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简评
(2024-06-07 22:49:14)分类: 诗意写作高考作文 |
高考全国卷尤其是卷的作文题,总让人眼睛一亮。
今年的题目依然是一道出手容易出彩难、入手容易入道难的好题。
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们先观察一下题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主要意思是智能互联的信息时代,网上解决问题变得高效快捷。请注意“很快”一词。
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没有任何难度,这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事实。
“那么”一词,是顺着上文的语意条件,述说应有结果:“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少或不会少,甚至更多,命题者给考生留下了思辨的空间。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这道题目主要要求学生思考智能互联时代的“答案与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见,应该是与之有关的联想生发,并对材料的要点进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没有指定具体文体。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则是说,所选的观点(包括思想及自己的感受)一定要在材料要点所指的范围内。
上述这些写作要求与去年的命题完全一致。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如何立意与展开:
立意,也是简单的,你可以认为是越来越少,也可以认为不是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多。
那么,如果坚持问题是越来越少的观点,是不是算离题,偏题?
笔者觉得,如果能够自圆其说,持论平允,应该也是一种立意。
比如,虽然不排除某些方面问题并未减少,甚至增多了,但是在某些领域,智能互联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通道,汇聚了更多的甚至海量的信息,提供了人工智能高效便利的工具,确实是容易或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比如网上可以办,不用跑一趟,网上先办好,只要跑一趟的行政审批革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便很难以做到。而且,之所以觉得少了,可能是由于我们没有更多的问题追寻和探索。
但是,对有一定思想深度,能够深入开展思辨性思考的学生,或者说理性思维品质好的学生,他会选择问题不是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多这一观点。
现在,关键之处来了,到底如何展开?
学生能不能充分利用试题的启发性和开放性,展示其探究、思辨和创新的实力,就看他能不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说清,为什么在智能互联时代,许多问题的解决那么便捷,可是某些问题不是少了,甚至是多了呢?
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思考:
1.主观与客观
客观上讲,知识没有尽头,因此认知也没有尽头。
万物互联的海量信息,AI的高度智能化,帮我们加速了认知的进程;在推动我们解决眼前大量问题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更深层次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主观上讲,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永不止步,人类在 A1的帮助下获得越多的知识,就会激发出更为强烈的探索更深的认知的欲望,就会滋生出更多的设想和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又衍生出相关的问题,进而更加激发出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可以说问题探求永无止境。
2.浅层与深层
智能互联能够解决大部分生活、学习、工作、交际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有大有小,程度也有浅有深,小至购物找淘宝,作业问度娘,大至人工驾驶、航空航天;较为深度的是ChatGPT,它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论文、邮件、文案、视频脚本及翻译、编写代码等任务,人们利用ChatGPT人工智能进行内容创作、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丰富度。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些便利本身,要思考那些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隐私问题、道德风险等等这些更深、更重要的问题——有的不是仅仅靠技术就能解决的深层问题。
3.技术与情感
智能互联在技术层面上可以非常快捷、准确和高效地解决很多问题,你看播音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播音,一点儿也不会疲倦;你看,疫情期间咱们网络教育可以搞得十分丰富、非常生动,而且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不懂还可以不断回放。但是,问题又来了,播音机器人有人类播音员的演播亲和力吗?真人与假人,你是喜欢完美的假人,还是喜欢有时不免有点缺憾的真人?网络教育为什么总体上效果不如面对面的线下教育和教学?不在于网络教育能否及时双向反馈——应该说在技术上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是因为隔着屏幕的教育和教学,是不是就算是有温度的教育?物理空间是否隔开了心灵空间,松懈了师生间的情感纽带?因此智能互联技术方便地解决大量的问题,但是还要不要考虑更大、更多量的问题,诸如情感、真伪、心理等等问题?
4.术与道
人们借助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智能互联的发展虽然为人类提供大规模的便利——可以说是人类工作、学习、生活、研究、交流的利器,但是,说到底,还是“器”,是“术”,即本身就是工具。工具是用来达成目的的;工具只能用来解决工具层面应该解决、可以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社会现象包罗万有、生活天地丰富多彩,探索前景浩如烟海,其中“道”的层面,是工具层面较难解决的。如事关“三观”的价值判断的层面,这些问题不会随着工具层面问题的解决而解决,需要我们用前瞻的眼光,捕捉问题,找寻破解之道。
5.模拟与创新
人们说互联网是知识进去,知识出来,垃圾进去,垃圾出来。ChatGPT等人工智能,因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工智能简单模拟人类智慧的疆域。但是,智能互联本身能实现由“0”到“1”的创新吗?“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人教版教材必修上册24页),实际上,放眼历史长河,创新是人类走向发展和辉煌的宿命、使命和不竭的动力。即便ChatGPT等人工智能不断迭代、持续升级,解决了人类面临的大量问题,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弄出个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也不太可能捣鼓出个爱恩斯坦的“相对论”,同样,也不太可能创造出袁隆平的杂交稻和跳出加来道雄的鲤鱼池。智能互联越发达,人们对创新问题的探寻和追求越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越大、越多、越深入。因此,如果迷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人类是否会让智能互联遮蔽自身的创造之光?
以上是笔者所想到的一些浅近习见的切口,当然应还有其他合宜的角度。这些粗浅的想法,笔者采用范畴思考的方法,对少或者不少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根本原因,做了因果探寻,并从道理上证明自己的持论。
题目中明确提出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故此,我们在分析了原因之后,主体部分需要写面对“少”或者“不少”怎么办——进入解决问题的流程。有的已经在分析原因时附带提及。
现将相应的观点,约略地集中说几点。
比如:
反对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互联网、人工智能只是学习的工具,不是滋生思想懒汉的温床。互联时代,人要永远保持人的思想的清醒和思考的尊严。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互联网、人工智能主人,而非奴仆。学会甄别、学会选择、学会批判性思考。
创新开拓,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道高考题,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有时代感,又有前瞻性,旨在启迪思考,促进学生成长。且可浅可深,开放度大,自主思考空间广。可谓浅者可摸鱼捉蟹,深者则勇擒蛟龙——作为大型的选拔性考试,其区分度也得到很好的显示。
接下来,再说几点想法:
1.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题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测,完全体现了新课标的精髓,也切合了国家选材育才的大方向。
就本题而言,对“答案与问题”这一论题,只是提供了智能互联的思考前提,提示了或多或少两种选择。学生在考场环境下,在没有更多的思考凭借的情况下,要就“答案与问题”的少与不少,做出具有理据的判断和理由充分的证明,及我们应该持怎样的“问题态度”,委实是不容易的。
学生要能够从几乎没有什么问题的现象背后挖掘出深藏的本质性的东西,并能够条分缕析地把主张说通、说圆,说扎实,没有平时教学中的硬碰硬的长期的思维训练,是很难设想的。
这里,我们做了些因果关系的探寻,并以一对一对的范畴,作为思维的支架。这种因果关系的揭示,是突破议论文写作就事论事,囿于现象层面,难以拓展深化之屏障的重要手段。能就事述理、就事论理,应该是学生写作议论类文本的最重要的思想基本功。
我们教师可以结合像必修下153页《如何论证》这样的知识性、程序性“用件”,充分利用,深度开发——即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深入到具体的方法、路径层面,而非空对空地念叨诸如议论要深刻、证明要充分等“普通话”。
老实说,这篇文章写作时要举些典型例子确实比较难,“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似乎也用不上。其实,议论文类文章,除了摆事实,很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是讲道理,是科学分析,是说理。
2.教学评一致性
这里主要谈教考衔接。我们不要以为,高考试卷强化教考衔接,仅仅是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比如,实词考到课内的、某道阅读题与课内某个文本内容相关;更重要的在于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也就是我们要依标教学,用好教材,真正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本道写作题,与课本的内容确实也有点暧昧的关系。比如必修下《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但是单单就内容而论,关系不够直接,也不够大。
那么,学生考虑问题的路径是哪里来呢?很大程度上,应该来自课本。
我们前面讲到的5条简要的分析示例,即揭示现象背后的一些思考问题的路径,在我们的现行教材中大量的存在。
如必修上35页,谈到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为什么?他的理由非常充分:客观上,我国科学家拥有其他国家科学家所难以具备的有利条件(包括古老农业国,水稻种植历史长;种子资源丰富;国土辽阔、光温条件好;制度优越,合作攻关;党的正确领导),主观上他有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的决心。
韩愈《师说》中,为什么“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且“吾未见其明也”,其原因在于“小学而大遗”,小者句读也,术也,器也,大者,道也。
又如《谏逐客书》,作者用他国之宝物,比外(国)来之人才。实际上,这两种是不可以简单类比的。因为,物的价值是稳定的,而人还存在着主观性——在此还有对所服务的国家忠诚与否问题。聪敏如李斯其实清楚这样的不同,所以接着说:“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实际上,已经暗示,物与人是有区别的,人存在“可否”“曲直”的问题,需要秦王去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不仅如此,文学作品的阅读也能以文学(审美)的方式给我们理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