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潇湘蓝xxl
潇湘蓝xxl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95,250
  • 关注人气:8,3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地妙文:贯华堂六大才子书(4)

(2016-01-26 10:20:39)
标签:

金圣叹

六大才子书

评点文学

第一人

潇湘蓝

金圣叹何以成为评点文学第一人

潇湘蓝

金圣叹,鲁迅先生称为“最有名的金圣叹”,又说他的评批代表了评点文学的最高峰。

清人说金批:纵横批评,明快如火,辛辣如老吏。笔跃句舞,足令天下才子心死。

近来读金批,又看了不少他的传奇和各种掌故,觉得世人真不能忘了明末清初这位灵鬼转世的评点文学大家。

 

一、世间的读书种子,且满怀敬畏之心

     金圣叹幼年读书,看到痴迷处,悄然费书而卧三四日。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如石沉海,如火灭尽,仿佛被书中文字勾魂摄魄一般。有的时候,又忽然间放下书本,对着书案,焚香拜伏于地,久久不起,旁人叫他起来,他说“不敢”。先师徐叔良先生,见而惊问,圣叹当时恃爱不讳,直言告知。先师常叹:孺子异日,真是世间读书种子。

金圣叹有趣论,他说读《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焚香读之、对雪读之、对花读之,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以便读书时不存一点尘于胸中,恭恭敬敬,资其洁净、助其娟丽,细寻肤寸,才得鬼神之通。

因此世人只见张生是个风流才子,只有金圣叹瞥见“行路之间,早到黄河这边,你看好形势也!”由黄河的奔流不息的豪迈气势上品出了张生的胸襟和怀抱。那厮其实是一个专心读书、眼光高远、胸怀大志的可贵人才。这一观点,诠释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江山之助”的美学原理,也是金本西厢的独创。

正因为圣叹是个读书种子,博览各种典籍,深知各种学问之间彼此融会贯通与传承的关系,所以他说“天下锦绣才子读圣叹所批《西厢记》,是天下万世才子文字,不是圣叹文字。”学富五车,鬼神点评,但是没有妄自菲薄,自擂自吹。对真正的读书人保持虔诚的敬畏之心,是桀骜不驯的金圣叹最为谦卑感人的地方。

 

 

二、绝世奇谈几乎超过原著

看金圣叹点评,会不由自主地跳过原文,迫不及待听他说短论长,神采飞扬的评说。仿佛见真人音容笑貌一般。不仅仅是好看那么简单,有时敷衍出一番新境界,有时触人肝肠,世情况味,令人感叹不已,有更上一层楼的意味。

比如张生入寺见方丈,少不得寒暄几句。四句话平白如常,旁人看过就看过了,金圣叹却独具慧眼,别有见解。他说:“虽不可少,然无事人向有事人作寒暄,彼有事人又不得不应。此景正可一噱也。“接下去,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送秧人被看鸭奴问话,急急忙忙中误入了木筏道中。另一个是讲一个贫士,家中已无半颗米,无奈去向鲍叔借粮。到了鲍叔家里,不能立说,还得先寒暄几句,不料那鲍叔抬头看天,“缓缓言,缓缓言……”竟然和他闲聊起来。搞得贫士心头落泪如豆。

这两则例子,一则笑,一则哀。一边是金圣叹广征博引,随手拈来,一边是读者趣味横生,心有感知。只叹息自己,一不会写,二不会读。白看了,白活了。

此外,金圣叹在评点小说写法的时候,还列举一个“昔有二人,于玄远皇帝殿中,赌画东西两壁。”的故事。更为精彩绝伦。读来满口嚼香,令人过目不忘,真正鬼神点评。

 

三、时势造就的奇人奇才

金圣叹别号鲲鹏散士,泐庵法师。他喜好佛、道,评说多以禅入理。从二十岁起就给人占卜问吉凶,主业应是个算命先生。当时请他扶乩的多是达官显贵,凭此名声显赫,他却是性格直骜,口如刀剑,把当时名流都不放在眼里,嬉笑怒骂,由他作弄。以致后来只能退入书房,专心读书作评。他成长于明清交替时期,有着文人固有的清高和自傲,无缘仕途。一方面不愿苟合,不能变通,另一面对学问却有着真知灼见,弃浊扬清,不拘一格、不谄不媚的铮铮铁骨,从而使得他在评点时具有独到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以及鄙斥世俗、批判伪学的勇气和胆略,和恣意畅快,神采飞扬的风采。

金圣叹点评《水浒传》《西厢记》《杜甫诗》等才子书,处处可见他的欣赏和崇敬,字里行间几乎到了膜拜的程度,尽管如此,他也并非都是溢美之词,也不被圣贤圈囿。评点的同时,他不仅对原句加以修改,而且大胆删减原著全本,比如他将《水浒传》后50回尽行砍去,《西厢记》判定只到“惊梦”为止。细细揣摩,这样的结尾更为悲壮,也更为醒世。他的文风、作风如同他的为人,耿直不屈,宁折不弯,而他本人的人生历程,恰好也是在正当壮年时,六大才子书未完时,突然被冤杀,震惊当时,无人不唏嘘。他未完的评批,他的人生,俱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感叹号!奇人奇才,令人可敬可叹!

 天地妙文:贯华堂六大才子书(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