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样的天空下着不同的雨

(2010-08-04 06:34:05)
标签:

新浪教育

草根名博

点灯的心

亲子育儿

父母必读

教育博客

打骂孩子

鼓励

分类: 父母必读

一样的天空下着不同的雨

 

    孩子怎么教就像“文无定法”一样,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可是由于各国迥异的文化理念,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家教注重家庭、亲情,是沿袭和互相依赖的文化,而外国的家教更注重孩子的独立和创造性。看看这十类表现产生的不同结果,孰赢孰输一目了然。

    1.在家里墙上乱涂乱画。
    外国小孩:这是绘画天性的体现,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2.放学家长来接的晚了,自己先直接回家了。
    外国小孩:这是探索精神的体现,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3.玩得一身全是泥土很脏的回到家。
    外国小孩:这是孩子的天性,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4.带异性小朋友回家玩被家长发现。
    外国小孩:这么早就学会和异性沟通,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5.考试成绩不理想。
    外国小孩:人难免有失误的时候,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6.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了。
    外国小孩:孩子嘛,不懂事很正常。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7.吃饭时掉的哪哪儿都是。
    外国小孩:告诉他不能浪费,都捡起来吃了就好。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8.痴迷于某些兴趣爱好,废寝忘食。
    外国小孩:多些爱好是好事情,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9.看课外书影响休息。
    外国小孩:没事的,不要打扰孩子的专注,值得鼓励。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10. 和父母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时。
    外国小孩:大家公平讨论,各抒己见。
    咱小时候:一顿毒打。


【延伸阅读】美国父母着力培养孩子的四大“未来领导力”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
  走进美国家庭,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亲很
少强求孩子的言行,甚至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爸妈,孩子们像伙伴似的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父母与孩子说话永远是蹲下来,他们认为,孩子虽小,但也是独立的人,所以应蹲下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充分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美国父母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他们会笑嘻嘻的,很高兴孩子学会了某种技
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在美国,孩子7-8个月就可坐着特制的桌子自己抓饭吃。他们不担心孩子弄脏了衣服。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美国,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有一间房子。在孩子处理日常事务上,父母只帮孩子做一
些当时年龄还无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比如两岁孩子洗澡时,妈妈只帮孩子放好水,脱下衣服,然后孩子自己爬进澡盆,在水里玩一会就自己抹香皂,洗干净后再自己爬出澡盆。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挣钱读书。因此,美国社会上的一个清洁工人、一个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美国小学在课堂上对孩子从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
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1、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
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梦。
  2、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
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3、让孩子接受锻炼。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开
发。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模黑回家。为什么这么做?杰姆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4、教孩子使用工具。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像
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5、教孩子适应环境。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
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6、进行自我保护训练。时装设计师密契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得男孩,他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洪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