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2024-07-04 22:09:26)
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见面了。我们彼此还能认可现在的“我们”?用毛宁的歌来唱,就是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频繁地看到几个群里的我们渐渐老去的照片,我想代大家问问自己。

“老去谁知者,唯有镜中人。”余光中的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往往在不经意间步入老年,而这种变化最终是通过第三视角即镜来意识到的。这种写法,让我想起大学写作课时,徐光明教授给我们介绍的郭碧云同学写的一篇散文,它也是用镜子作为第三视角来发现女孩自己这一个羞涩腼腆、涉世未深的懵懂少女心思的,老师称角度新颖,我们被这种独到的构思所叹服。

一个人怎样,他自己说不算,因为我看“我”,视野不开阔;对面的“你”也不行,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红脸;只有“他”,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来仔细打量。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之中,往往难以逃脱主观的局限。正如柏拉图所言:“人们往往能看到自己影子的世界,而非真实的自己。”我们自认为的自我,往往需要内心来折射,而在这过程中,可能因为自我喜好、恐惧或者自尊而使自我这一形象变得扭曲。因此,自我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偏颇。

与此同时,当涉及到面对面的评价时,“你”可能出于礼貌、关系维护或其他社交考虑,难以直言其短。在这种情况下,真诚而坦率的交流就可能受到阻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指出:“孤独的时候,我们最接近真实;在群众中,我们最远离自己。”这说明在人际互动中,真实的自我往往被遮掩或者修改。

在这种背景下,“他”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旁观者,他们可以跳出这种主观和礼节的双重局限,提供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视角。正如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所言:“我们的疑虑,往往是由于缺乏观察。”旁观者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盲点,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反馈,帮助我们成长和改进。

然而,接受外界的评价并不意味着盲目接受所有的批评或表扬。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和吸收那些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意见。如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意味着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会知道如何从各种声音中提炼出真理,从而不被疑惑所困,不被忧虑所束,也不被恐惧所阻。

镜中的人儿,你的眼角已爬上了岁月的细纹,但那双曾经望着春光无限的眼睛,依旧明亮。

实际上,我们并未老,跑去六十一个甲子,我们也就是一两岁的婴儿,

像朱自清所说,刚落地,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的热烈期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