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孩子受欺负为什么不跟家长说

近日,少数教师虐待,甚至伤害学生事件屡有曝光,让家长感到震惊和愤怒。但在谴责无德幼师的同时,许多家长不由得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挨打、受欺负之后,却不跟家长说?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孩子之间,孩子同样也不会跟家长说。若能弄清其中的原因,则有助于防微杜渐,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一、孩子为什么不说?
■孩子没觉得有多严重
同样的事实,孩子与成年人的认识不一样。老师打骂学生,同学打骂同学,家长当然会觉得不应该,觉得很严重,因为“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样的行为反映一个老师、一个班级的整体素质,反映师资的质量和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但孩子看来,打骂行为是具体的一次,即使多次,也是有数的,孩子还不能从具体事件分析事件的性质,不会做归纳总结,得出某个结论。因此,具体的事件孩子会忍,能接受,认为过去了就行。
有些情况,如果老师只是实施惩罚行为,但不告知这是“惩罚”,孩子会觉得好玩。比如老师把孩子倒放进大垃圾桶,孩子会有新奇感,其他孩子可能还会羡慕。因为老师没说他错了,也没说这是惩罚他。那么,这相当于玩。事实上幼儿园的老师多数时候都是表情温和地就把孩子惩罚了,但孩子并不知情。
■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威胁
“不许告诉家长”、“告诉家长就不是好孩子”、“告诉家长就不能来幼儿园(或学校)了”。来自老师的这种威胁,孩子会当真。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当好孩子,为了还能来幼儿园或者学校,他们就会选择不告诉家长。有些孩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常常遭受同学殴打,不堪忍受,却仍然不告诉家长,更不会告诉老师,首先就来自打人者的威胁,担心遭受更大的报复,于是他们选择“保密”。
■家长教导孩子听老师话
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嘱咐孩子:你要听老师的话,做个好孩子。孩子当然会记得,因为老师同样会这么强调,天天强调。于是,孩子会把老师当做最高标准、最高典范。只要是老师说的、做的,那一定是正确无比的,这其中包括老师的打骂和惩罚。既然老师是正确的,既然妈妈爸爸反复嘱咐听老师话,当然就是自己错了,自己错了,当然就不必跟父母说了。
■孩子的社交需要
孩子打人和被人打,是社交的常见行为,没经历过这些的孩子学不会正常的社交。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喜欢跟大些的孩子玩,因为能得到指导,有机会模仿。大的打小的,能让小的知道,孩子之间需要确立“秩序”,打骂和威胁也是方式之一。孩子跟不同孩子交往,有大有小,受大孩子的欺负,转而欺负一下年龄更小的孩子。如此,孩子知道如何跟更强的同学相处,如何跟弱者相处。一个班级,总有弱小者,有些孩子容易被欺负,有些孩子则不然,原因就是社交能力有差异,跟家长的教导,甚至教唆当然有关。
■孩子毕竟得独立面对
家长当然是孩子的后盾。但是在学校,面对老师,面对同学,孩子毕竟要独立面对自己的事情。所以,父母说“你不用怕,有我们呢”时,孩子当然相信。但一到幼儿园或学校,他就是自己,孩子考虑的是当时的具体情境。遭到老师或同学打骂时,没有谁在背后告诉他:“没关系,你打,打不过有我呢。”等有人这么说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得独立面对,迫于当时的情境,忍耐有助于防止矛盾升级,以会换得最大的安全。于是,孩子都会选择忍耐。
■丢人的事情不能告诉父母
“你不听话”、“就你淘气”、“你不是好孩子”,个别老师在打骂前都会先这样定性。在孩子看来,因为自己不是好孩子,责任在己才会被打骂。所以,这是应得的。孩子的哲学意识非黑即白,要么对,要么错。老师说我错了,那我一定就是不对。那么多同学只有自己不对,这是很丢人的事。自己丢人的行为让家长也跟着丢面子,所以这是不能告诉父母的。有些时候,孩子们对事件的性质过于轻看而不涉及尊严,有些时候又会把尊严看得特别重大。这是和我们成年人不一样的,因此也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
■不愿再提让自己害怕的事
同样的事情,即使同样会对孩子和成年人造成影响和伤害,但效应并不相同。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当时的影响。不像成年人那样,是持续的,很难减弱和消除。因此,孩子确实更容易遗忘那些不快,甚至是悲伤。再次伤害来自于再次提及,而不是第一次的延续。所以,孩子们不愿意提及过去的那些事情,以免再次造成不快和恐惧。当别人询问时他们就不愿意回答,更不愿意自动提及。
当然,许多时候是在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孩子不愿意告诉家长,比如孩子会同时认识受到伤害的事没家长认为的那么严重,同时也受到威胁,且说出来觉得丢人。
二、如何让孩子愿意说?
家长常常告诉孩子有事就跟家长说。但是,孩子就是不说。多数时候,家长是通过其他途径得知的,比如其他同学说出来的秘密,或是从孩子的伤痕、极端反常的情绪等发现的。每逢此时,家长总是奇怪孩子为什么不说,而且,总在一遍遍思考这是“为什么”!
想不通这是“为什么”,说明家长仍然以成年人的心思揣摩和要求孩子。此类事件固然有孩子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家长这里。所以,如何才能让孩子愿意跟家长说,措施主要是针对家长方面的。
■客观评价老师
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不一定都对,让孩子别那么迷信老师。老师确实不可能都对,这是正常的,也能理解和接受。不可理解和接受的是对老师的完全信任,尤其是告诉孩子要听老师话,要乖。这让孩子认为,老师不会错,做什么都对,包括打骂自己。所以,应该客观地评价老师,要让孩子知道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知道其缺点和不足。
■告诉孩子合格老师是什么样
可以总体说说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不打人、不骂人、常微笑、爱夸赞,等等。孩子对合格老师有了一个基本的形象,就会对比,发现自己的老师哪些做法和言语不符合这个形象,就会跟家长说。
■恰当解决师生之间的交往问题
孩子被批评、被打骂,家长要跟老师直接沟通,了解事件原委。不用批评老师,单是这种沟通,就能对老师起到警示作用。孩子之间交往,小摩擦很多,偶发事件,不要想着打回去获得平衡。家长的不恰当干预会使事件性质改变,无益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意愿。既发和常发事件,要跟老师沟通事件原委,跟对方家长沟通,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结果。不能以暴制暴,升级冲突。即使严重,也首先寻求法律和制度途径。
■留心孩子反映出的异常信息
别看孩子小,但他们的思维有时候非常灵敏,表达很委婉。所以,家长猜测孩子话语和行为之中隐含的真正信息非常重要。比如孩子总说不舒服,却说不清楚是哪儿,医院也查不出任何疾病,这就是异常的委婉的信息。家长就不要直接询问了,应该绕个圈子,或者跟老师联系,了解孩子遇到的真正事情。孩子每天都愿意去,突然有天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学校,又没有恰当的理由,同样是个异常的信息。类似的,都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不能责怪孩子不听话,莫名其妙。
■与孩子建立常规沟通机制
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不仅不跟家长说挨打挨骂的事,其他的事情,孩子同样也很少说。这反映出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有障碍,责任当然在家长。家长跟孩子多聊天,大部分内容可能是无效信息,但重要的信息总是会顺便流露出来。孩子从幼儿园、学校回到家,家长跟孩子随便聊聊当天的事情,哪怕是其他小朋友和同学的事,都有助于了解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涉及孩子自己的事,也常常会暴露出来。一句话,跟孩子像朋友一样交往,孩子信任家长,有话就愿意说。
■注意观察学校里的细节
细节反映本质。家长参加亲子活动、接送孩子,都有跟老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简短的交流,跟其他家长聊天,都能看到老师和幼儿园的一些蛛丝马迹,这些细节非常重要,不要觉得无关宏旨,细节能暴露本质。
■不能全指望幼儿园和学校
家长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学校,就可以放心了,自己就不用操心太多了。这种家长最容易强调孩子要听老师话,而且对孩子用心最少,交流也最少。不要指望幼儿园或者学校能全面负责,家教不当的孩子肯定是老师负担最重的孩子,再遇上失德老师,孩子的教育就全面失守了。
■学会恰当地处理好第一次
孩子第一次遇到老师的不正常对待,不管严重与否,一定要恰当处理。这会传达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老师有错照样不能无原则地姑息。这种时刻孩子不是孤单的,背后有家长的支持。第一次发生冲突事件,家长如果不以为意,或者反怪孩子不听话,把老师教导批评孩子的话重复一遍,孩子立刻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双重心理重压。下次遇到同类事件,孩子可能就不愿意跟家长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
家长不闻不问,或者顺应老师,或者责怪孩子,对无德老师也是纵容。少数敢于伤害孩子的老师大多是长期被姑息和纵容的结果,家长都不主张权利,胆子自然越来越大。
家长可能不太方便批评老师,这可以理解,但必须让孩子知道,家长确实有难处,但得让孩子知道,错在老师,你是无辜的,有人在后面支持着你。孩子能理解。
(刘继纯)
【相关阅读】孩子学校受欺负,父母援手三步曲

第一步:温暖的安慰,增强孩子的内心力量
父母知道孩子受欺负不还手,先不要着急追问,因为不恰当的询问会导致孩子紧张。先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让孩子感到家里舒适安全后,再温柔地询问他。如,先问他今天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睡前想听什么故事等,然后再问班里那个爱欺负人的孩子最近还欺负小朋友吗?这样,孩子容易接受,觉得受欺负的不仅是他一个人,便愿意说出。问清事情来由,是孩子的错,要指出他被欺负的原因;若是别人的错,就不要责怪孩子软弱没用,好好安慰他,让他知道父母站在他一边。
第二步:告诉孩子应对被欺负的技巧
当“受欺负”的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支持他时,就愿意按父母教给的方法去应对。可以让“受欺”的孩子学习下面三招:
1、要大声呼喊
有的孩子被欺负时,一声不吭,甚至退到墙角,怕得要命,只会哭,这样往往招来更多的欺负。教他们学会用大声呼喊表示抵抗。一方面,这能引起旁人注意,获得别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给欺负者一种警告和示威,欺负别人的人毕竟理亏,听到喊叫,自然会心慌,就不敢为所欲为了。
2、不理睬嘲笑
有时孩子受到的欺负并非打骂,而是嘲笑。许多孩子不知道如何才能躲避这些嘲笑从而保护自己。对这种情形,父母可教孩子用严肃的目光盯着别人并严厉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嘲弄我。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然后走开,对对方的进一步谩骂不予理睬。心理学专家说,帮助孩子练习类似的果敢行动可使他们增强信心。父母在家与孩子扮演欺负与被欺负的角色,教会他们如何呵斥想欺负他们的人,是明智的做法。
3、寻求老师的支持
多数情况下,父母不必介入孩子间的纷争。若对孩子没有造成伤害或损坏东西,一般不必反映给老师。但如果孩子受欺负的事情持续发生,父母应当向老师当面讲清,请老师帮助解决,老师有教育经验,也能通过集体的教育力量帮助霸道的孩子改正错误,这也是对幼儿园和老师的一种信任。如果碰到对方父母,也可把事实客观地告诉对方的家长。只是沟通时,态度要心平气和,要用商讨或询问的口气,一味指责只会让事情变糟。
第三步:教孩子懂得如何避免被欺负
受欺负不敢还手的孩子,往往都是不懂自我保护的孩子,因此,他们常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因为攻击他们是安全的)。要使孩子不轻易被人欺负,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勇敢、坚强起来。
对此,父母要做两件事。一是建立自信。多鼓励孩子,当孩子有了足够的自信,他们才有能量和胆量作自我保护。二是增进孩子间的友谊。对那些腼腆、害羞、不善交际的孩子,家长可邀请同学到家中做客,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结交好朋友,一起玩,结伴行,这样既不容易受欺负,也有利于心理发展和性格完善。
孩子学校受欺负,父母教育三大误区
一、训斥、嘲笑甚至打骂
孩子被欺负后,最不当的行为是父母对孩子再次教训。有些父母得知孩子不敢还手,气得失去理智,认为自己孩子无能,就教训、嘲笑,甚至打骂他们,这可要不得。被人欺负的孩子可能已经变得抑郁、沮丧,甚至认为自己毫无用处,再被父母打骂受到伤害更大,以后受欺就不愿也不敢告诉父母。若孩子不向父母倾诉苦衷,他们的不幸会是双倍的:既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又得不到父母指教。
二、兴师问罪和大吵大闹不明智
有些父母直接去教训那些欺负人的孩子或责怪那些孩子的家长,这既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去幼儿园大闹责怪老师,会造成家园间的隔阂,损害自身形象,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三、不问明原因就要孩子“以牙还牙”
如果教育孩子“他凶,你就比他更凶”,这也是愚蠢的方法,会使孩子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不利于孩子良好素质的养成,也会使事情越闹越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