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塘,红色土地里的乡愁

(2023-10-23 10:37:27)

潘塘,红色土地里的乡愁

阳光在树尖上跳跃,风在原野中穿梭。四通八达的村路,像一幅勾勒好的地图,在大地上画出优美的弧线。马路上,汽车与三轮车来往穿梭,开车人的身份随着手中的活儿不停地转换。驾驶汽车,他们跟城里人没区别;带上草帽,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当骑上三轮车出门的时候,他们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意人。忙碌中带有洒脱,洒脱中带有理性。任四季变化莫测,他们是一群守望者,眼睛眺望着远方,心,却独爱家乡的那片云彩。

忙碌,是村里人的表象,更多时候,他们手里忙着活儿,嘴里说说笑笑着,就这样在不急不缓中完成一天的生计。到晚上,三五村民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天,白天的疲劳,随着相互间的打趣烟消云散。一名身穿条纹体血衫的男人,把汽车停在自家门前后,扛起农用工具出门。当地村民介绍说,他可不是纯种田的,他是一名园林工作者。

潘塘,位于大别山南麓,是新洲区最偏远的街道之一,也是新麻交通要道的枢纽。当地主要经济来源,以粮食园林为主。勤劳是当地人的秉性,善良是当地人的本质。绿色田园中,有一座纪念碑肃穆宁静,它就是红色主题教育之地——苦水塘。苦水塘的水并不苦,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让人缅怀与思恋。烽火岁月里,23名无辜群众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二十余栋居民房被烧毁,他们用鲜血捍卫尊严,他们的血脉与泥土融合在一起,向远方延伸,召唤在外的游子们回乡创业。他们的灵魂变成了参天大树,变成了金黄色的麦子,变成了金灿灿的稻谷,变成了雪白的棉花,变成了村民餐桌上一道道新鲜的小菜。

红色文化是中华儿女在革命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精髓逝去的亲人们已经作古,他们生前的事迹被人们杜撰成文,争相传颂。德胜寺的纪念图片,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峥嵘岁月,是潘塘街人民在抗战岁月中的缩影。

逝者如斯夫,一切都已经过去,但一切从未走远。时代烙印,是刻进骨子里的记忆。田野上,趴窝着几款大型农业机械,一看就是收获后的歇息。秋天,正是收割的季节,有的农作为已被收进粮仓,有的还在田野中继续生长。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稻米,散发着汗水与泥土的芳香。仓库女主人介绍说:“今年收成好!粮食价格便宜。市场十几块一斤的稻米,我们这里只要几块钱。”

对于买米吃的城里人来说,不仅羡慕这里丰收的景象,更是向往耕耘收获的过程。一粒粮食被收进谷仓,要经过几个季节,几道工序。记得小时候父母收割稻谷完后,父亲又把田里漏掉的谷穗一根根捡好带回家,见父亲如此辛苦,我说:“别捡了,我今天少吃一点,行了吧?”

父亲说:“这不是多吃少吃的问题,要珍惜劳动成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体验过种植粮食的过程,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含义。瓷白色的稻米,是用黑色的汗水浇灌的。父亲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用机械作业,既轻松,又省事。机械种田,让村民能伸直腰杆,以舒适的方式享受耕作的过程。然而,因为地理地貌的原因,潘塘街每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这是当地村民一直挥之不去的困扰。治理干旱,要由源头上下功夫,寻水源,修水渠,做好基础工程。好在有当地政府做主导,有条不紊地带领村民寻找解决方案,每年,都能保证村民的农作物能占有市场很大份额。

现代农业,已经不需要肩挑背驮,信息时代,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与时俱进。有格局之人把当代经济用水区域来划分,喝海水的,喝江水的,喝河水的,喝湖水的,而他是喝塘水的。但凡能这样自嘲之人,一定有其胸怀与气魄。潘塘有土河,只要治理好,就能改变这座缺水的街道。此次行程稍有遗憾,在长河边长大之人,对水充满了依恋,这次没有一睹土河的地貌,深感遗憾。

花朝河湾,对于喜欢郊游的人来说,应该不会陌生。全国旅游景点的门牌大同小异,高大挺拔的垂柳,在这里,却是独一无二的。远看像瀑布,近看如发丝,婆娑庄重。它们既有顶天立地的气魄,又有小家碧玉的阿罗多姿。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花朝河湾独特的风貌。古人借杨柳抒怀,笔者借杨柳回忆往昔。小时候,家门前种植了两棵杨柳,一人抱不过来,是家人避阴乘凉的好出处。有天放学回家,发现树没了,连根都不见了,质问父母,树去哪里了?父亲说:“根系太长,延伸到堂屋,家里裂开了几道口子,怕水进到屋里。”

但其实这棵树被卖了,父母亲用卖树的钱,换回了几袋肥料。儿时的记忆在脑海里蔓延,家门前的树没有花朝河湾的杨柳魁梧,但我与哥哥学会爬树,全靠的这两棵树。后面老房子翻新与重建,栽的树再也没长大过。

十月的风带着温柔,秋高气爽的季节,在风景如画的乡间小路上走一圈,被浓郁的桂花香吸引着,心情如白云样悠闲。景在水中映衬,人在画中游,古诗词在脑海跳跃——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由进园的那一刻开始,沿路都有花香的陪伴,可以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相媲美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杨柳是乡愁,是儿时的念想,是剪不断的炊烟,是梦想中的家园。离开园区的时候,笔者再次回望池塘边的垂柳,温婉飘逸的柳条,正如潘塘人民生存的智慧,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始终保持蓬勃的姿态生长。相信在某个不期而遇的梦乡,还能见到这如锦缎般婆娑的杨柳,以及村民善良热情的笑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