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太师鞭

(2017-09-30 11:20:00)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太师鞭作者:

李雨三武术系列之
               

 

[转载]太师鞭   

太师鞭目录

 

 

 

    1-1   鞭有悠久的历史

    2-2   鞭的形式结构有相似兵器的区别

    3-3  太师鞭的传承

    4-1   太师鞭的套路介绍

    4-2   一路水磨鞭

    4-3   一路虎尾鞭

    4-4    三路鞭擎枪
    4.  埋伏势变法论

    4.  对应虎尾鞭以及埋伏势鞭法的总用手法

    5-1   鞭在当今社会的存在价值
                                          太  师 

[转载]太师鞭




太师鞭,传统武术器械套路。相传殷商时期纣王的大臣闻仲闻太师所创,人称太师鞭。太师鞭以鞭为兵器吸收刀、枪、剑等兵器的使用技巧,并以其特有的结构特点,在历史的转战中摸索出一套以摔、刺、削、搅、捣,括等手法始成攻防战技,独擅胜场。鞭有软硬之分,太师鞭所用为硬鞭。古时称钢鞭、金鞭、铁鞭、竹节鞭等。


                                         1.鞭有悠久的历史


鞭,自古为兵家所重视,历有大将用之。在中国大年初一贴门神是家喻户晓的民间风俗。其中武门神唐将秦琼秦叔宝,尉迟恭敬德各持锏、鞭立于左右为人们驱鬼辟邪,成为鞭史的写照。据说唐朝太宗皇帝为了驱鬼命人画二将真容贴于左右门上祈求平安。秦叔宝和尉迟恭二将武艺高强,一位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一位钢鞭神功日占三城,夜夺八寨,二位英雄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人们所敬奉,祀为门神流传至今。他们手中的鞭锏可谓功不可没。鞭锏的历史可见一斑。

 



[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                                             神尉迟恭与秦叔宝的不同画像


历史更可延伸到殷商朝代。传说,姜子牙姜太公,闻太师两员大帅各为其主施法斗智皆用鞭器。姜太公直钩锤钓于渭河,得鱼。鱼腹中奇有兵法书,巧合周文王姬昌梦遇高人,寄望于太公,太公以竹为鞭挥师扶周灭商终成大业。太公所用之鞭为竹节鞭。再说闻太师以身殉国报效其主,太师有极强的精神力量,可移山倒海,手持金鞭指神打鬼。在陈仲林——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路经黄花山收服邓、辛、张、陶四天君一回书中说“与邓忠交手,太师把黑麒麟一拨,往东便走,邓忠赶来,闻太师听脑后铃声作响,把金鞭一指平地现出一金墙将这员大将围裹在内用金遁遁了”。此则引自(百度陈仲林——封神演义)的故事并不能佐证闻太师的神鞭,但历史的朝代无可厚非。闻太师脑后一鞭却实利害,有鞭谱为证:“脑后一鞭神鬼亡”。


鞭有书记载的可追溯到后梁时期。后梁将领招讨使王彦章(863-923)之铁鞭长汉尺六尺二寸强,重清称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锤,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摘自《中国兵器史稿》)。宋代短兵中亦有铁鞭,多节,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形者,谓之铁间(锏)(引入《中国兵器史稿》)。                                                                                                                         [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



冷兵器时代的鞭,中国古籍书多有记载。明朝程子颐著《武备要略选》有鞭制、鞭法。清代金石学著作《金石索》的鞭述,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之鞭等等。民国十八年元月姜容樵著《写真太师水磨鞭》说:“考诸古籍,实肇始於周秦,流传於汉晋,盛行於唐宋元明,相沿递嬗,代有传人。世所最艳称者。若闻仲太师鞭。伍子胥鞭击平王。秦始皇鞭石下海。韩昌黎鞭答鸾凤。尉迟恭单鞭救主。宋雍熙制鞭箭以教武士。呼延氏祖遗鞭法力扶弱宋。此其最著於前代,而彰彰可考者也”。


                                        2.鞭的形状结构与相似兵器的区别


鞭,古称钢鞭或竹节鞭为重兵钝器,无刃多棱,或圆形,通体呈长条花节状之硬鞭。太师鞭所使鞭器长十三把,世传有十三鞭之称。十三把意思是指以自己的手握为一把递接换手计十三把。长约三尺五寸左右约1.1米,不论人之大小均可以此法测算,这是古人留给后人的一种标量法。此鞭两头有握手把,可以左右手两头掉换使用。鞭以节为之。太师鞭除去把手鞭身分十三节,(有的连柄计十三节)也有称十三花节为十三鞭的。后手把粗径约3.5公分左右,以自己手握大拇指扣得住食指中指第一节为要求(此称盈把)。无护手盘,花节直径最大节约为4.5公分左右。粗镦细梢形成拔梢形状。后手把根有一花节为镦,梢把前有一花节为梢头。花节有园鼓形花节,有六棱形和四棱花鼓形花节。花鼓形似一个个花棱锤叠摞在一起。还有似宝塔形状的,竹节形的称竹节钢鞭。鞭,还有一类为一头有握手把,此鞭长以技法而度,后把也较长,可双手使用,多有护手盘。鞭即为重兵器,使鞭之人多力大勇猛。鞭可与其他兵器直接对撞,其手法讲究盘踞,用重力将其他兵器撞飞。古时的鞭很重有10-20斤,可见古人之功力。双鞭稍轻些。太师鞭为单鞭,呼延氏家传沿袭即为双鞭。现代人用鞭多以硬木为材加工而成,虽不及古时,但2-3斤左右还是有的。《中国兵器史稿》所述的王彦章铁鞭长六尺多即现在的两米多长,单手把,有护手盘,鞭杆处有花节十九,粗镦细梢,重十五斤。[明]、程子颐鞭制说介绍:鞭长三尺五寸,鞭把长一尺四寸,共四尺九寸长。粗镦细梢,梢较尖,亦有护手盘,鞭杆处作二十八节,重十至二十斤,可双手握把,还制以鞭鞘以免生锈,古鞭用材多为铜质或铁质,重量无疑也。

 

 [转载]太师鞭     [转载]太师鞭                                                          


 古有鞭锏同类说,识鞭者通锏,通锏者知鞭,操鞭锏以效国家之人多矣。然就其造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鞭有节有棱,而锏无节无疙瘩,锏身呈四棱形,末端无尖,有的锏身四面呈凹形,有凹面锏之名。锏的棱可以劈,平面可摔砸,但因无花节不利于错、括、带等技。锏多成双使用称双锏,故锏长不及鞭,便於双锏挥舞。唐将秦琼即使双锏于马上威震四方。鞭多单使,为单鞭,不仅长度、重量过锏,而其节作用斐然,其中每一节就是一个打击点,又可加大对撞兵器的阻错力,走鞭打出向后抽括回带的威力不难想象。


有说鞭与短棍相差无几,然知鞭节者即可知一二也。较于鞭杆有别于史出与技法,鞭杆形属棍,与短棍同,是鞭与棍之合技,器械的不同会带来打斗技法的区别。


软硬鞭之别就更大,软鞭属暗器,由九至十三节长约4寸的小金属棒连接而成,每节两端用铁环相扣,节节相通,鞭头尖利,鞭把后端有一大环作套腕用(摘自中华武术辞典)九节鞭第一节为鞭头,似镖形,最后一节为鞭把,便于握拿。平时将鞭折选起来握于手中,也可以缠在腰上或放在袋内(摘自中华武术辞典)硬鞭是明器或以树枝,竹梢而进化,[元],[明]之前史书无软鞭记载,远古先人用树枝、竹梢抽打牲畜史见不鲜。而软鞭应规类于索系类兵器(摘自兵器史稿),发源于明代系类兵器,似绳、索、链而进化。相传在清代颇盛行。主要似鞭头伤人缠绕,摔打,无固定套路,有拳谚说:“乱甩流星,烂摔鞭”对照硬鞭不辩而别。


                                                 3.太师鞭的传承


鞭在古时历有大将用于疆场,斩将攻城立功当时。有的枪鞭搭配,有的双鞭齐舞,还有的单鞭救主,其法变化无穷、神妙莫测,实为制胜之利器。可短兵而长用,有枪之法、如棍之勇,刀之猛,锤之劲,剑之灵,神乎其技。然武技之传承远古之法言传身教多无史载,有史可查的大都为明清之际。明朝程子颐在《武备要略选》中写到:“夫鞭之用,莫究其所自,而敬德之鞭,亦不见于史传。予少时甚慕焉,遍访不得其传。一日习单刀于冲斗公,得其法,则知刀与鞭大同少异也。其单刀轻利,用者便捷,若遇坚甲之兵,难制胜矣,鞭体重,有力者自能运用,惟以身法为要,手法便捷,步法块疾而击之,乱而取之,心手倶化,已达随便之境地,方可言技”。------“且利于马战,马上惟以身法手法,无过左右躲闪,及勾撹、撩劈、盘旋、击刺数法尽矣。今选数势绘图于后,述其势可以于枪相敌者。若遇别器,园转击杀,制胜之机在我矣。”鉴于历史的局限,信息极不流通,“遍访而不得”在所难免。尽管如此,程子颐在书中已将鞭的技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后人。程子颐还就“鞭制说、单鞭总势”作了阐述。有识之士就此可学一二。

 [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
[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
 

 

至于太师鞭是不是闻太师所创?尚未查到所载正史。沿袭传承可考的是:李雨三(1881-1957)先辈传武术老谱《武经》手写本太师鞭法要论所述,“此鞭法系盐山县韩村镇刘九如先生传於沧县城东六十六庄张仙岛,今又传於沧县东门内李霖春(李雨三)当授密秘不可轻传”。及姜容樵民国十七年所著《写真太师虎尾鞭》所述,“河北盐山县刘九如先生精鞭法,计四趟。总名太师鞭,分虎尾鞭,水磨鞭,鞭法进枪,鞭法对击。共三百余手,虚实变化,各有其妙,刘先生传於沧县六十六庄张仙岛先生,张先生传于李雨三先生。余(姜容樵)与刘俊龄、陈子衡、陈凤歧,于得印皆从雨三先生学之”。姜容樵入主形意太极,其鞭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再,金恩忠民国二十年著《国术名人录》所述,“有张仙岛者,精太师鞭法共二百四十鞭,过沧州访李(李雨三),李与之谈技,意甚惬,仙岛遂将鞭法悉传之李。鞭为四路一水磨鞭,二虎尾鞭,三鞭枪对击,四鞭法合战。”


  [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

 [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
               姜公容樵出版的《写真太师虎尾鞭》


从以上三位前人之述不难看出太师鞭法系刘九如先生传下来的。青萍剑大师刘九如,名,刘文石,是盐山县韩村镇(今河北沧州地区黄骅市黄骅镇)人。是第五代青萍剑传人,贾式青萍剑创始人贾云鹤(1831-1888)的表弟。其徒马云樵曾为光绪年间史部尚书李荫墀的近身护卫。刘文石不但青萍剑名声显赫,而且枪、鞭齐盛,武功造诣精深,至於太师鞭由何而得谱中无载,不可乱语,有机会可到沧州询访。


我的老师沈潜(1917-1998)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重庆跟李雨三(1881-1957)先辈习得此鞭法以及青萍剑,五十三刀(闯王刀)、大枪、通背螳螂、燕青门系列拳等路数。1952年到江苏大丰县大中农场工作直到1982年退休回上海。余1970年知青下放到大中农场期间拜沈老师学武,得益良多。为感恩师辈特借此宝地向大家作一些介绍,以期抛砖引玉尔。 


                                               4.太师鞭的套路介绍


随着时代的变迁,练习冷兵重器的越来越少。太师鞭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练者希少,传手无几。以至於鞭法,鞭路鲜为人知,值得大家关注。太师鞭本为钢鞭,属硬兵重器,使用时不可单以腕力,要借助身法以膀臂发力方可奏效。太师鞭行鞭勇猛刚健,套路顺逆回环。鞭法线路园活,有前呼后应之暗招,伺机而动的打斗手法,巧妙变化的身法,步法,以及少见的绝招手势,组成了鞭法的艺术造型。太师鞭分四路,一路水磨鞭,二路虎尾鞭,三路鞭擎枪,四路鞭对鞭。下面介绍一下鞭谱及要点。


                                                    太师鞭老谱介绍

 
据沈潜老师传《李雨三武术老谱》太师鞭法要论记载:


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心法要领:


手法:手法有盘踞、有顿荡、有顺逆回环,鞭可用两头,有左右轮换。宜飒爽无迹乃得手法之妙。


眼法:眼法宜圆光四射,如日月当空万物皆照,即遇众兵而不闭方保无误。


身法:身法宜刚柔合度,侧正祥明,转折圆活,起伏迅速,静如鸾耸,立如矫凤骞腾乃得身法之妙。


步法:步法宜轻捷奋速,纵如猛虎躥山,烘如大鹏展翅,跳如鹰隼出尘,跃如鱼登龙门。方得步法之妙。


心法:凡手、眼、身、步,皆赖一心,心为主宰,欲定心先平气,勿恃勿衿。将素所学之著术谙练揣摩,融会贯通,鎔之于心,鋳之于手、眼、身、步,可以随便。縂徒遇大敌,一心镇静自无一毫惊慌,方是本技养到之侯。


以上鞭法要论摘自《李雨三武术老谱》,无一字更改。


                                                   4-1 一路水磨鞭


水磨鞭是鞭中基础,功架整齐,鞭法清晰,发力姿式合理,以实用意识为引导激发人的打斗思维,循循善诱地培养技击能力,通过水磨鞭的反复练习,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沈老师传下来的李雨三先辈武术老谱《武经》手写本上称水磨鞭赞序。


太师神鞭第一强,高棚底制为鞭王。


左右进退立鸡步,打削神鞭谁敢挡。


前纵后烘捉猛虎,卧脚转身人难防。


扎心直撑龙出水,脑后一鞭神鬼亡。


太师留下真鞭语,十三鞭下谁争强。


据《武术老谱》载《水磨鞭》谱只有歌诀十句,无标点符号,更无动作名词歌谱。凡多有者,皆为后续。


水磨鞭动作名词:


1起式、      2藏鞭埋伏 、  3雄狮探爪 、  4黑虎入洞、   5迎面撩崩、 


6 高棚埋伏、  7抱鞭埋伏、   8偷步底制、   9转身扳挑、   10乌龙入洞、


11大鹏别翅 、 12马后穿山、  13回身摔鞭、  14提鞭埋伏、  15左退右进、 


16右退左进、17龙虎上阵、18童儿献宝、19大鹏亮翅举鞭埋伏、20打削神鞭、 


21抢步挫压、  22猛虎回头、  23马后摔鞭、  24乌龙拖尾 、 25起步撩鞭、 


26野马回乡、  27天王举伞、 28前纵鞭、29后烘鞭大鹏展翅、30侧身大劈、 


31斜身埋伏、  32苍龙探海、  33盘旋埋伏、  34悬鞭盖顶、  35托鞭救主、 


36大鹏展翅、  37黑虎坐洞、  38卧脚转身 、 39闪身拨削、  40旋身括鞭、  


41雄狮探爪、  42回身扫鞭、  43斜身埋伏、  44偷步下探、  45起步摔鞭、 


46扎心直撑、  47扣膝横扫 、 48脑后一鞭、  49收势。


根据老谱的排序对应水磨鞭的縂用手法是 “挡、擿、摔、掉、点、棍、截、盘、扫、拥、挫、扳、棚、铡、捣、括、剪、旋、拨、盖、掣、撩、戳、顾、拦、捋、削、刺”。此为二十八个字的用法经典。现就个别鞭法用字作些介绍仅供参考。


掷:投掷之意。持鞭发力平臂方向用抛物劲,靠鞭的惯性重力攻击。膀臂发力后是放松状,勿持勿僵。“扎心直撑”如是也。


掉:鞭法中两头可掉换出招,亦可左右手掉换使用,如“乌龙入洞”转“白鹤别翅”。


棍:辊力,借助园力滚拨,滚压敌械。“左右进退”为用此力进身。


拥:鞭靠身力,身拥鞭发,挤着走鞭,如“后烘鞭”也。


扳:一手控制鞭头,一手扳动鞭镦,使对方改变方向。亦可左右变化攀缠。扳与掉多配合使用。


铡:如铡刀平切也。从上向下平摔,平扑。如“横鞭盖顶”。


括:硬硬的打上去同时向后抽带。还可两手握鞭贴其兵器后或向左、右、下刮带。“旋身括鞭”等。


掣:掣动、刹住。握鞭斜下用杠杆力错挤对方兵器增加摩擦力来控制对方。如“偷步底制。”


捋:顺贴着他器向下向后拖拉。“斜身埋伏”等。

 

 

 [转载]太师鞭
                                            藏鞭埋伏

 
[转载]太师鞭

                                             雄狮探爪


水磨鞭可分作四节练习,第一节到童儿献宝,第二节到野马回乡,第三节到黑虎坐洞,第四节结束。习者须效法先师,认真熟练,流于后世,以承水磨之志。


                                                   4-2 二路虎尾鞭


虎尾鞭是鞭中精华,对於习练基础鞭法与对练打斗之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虎尾鞭有着灵活的手法和奇招,是鞭与其他兵器实战的模拟演练。行鞭注重招式的前引后伏,把鞭梢与鞭镦融在一个招势里,把花节用在打出与回拉的瞬间,增强了鞭的威力。招式变化明暗穿插,阴阳顿挫,交替盘踞,耐人寻味。使习练者有身临其竟之感也是难得的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

虎尾鞭动作名词(鞭谱)

1起式、      2藏鞭埋伏、  3雄狮探爪、   4黑虎入洞、    5白蛇吐信、 


6斜身埋伏、   7苏秦背剑、  8托鞭救主、   9卧身埋伏、    10悬摔虎尾、


11独立埋伏、 12拂虎听风、  13悬身埋伏、  14乌龙摆尾、 15横身埋伏、16神龙回首、 17拨草寻蛇、 18连环直撍、(注)19狸猫扑鼠、 20背鞭埋伏、


21疯魔扫秦、 22怀中抱月、  23左右刺斜、  24白鹤别翅、   25黄龙出水、


26卧虎翻身、 27棚鞭埋伏、  28卧龙探爪、  29脑后摔筋、   30仙人指路、


31拨云见日、 32地龙埋伏、  33凤凰点头、  34狮子蹶尾、   35飞燕抄水、


36风火双轮、(左盘旋)37马后随鞭、  38风火双轮、(右盘旋)39探林埋伏、 40猛虎伏塔、  41背后献宝、  42蛟龙出水、43猛虎回头、收势。


虎尾鞭可分作六节练习,第一节到拂虎听风,第二节到拨草寻蛇,第三节到怀中抱月,第四节到棚鞭埋伏,第五节到地龙埋伏,第六节收势。


注:“连环直撍”的“撍”字在老谱的手写体传抄中为“扌”“替”的合字,经查《康熙字典》解释“撍”【《唐韵》《集韵》《韵会》子感切】,(古汉语注音的一种方法,拼前后两个字声的切入音)音昝手动也。或作揝。又【作绀切】,篸去声。義同。又掇也。又【《唐韵》《韵会》作含切《集韵》祖含切】,音篸。盡也。又【《唐韵》侧音切《集韵》《韵会》缁岑切】,音簪。疾也。【《京房易豫卦》朋盍撍】。今文作撍。《注》速也。又【《集韵》慈鹽切《韵会》昨鹽切】,音潜。摘也。本作撍。“连环直撍”此动作在鞭法结构中上下连续叠打硬进更占对方来器路线,撞开对方的兵器乘势攻击。以刚鞭之特性盘踞顿挫对方兵刃(硬挤)强占有利之地。换句话说硬鞭以其刚硬、有节、无刃之三大特点,可蛮打横对无礼於其他兵刃。刚硬可直撞来兵,有“节”可以有阻扰对方兵刃以防滑带,无“刃”更加不用怕鞭器的损坏。此鞭法“连环直撍”与“撍”字的本意贴切吻合,不管是疾速的,连环手动的,掇也好,摘也好,皆入鞭法。由此便知“撍”字的用意了。此【】内皆原文,本人水平有限不敢删节。

 

 [转载]太师鞭

                                              苏秦背剑

 

 [转载]太师鞭

                                                              背鞭埋伏


“苏秦背剑”鞭法奇特,融鞭梢与鞭鐓于一招。为縂用手法之掉,此鞭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鞭梢以挂鞭鐓即至。与“背鞭埋伏”截然不同,背鞭埋伏是以肩架其鞭,鞭护其人过招取敌。此两鞭一为取巧、一为用功,各有所得。

 

 [转载]太师鞭

                                          仙人指路

 

 [转载]太师鞭

                                    黄龙出水


“仙人指路”与“黄龙出水”此两鞭一为正取,一为侧出。习者多为留意。

 

[转载]太师鞭

                                                        悬摔虎尾

 

 [转载]太师鞭
                                       伏虎听风

 

 

[转载]太师鞭

                                     拨草惊蛇

 

[转载]太师鞭

                                          拨云詹日
此两拨对应上下两盘各取所需略有不同。

 [转载]太师鞭

                                      乌龙摆尾

 

 [转载]太师鞭

                                       猛虎伏塔

 
                        4-3三路鞭擎枪


鞭擎枪是枪进鞭的一种鞭枪对练,是实习鞭法的磨练手段,鞭在与枪的对接中把挡,摔、拨、盖、栏、拥,等手法体现在路子中,给习练者以启迪。长期训练可使习练者,练化为自然的条件反应能力,由于鞭,枪的对练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鞭对鞭或鞭对其他兵器的练习中将得到更加丰富而深入的学习内容。

 


鞭擎枪谱

扣枪, 退步, 鸡势下架。雪花盖顶,中推架棒、下栏。转身架腰三枪。拖步架棒,转身下栏压枪,撑鞭,簇腰,缠枪,拨枪;架棒。转身下栏,转身顺水推舟。拖步架中栏,托鞭救主,下插花,大鹏腾空,挡鞭,丹凤舒翼,拨草寻蛇。夜叉探海,缠丝,拖步架棒,马后随鞭。盖山点海,拨云见日。玉女蹿梭,上挡下拦,转归原。

 

 [转载]太师鞭

                            霸王举鼎

 

 [转载]太师鞭

                                 拨草惊蛇

 

 [转载]太师鞭 

                               白鹤别翅


此鞭擎枪对练套路,在老谱里续写在大枪及对练科目中。


                                                  4-4埋伏势变法论

 

 

以上介绍的鞭谱、鞭法,为水磨鞭、虎尾鞭及鞭与枪的打斗路数。第四路为鞭法合战对应各种长短兵器打斗方法的变法论。鞭法可对接行招,探求招势的变换。在沈潜先生所传李雨三武术老谱《武经》本上,称“埋伏势变法论”,内有三十六势进长暗藏三盘奇势,鞭谱为:


(内有三十六势进长暗藏三盘奇势)


大鹏展翅  蛟龙出水  猛虎出塔  丹凤展翅  乌龙摆尾  猛虎摇头  猛虎剪尾 


大鹏亮翅  狮子蹶尾  霸王举鼎  饿虎扑食  金鞭落地  悬龙探爪  金钩挂玉


大鹏别翅  玉女穿梭  背鞭赶日  大鹏腾空  猛虎摔尾  横扫千军  仙人指路


黄龙埋伏  死蛇蹋地  黄龙转身  猛虎回头  黄龙翻身  飞鼠探林  白鹤展翅


金鸡点头  天王举伞  立劈华山  狮子抖毛  海底捞月  黄龙卧道  背后献宝


顺水推舟  叶底藏花  夜叉探海  左右刺胁  鑚山求宝。


4. 5对应虎尾鞭以及埋伏势鞭法的縂用手法:


  撩            撍            搜          刺         


  卸            退            转          旋         


  左            右            上          中         


  刮            棚            拗          横         


  滚            漏            撑          截         


  反            扫            闭          挪         


  捋            竪            進          挂         


                                                                                                                                                                                                                                                                                                                                                                                                                                                                                                        

 [转载]太师鞭

                                              玉女穿梭

 

 

 [转载]太师鞭

                                                        大鹏别翅


                               5.鞭在当今社会的存在价值


鞭器在历史的长河中战功显赫,为兵家所推崇,成就了历代名将。随着火器的发达,冷兵器渐渐地远离了战争的舞台,然而冷兵器的固有特点依然服务於当今社会,充分地发挥了历史的价值。正如:用于近身打斗、刚利实效、便于携带,三大专长在现代社会的擒敌格斗、治安保卫乃至健身强体、艺术欣赏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就太师鞭而言作为带节的刚器以其特有结构、独特的打斗技巧服务于治安等工作有别于警棍的作用。刚鞭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与其他兵器对撞,因其带节可以错开和阻滞对方兵器、加大了打击力度,古时候称鞭节为鹤头抽刮起来相当于荆条。鞭在打斗时前后抽打,左右刮带节点起到了釘的作用;按常理棍犯打斗之嫌,鞭却有执法之威。自古有鞭刑,如果用警鞭替代警棍加上对警务人员作一些鞭法培训,对制服歹徒带有一定的法定威严。


古时以鞭为刑具,鞭刑产生到废止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行政处罚性,多为辅刑,有薄刑用鞭以威之意,鞭刑亦为鞭责,隋唐以后无鞭刑然鞭刑作为一种刑讯手段并未被停止使用,历朝历代皆有。(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六期法学研究张华秋著《中国古代鞭刑考》


目前社会上所使用的警用器械警棍警鞭几乎雷同,结构无明显节点在与歹徒搏斗时根本起不到鞭的打斗特长,与短棍无异。如果在外形上加以改进使之近似于鞭的结构可大大的提高警务执法的力度,塑造警员的威严。


鞭原始于枝条、荆条,皆为通体有节(俗称疙瘩)拔稍结构,节有称鹤头,每一个鹅头都是一个打击点,相当于原始的刺钉。因用制器、因器创技,鞭后来发展为软硬两支。软鞭,将动物的皮做成条状编制而成,一端系在木棍上成为带柄的鞭。即加大了抽打力度更伸展了抽打范围。依然有刚硬的成分。硬鞭用于战事至今仍有用武之地。                                                                                                                                                                                                                                                                                                                                            
以上所述鞭法多为个人习练中的体会,今对太师鞭套路打法及老谱原序公之于众,并配有插图,以详其形。可对当今的太师鞭爱好者有个借鉴。不敢言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鞭之真谛难能明论,还望精鞭之师多多指教,在此多谢了!

                                                                   中国武协会员:李国强

                                                                  2012年8月15日

 [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转载]太师鞭

                             

此《太师鞭》曾在《中国功夫杂志》中英文双语版2008年夏、秋两期上做过介绍。今又改写添加图片部分以求图文并茂。经原《武魂杂志》主编常学刚先生审编刊登在《搏击杂志》2013年第4期与第9期上。现将文稿放到博客上以企方家指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