学校的面貌。

领导走了,他就开始筹划、测算,用四天时间定下了维修方案,并召集全体老师讨论方案:一包水泥在双河集镇购买只要15元,但背到学校的力资(运费)少不了25块钱,这样太不划算,我们老师自己背,联系家长投义务工背;厕所的填方,需要40 多方土,田校长自己掏300元钱买一个推车,与假期轮流值班守校的老师完成填方;所有建设的小工由老师轮流担任,暑假期间由田校长自己担任;屋面捡瓦,由田校长负责完成。

有了田校长的带头,河溪小学的老师们没有一个退缩,好多老师在暑假期间都轮流陪着田校长,给工人打小工。

修建过程中,阳台有很多地方需要焊接加固,如果到双河请焊接师傅,学校不仅要出钱请人背焊机,而且还要支付师傅的跑路费,同时又要供生活,加上工资,太不划算。田校长又自己掏400多元钱去买了电焊机,自己来搞焊接。学校安装自来水时,他自己花150元钱买了攻丝机,自己加工,自己安装。内外群墙、门窗的漆刷,也没有另请师傅,在校时,他和其他老师利用中午、下午的休息时间漆刷;暑假期间就他一个人在学校做油漆工。

有一次,他在双河集镇买了几箱瓷砖,30多公斤重。山路崎岖,没走多远,腿部就开始疼痛。太疼了,迈不开步子,靠着路边的石块,休息一会儿,他又接着往前走。走几步,歇一会儿,崎岖的山路,似乎永远走不到头。4个小时的路程,田育才整整用了6个小时才走完。

深夜,他躺在床上,疼痛折磨得他睡不着觉,想着还未完工的校舍,田育才心中满是悲哀:“我啊,已不再是那个什么都扛得起的山里汉了。”

谁也没有统计,老师们的自力更生,节省了多少维修资金,只知道田校长自己掏钱购买了推车、购买了电焊机、购买了攻丝机,花去了850元;只知道田校长义务投工达到了100多个工作日,老师们义务投工累计150多个工作日。

人们只知道,河溪小学焕然一新了;人们只知道,在田校长的感召下,源源不断的捐赠来了:市局领导来了,城区的校长来了。教育局局长说:给河溪维修费我们是放心的,你们的困难一定要在近期解决;恩施市的很多单位来了,他们给学校硬化了操场,修建了冲水式厕所;社会热心人士来了,他们冲着田校长和老师艰苦创业的精神而来,他们把这种精神叫做了“河溪精神”。

而此时的田校长,由于长期的劳累,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痛风、风湿性关节炎。他的体重,也由最初的73公斤降到了60多公斤。

 

真诚和无私带出一个优秀团队

 

2007年,两个年轻的女教师毅然决然的走进了河溪小学,他们叫周阳艳和陈晓华,学校派来摩托车接他们,刚刚修通的泥石路给她们一个又一个下马威,颠簸的差点掉下悬崖、浑浊的泥水打湿他们的衣服;到学校后又一次催生了他们的无奈,那儿没有手机信号,对家人的思念,只有夜深人静时默默的流泪。

田校长早早的准备好了饭菜,像是等候着远行回家的闺女,因为这两个老师也许就是河溪小学新的希望,河溪小学的四个老师,年龄都是五十几岁了。

河溪小学的老师们像过春节一样,陪着这两个年轻的老师,给他们夹菜、给他们盛饭。田校长说:我们河溪小学就是一家人,我就是家长,他们就是你们的伯伯,你们就是我们的孩子。

刚修的路时时垮塌,周末了,周老师和陈老师无法回家,田校长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家里,好多村民都说:田校长又多了两个女儿啦!轮到周、陈老师守校时,田校长要么自己替她们,要么也到学校住宿,田校长怕她们孤独寂寞;花生出来了,周老师桌上一定会收到一包;板栗出来了,陈老师抽屉里一定有一包板栗;桃子、李子……凡是田校长家有的,周老师必定有,陈老师也一定会有。就是这样,不到两个月,周老师、陈老师就融入了河溪小学,把河溪小学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工作中,田校长发现周阳艳老师作风扎实、思想开放、组织能力很强,于是有意的开始培养周老师,希望他能够接过自己的班,把河溪小学带到一个新的制高点。于是,老师思想上有困惑,田校长安排周阳艳去开导;开学典礼上,学校工作报告也交由周阳艳去做;和上级联系汇报工作,也总是推说自己身体不好,派周阳艳去开会汇报。田校长悄无声息的培养着周阳艳,让她的能力在两年内得到很大的提升。

老师们不理解,说:田校长是河溪小学的精神支柱,换不得!

田校长给他们解释说:我们背出了学校,但是我们的管理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给年轻人带路、铺路、让路,这样的河溪小学才有希望。

2010年秋季,田校长一再恳请上级,要求辞去校长职务,推荐由周阳艳担任河溪小学的校长,他坚决做好周校长的内当家,支持周校长管理好河溪小学。

事实证明,田校长的决策是正确的,他的真诚和无私换回了河溪小学快速的发展:周校长联系志愿者建起了“魔法教室”,争取上级支持配备了班班通,争取社会捐赠建起了太阳能洗浴室、有了可供八十人就餐的餐桌椅、有了标准的篮球架、有了丰富的藏书、教师人人有了计算机、开通了宽带、学生有了民族校服……

周校长开齐开足了课程,每年的六一、国庆都有了丰富多彩的晚会,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渐居于全乡前列,河溪小学还两次代表新塘乡参加全市的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总能够获得一等奖,他们的教学管理已经成为全乡的一个标杆,河溪小学已经成为湖北省的一个明星学校。

这一切,田校长都乐呵呵的站在周校长的后面,默默的支持着有:哪里有了垃圾,他总是第一个拿起扫帚;位子坏了、炉子坏了、省柴灶坏了、漏雨了,田校长总是第一个去维修;田校长自己动手打了四个柜子,给每个学生一个抽屉,让学生放生活用具;田校长自己种菜,给学生改善生活。

虽然田校长没有担任校长职务,其实他依然在旅行着一个校长的责任,他的精神引领着河溪小学这个团队走向了优秀。

 

爱心和责任汇聚成一种坚守的力量

 

河溪村山大人稀,至今仍实行隔年招生的制度。今年学校有99名学生,学前班的学生也要在学校住宿。

学生寄宿,衣食住行全靠老师照顾。田校长带头给学前班的孩子洗澡洗头;晚上要到学生寝室巡查,招呼那些尿床的孩子起床解手;学生尿床了,田校长和老师要帮他们洗晒被子;低年级的“留守学生”,常因想念父母而哭闹,田校长还要带着老师们哄他们入睡。好多参观者都称赞河溪小学的老师们爱生如子,其实田校长对于子女的关照倒真的没有那么多。

学生病了,田校长就成了家长,不但要送他们到医院就医,还得为学生垫付甚至是支付医疗费用。四年级学生钟学仕突发急性肠炎,田校长背着他连夜走了三十多里山路,把学生送到了集镇医院,给学生垫付了两百多元医药费。很难想象田校长是怎样一步步从陡峭的山路上背着学生走到医院的,只有从田校长湿透的衣服上,可以想象到路程的艰难;只有从家长的感激涕零中,才能够读懂田校长的艰辛。像这样的事,一个学期不下好几次。为了救急,他花钱买回了一些备用药品。几年算下来,少说也有1000多元。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上学,是田校长经常给老师说的一句话。

一个烟雨蒙蒙的冬日下午,家境贫穷而又懂事的周秀,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准备辍学,她在离校时含泪向田校长道别。田校长的心为之一颤,当即决定去周秀家走访访。天低云暗,道路泥泞,夜幕降临时,他才到了学生家,在与家长倾心长谈达三个多小时后,其母亲还只是摇头:“家里穷,他爸又不管事,娃娃的书实在是读不下去了……”听到此,他的心痛极了,眼里噙着泪花对家长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困难,我们一起克服,不读书就误了孩子一辈子呀!”真情终于打动了周秀的父母,他们答应了让孩子继续读书。

田校长第二天一早有课,他决定当晚就回学校。家长眼含热泪看着自己的孩子和他一道上路,迎着刺骨的寒风,打着忽明忽暗的火把,就着崎岖的小道,一路摸爬,返校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为了资助周秀,田校长担负了她的全部生活费用。

让每个学生都自信,是田校长的教育法宝。

不能让后进生发育不良,精神贫血。田校长始终坚持以“反向偏爱”的方式,唤醒了一个个“后进生”麻木的心灵,使他们自信,学会说:“我能行”“我是优秀的”。从而激发其奋发有为。覃左兵是以“坏”闻名的学生,经过他细心观察,决定施以“五步曲”教育挽救他:第一步是与他交知心朋友,千方百计接近他。当这个倍受歧视、常遭人白眼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老师是在用真情待他时,他睁大眼睛说:“老师,我真的能改好吗?”此时他因势利导,热情鼓励他,而且还跟他勾了小拇指;第二步是用放大镜在他身上寻找闪光点,当他几天没迟到,当他背诵了一篇课文,当他做对了一道题,他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热情地给他以鼓励;第三步是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宣扬他做过的点滴事情,让全班同学都喜爱他,关心他,用集体的友爱来温暖他;第四步是在学习上帮助他;第五步是他在前进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而灰心丧气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41年来,从河溪小学走出了几千名学生。每逢过年过节,田育才总能收到不少学生的问候。田育才说,这个时候,他感觉最幸福,曾经的孤独辛劳,似乎都不足一提了。

来了,走了,来的是希望,走的是未来,一茬又一茬的山里孩子带着田校长的嘱托走出了大山,而田校长依然坚守在那里,如学校旁边的溪水,静默着,守候着……爱心与责任汇聚成了一种坚守的力量。

 

几十年如一日,在偏僻的山沟里静心教书的他,从没奢望过鲜花和掌声,更没奢望过华贵的光环,他总说自己只是山里最寻常、最普通的小草,用自己的方式带领更多的草芽儿在阳光下、在风雨中成长。也正是这棵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草,感染着每个人;也正是这棵普通的小草,不断的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了河溪这片贫瘠而火热的土地,奉献给了那些纯朴而可爱的乡亲,滋润着那些未来的花朵!而人们也在逐渐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并开始传承着“河溪精神”,这样的精神必将会永远传承下去,永远,永远……

而他,依然是“背篓校长”,田育才!

 

转载于恩施新塘政府公众信息网http://www.essxt.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