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留守女童擦干花季泪

女孩是花,绽放在家长温暖的关爱中。可您是否知道,针对留守女童的性侵害案件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一方面,折射出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避免性伤害的教育不足或缺失,成年人不善于把负面性信息讲给孩子,怕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其实教给孩子对问题的认知、处理方法,才是正向、积极、明智的做法。另一方面,当孩子面对困难,尤其是遭遇心灵的挫伤时,在亲子关系好的家庭中可以向家长求助,但是出现性骚扰问题时,大多数孩子选择的方式是默默忍受,一些有主见有勇气的跟家长说了遭遇性骚扰的事后,并不一定引起家长足够重视。
留守女童为何频遭性侵?
留守小姐妹屡遭附近村民强奸;禽兽老师数年性侵多名小学女生;6岁女童被母亲同事强奸……日前,广东省妇联与省检察院对全省女童受性侵害情况进行了联合调研,调研组在对全省检察机关受理的此类案件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茂名、深圳两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发现,在女童受侵害的刑事案件中,女童遭到性犯罪侵害的现象最为突出,占案件总数的75.34%。过去三年,逾2500名女童被性侵害,其中近半在14岁以下。而且,性侵女童者65.74%是熟人。(4月24日《广州日报》)
广东三年间逾2500女童被性侵,面对这样的新闻,相信每个心存柔软和良知的人都会愤怒,也会感到莫大的沉重。那些伸向女童的魔手,真是禽兽不如!在谴责之余,我们也该追问,这些女童为何不幸沦为性侵对象?
报道说得很清楚,从家庭因素看,家长无力监护或长期不尽监护职责,女童因没有得到家庭的庇护和教育而易遭侵害。其中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形,一是父母外出打工;二是家长忙于工作。是的,这些被性侵的孩子几乎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留守女童。一说到留守,便让人愁肠百结,黯然失态。多年来,关于留守儿童已经发生太多的揪心悲剧,从留守儿童的意外死亡到留守儿童的心理暗疾丛生,从不少留守儿童由于种种缺失长大后成为少年犯,再到这些留守女童被性侵,可以说,留守儿童已经到了非关注不可的地步了。
如果这些孩子在父母身边,而不是被留守,她们被性侵的可能也许就少一些,她们的安全系数也许就高一些。但是,对留守儿童来说,依偎在父母身边是一个多么奢侈的梦想啊。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往往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牵扯到太多难题,比如教育。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身边,是不得已的选择,而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往往没有精力更好地照顾或保护好孩子。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聂茂说过:“农民工的来去,仿佛一场洪水,洗劫乡村的一切。被洗劫后的乡村到处都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某种意义上,孩子仿佛一群被潮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觉到危险、窒息。”留守孩子就是孤立无援的小鱼,因此他们常常遭遇伤害,比如性侵。更可悲的是,遭遇伤害之后,他们不敢声张,调查显示,不少女童遭受侵害后,或因年幼无知、或因耻于诉说、或因受到威胁,而不敢及时报案或告知他人。不少加害人因为没有人报案、或者因为报案不及时未得到惩处。
每一个孩子都有健康成长的权利,成人有义务让孩子免于伤害。对那些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不只需要道德悲情,更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成人用良心、用责任为他们编制一个安全的环境。
就目前而言,让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最好的选择;而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恰恰最先牺牲了这种亲情。城市发展中浸透了农民工的青春和血汗,何尝没有留守儿童的泪水与痛苦?无论是老无所依的农村留守老人,还是失去父母怀抱的留守孩子,他们也是城市发展的贡献者和牺牲者。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失去了怀抱,失去了温存,失去了正常的教育与关爱,这对他们的一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若干年前,就有学者忧心忡忡地称,“‘留守儿童’迟早会成为一个难题,传递到社会的每个部分,并引发新的症结。”如今看来,可谓一语成谶。孩子伤不起!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有责任聆听他们的心跳,制度有责任使他们不再折翼。(王石川)
女童性侵害报告再揭留守儿童之痛
广东省发布的女童性侵害报告中,留守小姐妹屡遭附近村民强奸等诸多案例,再次揭露出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安全问题。关爱留守儿童,保护性侵害女童已经刻不容缓。
广东省妇联与省检察院调研称,过去三年广东2506名女童被性侵,其中近半在14岁以下。从调研报告中所列举的案例来看,农村偏远地区留守女童受到伤害的居多。
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多万人,而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失去父母的庇护,他们的身心成长、学习生活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还由此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相关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79.7%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或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都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孩子的安全问题更是大问题。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的儿童群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近两年,留守女童受到性侵害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是反映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顺口溜。父母长年外出打工,留给孩子的是无穷无尽的孤独和期盼。他们连完整的父母亲情都无法享受,更何况性知识、性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教育,自然就缺乏对性侵害的最基本的分辨能力和防范意识。
在女童性侵害案例中,教师是加害者的占有相当大比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女童除了爷爷奶奶,最亲近的人就是老师,孩子会对老师特别信任,甚至把老师当做父母,这是情感的一种转移。而那些师德败坏的教师用哄骗利诱、威胁恐吓等手段,把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肆意践踏,亦把学生对老师爱戴无情蹂躏。
在校园之外,同样存在性侵害隐患。除有的乡村无赖以外,一些品德败坏的老年男子也盯上了留守女童。这些加害者有的是留守女童的邻居或者同乡,有的甚至是留守女童的父母托付他们照看留守女童的亲友。2007年,河南留守女童小燕的悲惨遭遇至今让人不能忘记,同村的的禽兽“大爷”,多次将12岁的小燕威胁诱骗到一偏僻的猪场实施犯罪,直到小燕怀孕七个月才被发现。而类似小燕这样的极端案件,在留守儿童的群体中俯首可拾。
经历如此悲惨遭遇,孩子受伤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幼小的心灵。关注留守儿童,保护性侵害女童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是分享着改革发展成果的所有人的义务。当然,彻底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还需要系统的制度改良,比如义务教育的公平化推进,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再比如户籍坚冰的尽快打破。但对于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而言,这些准备还远未到位。
那么,当下要预防留守女童可能受到的性侵害,就需要家庭、学校付出更多努力。外出务工的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沟通和关爱,在电话里进行有必要的嘱托和询问,并督促孩子老师和家中老人对孩子身心健康多关注。老师则应该加强对留守女童在安全知识教育和性教育的指导工作,要教会留守女童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徐志娇)
农村留守女童屡遭性侵害是社会之殇
我国现有接近6000万的农村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外“流动”,可外面又没有他们的家;他们在家“留守”,可家里又没有父母陪伴——他们亲情饥渴、安全感缺失,他们是一个“社会性断乳”的群体。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是反映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顺口溜。其它的且不说,仅从安全保障的角度来讲——他们几乎没有防护能力,而监管他们的祖辈保护能力和精力都较弱,一遇到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2010年年底,广西贺州市杨会村一鞭炮厂发生爆炸,事故致小学生2死12伤,其中的13名是“留守儿童”。2010年夏季,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这个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居然还有一些人去伤害他们。文首消息范某的悲剧很有代表性——在女童遭性侵的案例中,师德败坏的教师是加害者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女童本来就缺乏性保护意识,加之留守女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保护,这很容易让那些师德败坏的教师钻空子。
留守女童或亲情饥渴,或胆怯懵懂,那些师德败坏的教师用哄骗利诱、威胁恐吓等手段,往往能使自己的性侵得逞。这类性侵害案例,受害女童多的达一二十名,而每一个女童往往又多次遭受性侵害,这给受害女童造成了极大的身心伤害。
留守女童在校园以外,也存在不少的遭性侵害隐患。除有的乡村无赖以外,一些品德败坏的老年男子也盯上了留守女童,他们年老力弱,所以他们的性侵害对象往往是留守女童。这些加害者有的是留守女童的邻居或者同乡,有的甚至是留守女童的父母托付他们照看留守女童的亲友。
某地留守女童,有段时间身体不舒服,持续呕吐,医院检查后发现她已怀孕4个月。在家人的追问下,她指认的加害者有班主任老师、同村青年和同学的爷爷。
2010年7月左右,广东梅县法院连续审结四宗女童性侵害案件。这些遭受性侵害的女童全部是留守女童。在社会的转型期,若“留守”是留守儿童必须付出的成长的学费,那遭性侵害留守女童的“流泪”则我们整个社会对她们的欠账!——请关注她们!
(华阳杨)
女童性侵害报告背后:不能回避的防范教育缺失
触目惊心的女童性侵害报告背后,彰显了儿童安全防范教育的缺失。加强儿童安全防范教育,需要的是正确的态度、科学的认知、系统的操作,和整个社会的重视。而且,这也不仅仅体现在防范性侵害上,也应包括在遭遇地震、火灾、落水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候的防范与自救。
广东省发布女童性侵害报告公布于众之后,无数人震惊、痛惜,甚至表示难以置信。但事实上,由于涉及隐私,很多时候调查对象都选择隐瞒了被性侵害的事实,所以调查的数据很大可能是低估的,实际儿童性侵害发生率要远远高于这一统计。
尽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与孩子谈论过要警惕陌生人,但很少有家长直截了当的与孩子谈论预防性侵犯,尤其是对身边熟悉的人。我们总是认为给纯真的孩子难以启齿讲这些,但我们还是忘记了,这社会这人生的险恶或许并不会对他们特别顾惜。我们对孩子在安全防范教育上的缺失,可能正在将我们的孩子推向无知的险境。
根据这份女童性侵害报告讲述的案例,14岁和12岁的一对姐妹,屡遭6名村民强奸却沉默了两年;两个8岁的孩子,被同村人多次猥亵,理由居然都是“我家有可爱的小狗”;农村教师性侵多名学生,兽行持续数年家长们居然一无所知。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案例,都说明了我国儿童性教育的滞后以及对儿童预防伤害教育的缺失。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寄托着家国希望,是我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总是容易集中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和读书环境。但是无论从父母还是学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忽略了另一种教育--自我保护的教育。怎么去防范伤害、自我保护,怎么去适应这个不仅仅是繁花锦簇的还有冰冷伤害的社会。而且,这也不仅仅体现在防范性侵害上,甚至包括在遭遇地震、火灾、落水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候的防范与自救。
曾见过一则外国报导:一架飞机失事坠落在荒山野林之中,机上唯一的幸存者是一位小女孩,当小孩从昏迷中醒来后,找到父亲的遗体,痛哭一场后,她从父亲的口袋里摸出了几颗巧克力,又在其他死者身上摸出了一些饼干,凭着记忆中父亲曾经告诉过她,顺着水源走,一定能走到有人居住的地方的常识,一人顺着一条时隐时现的小溪,靠有限的巧克力和饼干,并不断挖掉腐烂伤口上的蛆虫,终于在飞机失事的十二天之后,走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
在日本大地震之后,电视上曾经播放过日本学生的地震自救逃生课程,联想到如果我们的学校也有此类的强制性课程,或许当年的汶川地震中,会有更多的孩子获得生存的机会。同样的,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在落水后自救,如何救助身边的伙伴,如何对付闯入家中的罪犯?甚至,如何面对遭受性侵害的自己。我们的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教育,缺失的太多。
道理很简单,与其象母鸡一样牢牢的盯着自己的孩子保护他们,不如教他们自我保护的方法。正确的做法是尝试告诉他们危险无处不在,但我们有正确的方法可以让自己更安全。不要小看孩子的接受能力,她们往往比大人更注重细节更认真更专注,在具备应有的知识之后,他们的执行和变通能力,往往强大的令我们吃惊。
所以,当前需要做的也不仅是对孩子开上几堂课程,还包括全社会对待儿童安全防护教育的正确态度、足够的重视程度,和系统性的统筹安排。例如对应的防护课程的开设,相关儿童读物的发行,一些儿童适用的防护工具的配备等等。而且从构成上,也应该包括家长、学校(幼儿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重视和参与。家长往往能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学校的引导更容易将防护知识有效广泛的传播,整个社会的系统性操作则是整个防护教育体系得以运转的保证。
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希望永远纯真便真的可以,与其让这份纯真被无情的伤害去打破,不如让更理性的防范教育来保护他们。加强儿童安全防范教育,需要的是正确的态度、科学的认知、系统的操作,和整个社会的重视。而对待性侵案的犯罪人,则唯有施以重刑以儆效尤。但愿我们的孩子,能在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成长;但愿我们的孩子,能够更聪明、坚强和勇敢。(李艳)
留守女童应对性侵害勇敢说“不”
面对侵害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1.学习相关知识,加强自我保护训练,培养锻炼防范意识,提高警惕。
2.不与陌生人约会。通过上网聊天相识并约见面是一种冒险行为,不可轻举。
3.性骚扰者有很多试探性动作,自己的身体不能随意让人触摸,特别是泳衣遮掩的地方更是重点保护部位。
4.性骚扰者往往易发生在亲戚、同学、甚至老师之中。不要委曲求全,顾及对方的面子而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
5.个人有权维护自身的利益,重视和尊重自己的感受。
如果坚持与网友见面,地点要选择人多的繁华地区或场所。外出之前要告之自己亲近和信得过的人,按既定时间返回。
学生避免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方法
1.与人交往(无论男、女、老、少,熟人或陌生人)保持安全距离很重要,正规的社交距离为1.5米。不要在僻静地方与陌生人独处。
2.义正词严地拒绝陌生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如遇到暴力、威胁时要及时呼救(呼救训练)。
3.对熟悉人的过分殷勤和“好心人”的“热情”,要有防范意识,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不要贪图小恩小惠,要善于使用拒绝语,学会说“不”“不行”“不可以”“不要碰我”等。
4.发生意外时,要沉着、冷静、勇敢、机智地寻找时机逃生,没有时不要逞一时匹夫之勇,保全生命最重要。
5.被性骚扰、性侵害是件不愉快的事。来自父母的安慰鼓励尤为重要;来自老师、同学等社会的理解支持也很重要。告诉孩子这不是受害者的错。有些机构和个人可以提供帮助。如老师、家长、亲戚、朋友等自己值得信任的人以及少男少女咨询热线、心理医生、公安部门等。
6.需要告诫孩子坚守两个重要原则:任何事情与自我保护冲突时,首位是保护自我;拒绝别人不等于不礼貌,有礼貌不等于放弃原则。(邓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