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

(2010-05-12 08:53:23)
标签:

杂谈

 

其实,不仅郁达夫眼中的秋是悲凉的,古人眼中的秋也是悲凉的。

天高云淡,风清日朗,秋季本是喜庆丰收的季节,但在中国文人的眼里,更多的是秋风萧瑟、草木枯黄。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多愁善感的文人把秋日悲凉带来的愁苦、悲哀熔入笔端,形成了一个延续千年的情结——悲秋。

大家能不能说说古人悲秋的诗句?

学生思考后回答: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关注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写作手法。

秋雨

1、《秋窗风雨夕》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

2、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3、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里的冰冷的雨,覆盖了多少历史的惨淡,又淋湿了作者多少的无奈。

秋蝉:

唐 刘禹锡:“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
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秋风、落叶等意象

教师总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古代的文人,为什么会悲秋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探求郁达夫悲秋的渊源,解开导入过程中的郁达夫笔下悲凉秋景的疑惑。

学生积极发言,结合历史人物实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怀才不遇李白

忧国忧民杜甫

仕途失意辛弃疾

身世飘零李清照

教师总结:秋天万物凋零,似意味着生命之终结,这极易引起那些历经磨难而年事已衰的文人的共鸣,有人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有人凄苦孤单,仕途失落,有人悲英雄迟暮;有人叹人生几何。时代环境的压迫,自己身世的飘零,无论是迁客骚人,还是壮士忠臣,无论是深闺怨女,还是疆场须眉,往往都要借秋景一抒衷肠。

郁达夫,性格忧郁,经历坎坷,社会风云和个人际遇在他心里投下了暗影,掺入这由来已久的悲秋情结,凝结在一起,投射在眼前身边的浓浓秋意中,这就是郁达夫秋思中那种忧愁孤独之情的文化渊源

秋天,在不同人群中有着不同的况味,对于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他们的劳动有了结晶、生活有了回报,“美好”、“幸福”必然成为他们诠释这个季节的最好词语。而在历代许多文人眼中,他们却常常为这个季节的飘零而触动内心的底线,这使得他们的笔下所罗列的关于秋的文字常常蒙上了愁怨的色彩。屈原的《湘夫人》中正是这样,将主人公的心情与环境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使得我们透过季节而见主人公的心绪,通过主人公心绪的怅惘又可以看见作者彼时的心情。屈原所看到的秋天更多的是惆怅、是愁情,他将自己悲剧的遭遇与这样一个季节紧密连在一起,哀叹了壮志难酬、入世艰辛的情怀。
    秋天,之所以具有凄凉的属性,源于生命在大自然中的体现。草木从绿变黄、再到凋亡,秋天成为这些生命从有到无的交接点。人的血液里流动着一种无形的东西叫情感,对于生命的这种轮回中最残忍的一幕,往往生发了凄凉、悲切之情,而这种凋亡却又是人为所无法改变的。所以,际遇坎坷的文人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人生遭遇便触景生情。
    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在宋玉的《九辩》中发端。“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玉面对失职放逐、落魄残生的景况,在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伤中流露着自己坎坷的身世。李清照在她的《声声慢》中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的残秋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又是人情感最真的时候,这样的季节,痛定思痛,人会对过去、对现实、对未来多了一份思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简单的景物描写却构成了一个心绪凌乱的内心世界,在“夕阳西下”之时,“断肠人”仕途失意、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杂感清晰可见。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面对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秋夜也萌发了《后赤壁赋》中遗弃尘世的思想。
    “悲秋”主题折射着中国文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内心世界,是统治中国文人两千多年的儒家入世思想使他们对这样一个特殊时节产生浓烈的情感,当际遇坎坷无能为力时,这种情感便会来得更为猛烈。然而,作为文学上一种诗意的体现,“悲秋”的情感却一直为文人所传承着,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文人成长道路的共性,反映着世道所不可抗拒的一面,也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精神释放。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感的。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秋与人生、历史的同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运与自然、历史、社会交织在一起。在古代文化心态中以秋为悲的思维定势,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内容,而且包含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忧时患世的思想。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总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是先民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念对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唐朝没落,杜甫的心凉了半截。
   深秋的景色,让他心潮起伏,让他欲罢不能,让他泪流满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秋,杀人的秋,悲凉的气息穿透杜甫的心胸。杜甫遥看长江,岁月轮回,江水奔流依然。时间象一把巨斧,砍不断流水,却把杜甫砍成了千疮百孔的老头,繁霜满鬓,百年多病。
   走向暮年的杜甫,并没有老,身体衰弱得喝不下一滴酒,他依然拖着沉重的步伐,登高望远。他想找回昔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万丈豪情。这样的豪情是诗人的最高境界,诗人杜甫想怀拥千年,只是他生不逢时,一生一世,仅仅拥有一次。那是在安历史之乱结束后,忧国忧民的杜甫比皇帝李隆基还高兴,手舞足蹈,当即写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泣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第一快诗。之后,杜甫再没写过这样的快诗。
   才华横溢的李隆基,到了60岁,遇到儿子的妻子、胖美人杨玉怀,生命迎来第二春,不爱江山爱上美人。江山就这样从宝贝成了礼品,李隆基每天陪杨玉怀游山玩水,那礼品谁爱谁拿去。“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的魔力让李隆基,早已忘记自己是一国之君。最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变成了李隆基的“安史之乱
”。
   “安史之乱”的平息,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瞬间的高兴,带来了那首“第一快诗”。杜甫期待,从春梦中醒来的李隆基,能像爱杨玉怀一样爱自己的臣民。殊不知,失恋的李隆基已经成了废人,整天在做“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美梦。心中哪里还有国家,还有臣民。
   老有所爱的李隆基还在春梦中轮回。
  伤春悲秋

  【词目】伤春悲秋

  【读音】shāng chūn bēi qiū

  【释义】伤:忧思,悲伤。因季节、景物的变化而引起悲伤的情绪。形容多愁善感。

  【出处】清·钱谦益《李义山诗笺注》序:“绮靡浓艳,伤春悲秋,至于‘春蚕到死’、‘蜡烛成灰’,深情罕譬,可以涸爱河而干欲火。”

  “伤春悲秋”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下面另解释:

  所谓伤春悲秋,说的就是这个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就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秋天到了,看到万木凋零,使引发对人生的悲叹。作家总是易感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一山,一石,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川烟雨,满船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都是诗人对自然的感伤。

  【近意】 悲春悯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0年01月18日
后一篇:逝水流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