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勢判斷+實體經濟評論 (精華), 各位必看!

(2009-08-18 23:35:27)
标签:

财经

分类: 財經
中港股市, 未來2-3個月的趨勢, 該用我朋友的一句話總結: 7上, 8下, 9穏!
10月呢? 我個人看--- 反彈!
2個原因: 傳統來說11月是個淡季, 消息面的東西不多, 因此機構可以在10月份開始入市; 還有9月份是基金3季度季結, 然後是12月。在3季度結束, 4季度開始的10月份, 有承先啓後的作用, 因此是個反彈, 甚至重拾上漲的時候了!

至於3季度嘛, 在今天開始的這輪反彈過後, 肯定還要跌的, 因為跌的時候是陰跌式, 量還沒放出來, 漲(反彈)的時候量也上不去, 市場信心不足。因此可以推斷3季度是逃不了調整。朋友們要博這個短暫的反彈, 可以抄底有色(跌幅深, BETA高, 反彈幅度也肯定大), 銀行(估值10幾20倍, 屬於洼地, 有一定安全邊際), 煤炭(基金重倉的, 也很喜歡這個板塊的, 最近也調得蠻厲害, 可以關注 西山煤電)。

可憐我們公司的老板和同事太早動手加信託了, 被套死死了, 甚是可惜! 我之前博客裡有些文章, 不止一次叫人不要迷信A股今天大跌就今天加倉進去, 以為第二天必有反彈, 這都會成為日後套我們的䧟阱! 大戶就要養成散戶這種慣性心態! 不然跌下來, 誰去接呀????????? 對吧???

於7月24 日3300點的時候, 在某人要加信託時(當天看得出來他心態很急的要追進去, 還不斷叫我快點填單子, 我就知道不妙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某人是個很靈的反向指標, 只是不明着說而已, 而且保留他這種心態也好, 跟着他反着做就可以賺錢了。股市「明燈」, 很難找的!)趕快寫了封電郵給老板, 讓他不要聽信別人說加信託, 擔心有風險, 結果沒聽進去, 加了; 後來又在8月13日, 3050點又撲進去了, 那時我都懶得再勸了, 吃力又不討好, 何苦。
(在看完這宗事例之後, 在此我有句話要送給大家: 世界上沒有大戶和散戶之分, 只有聰明錢和笨錢之分!!! )

至於我的持股--- 中航光電 002179 , 為什么那么有信心? (除了整合+資產注入, 還有題材和國家發展趨勢---周邊地區不老實, 國家擴軍, 備戰現代化戰爭也很正常合理。解放軍本來裝備就差, 如果中國要成為世界大國, 軍備必不可少, 因此長期看好軍工。加上 軍工股 在香港買不到, 所以更加要買A股的軍工!

至於中國實體經濟, 目前我認為是「空売化复蘇」, 主要有3個特點, 大家試着比對一下, 哈哈:
1: 泡沫化--- 其表現在資產價格狂漲, 比如股市, 房市大漲;
2: 誘惑性--- 「空売化復蘇」往往很快, 令人們誤認為經濟重新繁榮。宏觀經濟看似復蘇, 但微觀經濟其實沒  有好轉。
3: 空心化--- 實體經濟中的技術層面沒有明顯進步, 生產力沒有明顯提高-------- 這點要重點說!!!!!! 靠! 氣呀!
人家老美之所以每次在蕭條後都會出現更大的繁榮, 就是因為人家抓住了蕭條期來革新技術, 優化產業結構。比如在30年代, New Deal一藍子措施大搞基建, 為美國日後經濟繁榮打下良好硬件業礎; 70年代石油危機後, 發展電腦科技; 2000年科網爆破後, 就發展房地產和金融衍生品, 雖然導致2008次貸, 可是問題不在於這種工具創新, 而在於華爾街無限的貪婪; 2008次貸危機後, 又要搞智能電網和新能源。我們看, 人家哪一次沒有抓住機遇發展的????????? 而我們中國呢??? 不斷的印鈔票搞基建, 盲目追求GDP增長, 有的基建項目還重複建設, 比如把隧道拆了改建橋樑, 有什么意思呀????? 甚至把路上的磚頭掀起重新舖........... GDP漲了, 而我們的生活品質沒有明顯得益................... 至於企業和信貸吧, 只有國企, 大企業, 銀行才會貸款, 他們根本不�愁錢了老大! 於是他們錢太多沒地方花, 就會胡亂的走出去收購海外企業, 效益成疑?! 將來不排除會再出現 平保 收購 富通 這種例子, 亏損200億! 至於最影響國家經濟和民生就業的中小企嘛, 永遠別指望銀行會貸款救你!! 很多民企�情願把多餘的資金投到股市炒股, 一方面可以生點錢救自己, 另一方面實業受外圍需求暴挫打擊, 一時三刻起不來, 不賠錢算偷笑了, 那麼為什么不炒股去呢? 是吧? 但長遠來說, 個個民企都炒股, 不專注於本身主營業務, 也沒有抓住時機革新技術, 中國經濟的未來如何還會更上一層樓呢?? 世界工業大國------- 看來我們以後要當定了! 而且是以污染我們的自然環境, 和高度消耗我們的能源來干的。又能持續多少年呢?

我有一回出去開策略會時, 和基金經理、金融圈的股票炒手、財務學博士共餐, 當我問到他們: 你們覺得企業有沒有抓住這回危機革新自己的技術時, 平時誇誇其談的眾人居然都不作聲了..........  這幫人的目光, 略嫌短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交易日誌
后一篇:交易日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