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嗜好大揭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下面一起看看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

朱迅家藏上万册书
读书是朱迅最大的爱好,她说自己是个超“宅”的人,“家里有上万册书,这是我家最大的宝贝”。说起读书故事,朱迅说,自己在日本留学和做主持人10年,渐渐习惯了日语的说话习惯和思维方式,回国后,她说话显得有点奇怪。一次,自己跟导演田壮壮吃饭,田壮壮送了一本《红楼梦》,说:“我送这本书不仅想让你读到中国最优美的文字,而且还想让你知道中国的人情世故,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朱迅说,如果有一天她不做台前工作了,就去做翻译工作或者自己写书,“这是我的梦想,不知是否能成真”。朱迅非常喜欢刘震云的作品,“我非常喜欢他的原状态。他的作品有那种‘看不见刀,但到处都是血’的犀利。他的作品我不止看一遍,看很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对于莫言,朱迅说:“他的书在我家都是老书,从最初一开始出版我就买,书的价钱都有几毛钱的,看定价就知道走过年代的。莫言老师说‘时间是减不掉的,剪掉的都是废话’,说得特别好,我觉得做主持人也是这样。”
朱迅透露,大学四年级曾作为交换生去英国学习一年,她喜欢上了莎士比亚,常跑到剧院去看歌剧,“如果说心中的最爱,那应该是莎士比亚”!

孙楠不爱玩游戏,文字更精彩
孙楠一直很喜欢看书,他家里整个二楼和走廊全部是装满书的书架。小时候,孙楠最喜欢看《三国志》,“我爸爸喜欢看《唐书》,那种线装本的古书,我也受影响,当时最喜欢看《三国志》,所以我的古文不错,都是那时候练的”。
孙楠平时看书很杂,儿童、教育、小说、人文、历史都读,“在机场有大把时间,我不喜欢玩游戏,文字更精彩,文字的感动比其他都有意思”。孙楠读书很快,他看书不熬夜,长篇小说一般一个星期就看完了。看得最多的书是《禅师一枝花》,看了很多遍,“因为很难懂,看得比较累,晚上睡觉前动动脑子,很快就能睡着了。”孙楠推荐的书是《爱的觉醒》,“现代人太浮躁了,对外要求太多,这本书告诉你,内心的愉悦才让人感到幸福,现在大家都在追求这个,我也在追求这个,希望能通过看书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作为3个孩子的父亲,孙楠觉得培养孩子看书是一种家庭氛围,所以家里有很多书,孙楠自己也看了不少教育类和儿童类书籍。他睡前也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得最多的是《西游记》。

邓亚萍读书时喜欢站着
被誉为“乒乓皇后”的邓亚萍5岁时就跟随父亲练习打乒乓球。上学后在坚持练习的同时,没放弃文化学习。她尤其喜欢读书,看了很多世界名著。小时候,她的身材就比同龄的孩子要矮些。一次,她问爸爸:“我怎样才能长高啊,爸爸?”他爸爸开玩笑说:“你每天少坐多站,就会长高的。”邓亚萍信以为真,打乒乓球站着,读书时也站着,后来渐渐形成了习惯。
1997年,带着四枚奥运金牌和18个世界冠军的荣誉,年仅24岁的邓亚萍从国家队退役。退役后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时,她就每天站着读书。她说:“虽然我早就知道站着读书不可能长高,但站着读书有个好处就是,不会睡着。”1998年2月,邓亚萍到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时,仍然保持着这一癖好。

蒋勤勤家中设两间书房
清秀如水,灵气逼人的蒋勤勤,如今已是一个小男孩的妈妈了。她这个妈妈当的怎么样呢?称职不?我想蒋勤勤应该是一个好妈妈,为什么呢?因为她读书极为刻苦,她家里有两间屋子是书房,光是这一点,就是儿子的一笔财富了。蒋勤勤说,古人黄庭坚的名句“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最形象地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她上学时偶然读到这句话,对读书的好处更加深信不疑,而她在演艺圈的成功更是离不开书籍的熏陶和滋养。
读书不是为装门面,也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丰富内心世界,提高文化修养,完善个人品格。蒋勤勤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心理学、方言、表演学以及各个时期的畅销书。随着读书越来越多,眼界也越来越开阔,思路也越来越敏捷,看问题越来越深刻,一天不读书就浑身难受。
蒋勤勤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所著的《荆棘鸟》。这本书对蒋勤勤的影响很深,她的内心一直希望自己就是一只追梦的荆棘鸟,同时又个性独立、倔强执著。

高圆圆从小养成读书习惯
高圆圆和蒋勤勤一样受妈妈影响,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她从上小学就开始看家里订的《读者》《青年文摘》《十月》之类的杂志,上中学后,高圆圆喜欢上了林清玄的散文,那些讲述禅宗,有些玄妙的小文章陪伴着她走过了极易浮躁叛逆的青春期。高圆圆坦言,中学那几年是形成人的价值观很重要的一段时间,林清玄的文章对她的影响很大,他让她懂得人应该花时间维护的是情感,包括亲情、友情,同时他让她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注重发现生活中美好的小细节。
上大学后,高圆圆看书的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甚至连“上课都在看闲书”。书的范围也更广了,余秋雨、余华、张贤亮、萨特,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别人推荐的,都会拿来看。她家里有两个通顶的灰色大书柜,每格的高度都不相同,是高圆圆量好了书的不同尺寸,找人定做的。书柜里按照作者的国籍、地区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几百本书,有中国的,外国的。

梁家辉气质恰巧源于对知识的追求
梁家辉,在当今香港影坛中,最富艺术气质的影将之一,而他的气质恰巧来源于对书籍的阅读和对知识的追求。他喜欢阅读《三国演义》《经典常谈》《红楼梦》《韩非子》《史记》《红楼梦》、李易安、刘基之类等书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可能写作和作诗有异曲同工之处吧,通过广泛的阅读,梁家辉开设了“辉笔而就”的专栏,并精选结集《我对你说》。在报纸副刊上登文的演艺名人有不少,但像梁家辉这么做足功课的却属少见。无论多忙,他几乎是以两天一篇的速度交稿,持续坚持近二十年,而且其内容涉猎甚广,天上地下,人文历史,电影音乐,书籍网络,饮食风俗等无所不谈,并融进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理智。

陈道明的床有1/3被各种图书占领
“看书,特别是历史书籍,花费了陈道明拍戏之余的绝大部分时间。”令剧组成员感到惊叹的是,他宾馆的床上1/3被各种图书占领。陈道明喜欢看书,尤其热衷的是看杂文,从鲁迅、胡适,看到柏杨、李敖。在这些杂文大家中,他对李敖最为佩服。陈道明说:“李敖是性情中人,我挺喜欢这人的。他很年轻化,属于战斗者,是个战士,战士就得流血,就得冒着各种枪林弹雨,我挺佩服他的。李敖是近代文坛一个挺重要的人物,他冲破了所谓书呆子的概念,他很社会化,有思想,开放。而且没把学问当成一种装饰物。”

侯宝林为看一本书抄10万字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鲁迅先生读书时喜欢嚼辣椒
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4岁时,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冬天来了,天气寒冷,往往冻得人打冷颤。鲁迅先生从一本书上看到,辣椒可以驱寒。恰好那学期,他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了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先生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买回了几串红辣椒,挂在了他家书桌的上方,每当读书感觉到寒冷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除严寒,坚持读书。后来养成了习惯,连夏天读书时也要不时嚼上一颗。

钱钟书先生读书时喜欢泡脚
1945年抗战结束后,35岁的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一天他正在泡脚时,一个作者送来一篇文章让他审阅,文章较长,钱钟书先生用了40多分钟的时间才看完。夫人杨绛怕水冷了,不时往桶里添加热水,钱钟书一边双脚互搓,一边阅读文稿,竟觉得有一种少有的惬意。后来,他每到要读一本重要的书时,就会将双脚泡在滚烫的热水中,优哉游哉地阅读。到后来他开始长篇小说《围城》的创作时,也喜欢一边泡脚一边写作。

闻一多一看书就“醉”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爱猜想书的谋篇布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