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寄情思”系列散文之五:唐宋月影
(2024-09-19 22:58:08)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在唐宋的历史长河中,月亮如同一位多情的女子,时而妩媚动人,时而孤独凄清,时而苍凉无依,悄然营造出无尽的意境。她在诗人的笔下,流淌着浪漫的情愫,映照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仿佛是那亘古不变的见证者,见证着人间的风华与沧桑。
月光洒落在苏轼的天空,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随着他的仕途起伏与心情波动,或圆或缺,或明或暗。每一轮明月,都是他心中情感的折射,仿佛在诉说着他那豪放超逸的灵魂。苏轼,那个胸怀壮志的文人,曾在杭州任职,与太守陈襄携手同心,治蝗赈灾,造福百姓。夜深人静时,他独坐江边,心中涌动着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渴望,吟咏道:“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在那一刻,明月成了他心灵的寄托,照亮了他孤独的旅程。
然而,苏轼的月,亦有苍凉之时。国力不振,国势羸弱,他渴望奔赴战场,心中燃烧着报国的热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不仅是对理想的追求,更是对命运的挑战。他的豪情壮志在明月的映照下愈加鲜明,犹如那皓月当空,照耀着他不屈的灵魂。
在失意与离别中,苏轼的月显得更加空灵隽永。他深知人生的无常,亲友的别离让他感受到人事的悲欢离合。面对当空的皓月,他不禁挥笔而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仿佛在告诉世人,纵然人间万象难以尽如人意,亦不必为一时的离愁而感到忧伤。转念一想,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都是月光下的幻影。于是,他愿意以月为媒,寄托心中对亲人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宋的月亮,宛如一位睿智的哲人,教会我们珍惜眼前,领悟人生的真谛。她在诗人的心中,既是浪漫的象征,也是孤独的寄托。无论是豪放的呐喊,还是淡然的思索,月光下的情思总是那样动人,令人心醉神迷。让我们在这月色朦胧的夜晚,追随唐宋的月影,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