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书笔记
(2012-11-21 21:04: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管理 |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书笔记
书名: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著者:[美]James E. McClellan III and Harold Dorn
译者:王鸣阳
版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4月第1版
一、从猿到亚历山大
1.人类的出现:工具和工具制造者
[1]
这里提出了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承性。正是这一性质成为了人类文明不断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一次又一次从头开始的物质和制度基础;而对于其它动物,至少在人看来,其传承性仅限于本能及其周边的生存经验(甚至在“获得性遗传”意义上的传承都被指出是稀少的),而没有能够承续的文化与思想,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文明。
古老的神话及宗教传说,都一再揭示出人类因缺乏固定的本质而弱小;然而也正因为此,人有可能超出自然赋予的规定,拓展生存和活动的范围,从而最终成就一种强大。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出现对于人类这个物种并非是一种必然事件,然而却是在很大程度上隐含于人类由于本质缺乏而具有的超越性中。
[2]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类文明所谓“进步”,至少在史前时期主要来自生存环境方面的挑战,因此是一种对于挑战的“应激反应”。一方面,进步不是凭空产生的历史进程,而总是受着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刺激而发生;另一方面,进步并非完全受制于环境:进步的需求是给定的,进步的方向却是自由的,由此,人类一步步摆脱史前时期之“应激反应”中被动的特征,赋予文明以越来越多的创造性、偶然性与自因性。尽管如此,人类进步也永远不可能只是自己和自己闹着玩(就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样),在其动机之中始终有着客观的因素。
2.农民时代
[3]
观测方法是看日出时在地平线的方位是否与两块巨石联线所确定的方位重合。这种方法决定了其精度不可能比一天更高,因为一天只能进行一次有效的观测。这一事实揭示出科学观测中一种“量子化”的特征,表明方法作为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观测结果的性质。
然而在近代科学中,量子化或者说离散化的观测并不多见,这多半是因为自然的数学化,将大多数需要观测的对象进行量化(往往转换为长度,如时钟、温度计、电表),而数轴已然是处处连续的,因此离散化观测让位于非离散化观测,比如确定节气改为借助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黄经)。
只有在量子力学揭示了世界的离散本质时,数轴才重新回到分立的,观测“不得不”离散化。只不过这一次并不仅仅是因为人类主观上的局限,而是人类的观测能力与世界的被观测可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3.法老和工程师
[4]
这是东方科学的普遍特征,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科学”,几乎都是些零散的记录,缺乏理论思维,因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这种记录虽与博物学有些联系,诸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典籍堪称博物学的重要著作,然而西方意义上的博物学也需要分类、比较、归纳,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科学做的还不够。
当然,以西方科学的标准去要求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中国传统知识自有其独立的价值。我在这里想要反对的只是那种将传统知识附会成古已有之的“科学”、以一系列“第一”“率先”来撑持虚假之民族自信的错误行为。
4.得天独厚的希腊
[5]
如今这是全球科学界的共同特征。然而在技术领域却并非如此:技术专家的成果被认为是公司所有,个人无权将其发表,反而有保密以进行商业竞争的义务。由此可见,在知识的领域里,知识产权的私有、对个人荣誉的尊重,仅仅出现于那些较少关涉实际效用的“自由”学问。
[6]
这可以说是化学的起源——在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的基础上,由静止的现象走向不同状态间转化的过程,寻求变化的机理,即变化中不变的东西。
[7]
柏拉图在此制定了一个被后世成为“科学传统”的规范,规定了那些是待解决的难题、什么事解决难题应当采取的话语、概念、信仰与途径,排斥外在于该传统的解释或问题,这是西方科学一直以来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既保持了科学自身的纯洁性,也使得它在一些时候目空一切,错过了可能更好的对世界的解释。
[8]
在科学中存在着两个传统:超越的传统(以柏拉图为代表)和务实的传统(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后者更加注重日常经验,总是寻找符合经验的解释,然而这样的解释虽然极为准确,却时常流于繁琐或缺乏实在意义(如托勒密天文学借助本轮、偏心圆和均衡点,理论上可以解释一切行星的运动,但需要引入过多没有来由的辅助假设,失去了理论的简洁性);前者则将理论的美感与实在感置于观察的真实之上,即使与观测符合的较差,也坚持说是观测有误差,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乃至牛顿的天文学就属于此类型。
科学在其发展中保持着两种传统间的一种张力,使其既不流于流水账式的经验记录,也不沦落为毫无事实根据的神学。
[9]
炼金术的起源:物质性质可还原为简单的要素,并可以人为改变其组成的比例和方式。
[10]
地形说的长期主导地位很好地说明了人类认识是如何被自身的能力与处境所局限的:它来自于地球引力场中形成的一系列现象,推翻它必须要有另一种引力的出现。
[11]
这种情况在今天诸工程学科中依然十分常见:在影响因素极为复杂的情况下,由经验得出的公式往往不能给出一个理论上的解释,这虽然是数学化的一步,但还远远不是其完成——数学化最终需要赋予表达式以意义,比如在化学动力学中速率方程就经历了从经验式到有理论解释的式子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往往是经验因子(系数)的“展开”、拆成多项分别解释意义等过程。
二、世界人民的思与行
5.永恒的东方
[12]
在东方,学术和学者的人格往往是紧密联系的,“才”与“德”需要兼备。这就提出了学术的另一种功能,即提升研究者个人的精神境界。对于西方科学,这也许正是其所欠缺的东西。
[13]
对“李约瑟难题”(“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产生西方那样的科学技术?”)的恰当回答。
三、欧洲
9.犁、马镫、枪炮和黑死病
[14]
此处说明近代的技术发展并没有非常强的目的性,没有多少朝着某个目标努力的自觉意识;更多地是一种由历史环境施加的“选择”机制,在偶然中促进了必然的发展。
10.哥白尼掀起一场革命
[15]
神秘主义对科学世界观的贡献,科学探索的追求。
11.伽利略的罪与罚
[16]
科学实验对于理论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启发思维进行创造,而非仅仅是严格地对假说进行检验。换言之,假说的提出,而非验证,是更需要实验的地方。
12.“上帝说,‘让牛顿出世!’”
[17]
[18]
科学的自我批判、兼容并包精神是其在与神秘学问的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因素。然而,这更多地是一种为实际效应而考虑的优势,假如考虑到对人之心灵的支撑与教化,科学并没有太多的优势。
四、美妙的新世界
[19]
达尔文学说的核心在于反对目的论,并且成功地消解了中古时期以来主要是神学上的目的论。然而,今日的科学并非不需要目的因,否则科学必将流于庸俗。
14.通向现代科学之路:纯科学和应用科学
[20]
化学中的有机化学和经典元素化学比较偏向培根科学传统。
15.生命自身
[21]
这两次科学革命都对于人与的意义世界进行了“拉平”,前者将人和“神”拉平,后者将动物和人拉平。在理论统一之追求的驱使下,人类倾向于消解意义的区分,因而在更加透彻地探究世界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古以来的敬畏(对神)和自尊(对物)。
[22]
这个论断有两处值得注意:第一,自然成了一个“被造物”,这种观念极有可能来自上帝创世的宗教文化传统。第二,人类在考察自然时为何频频为其规整性、优美性所惊异,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可能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已经怀着一种期待,一种在其中发现超人的复杂性的期待,否则那些客观上的“复杂性”只能是自在而不被察觉的潜质。换言之,人把自己特有的认识形式加在自然的对象之上,才会有上述的惊异产生;而这种认识形式,同样与宗教文化传统有关。
18.今天的应用科学和技术
[23]
科学研究对象的共同性、科学传统对单一简洁理论的追求,决定了其发展模式是一种“包含”的模式——新的理论必对旧理论作出回应,证明其中一部分是不符合事实的,而将另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特例包含进去,因此可以说当代科学就是所有的科学。然而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分散,容忍且提倡多种理论的争鸣,因此海德格尔的哲学不能代替柏拉图的哲学,人文学科的内容总是其全部学术史。
[24]
科学和技术的这一区别,主要是因为科学有意“纯化”了自己的问题,并遵循一个首尾一致的自洽理论体系。
结束语 历史的透视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