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推荐中新中学?
(2024-06-02 21:50:00)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编者按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让你组织语言向别人推荐你的学校,你会说什么?
也许你会说,学校环境优美;也许你会说,学校学习氛围好;又或许你会说,历年来学校成绩优异……
深圳市中新中学数学老师何庶则洋洋洒洒地写了五千多字,从真诚、慈悲、价值观、读书、规则、理想主义六个方面,郑重地向大家推荐了深圳市中新中学。
今天,名师说(mingshishuo)推荐何庶老师的这一篇文章,相信读完文后的你,跟师说君一样,会被这所学校的“美”深深吸引。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据说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谁是这棵树这朵云这个灵魂?于一所学校而言,核心就是学校的领头人:校长。校长的气质决定一所学校的气质。
深圳市中新中学王羲烈校长,官方介绍如下:
王羲烈校长
“作家,资深国学教师。历任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副理事长、北大新世纪附属贵港博雅公学创校校长、深圳中学深中书院院长。著有《深中教育故事》《寂寞英雄》,编有《汉文学读本》(上中下三册)、《四书王氏章句》等有关教育、文化方面的作品若干种......”
一言以蔽之,校长是个读书人。中新中学现在以“人文艺术见长,文艺青年天堂”为目标,可谓名副其实。
因为首先,校长本人就是一位资深文艺青年。他13岁开始写诗,15岁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4岁就出版长篇小说。最近我读到中新公众号他17岁时写的诗,已经是文笔粲然,才情洋溢。
学校为读书之地,读书人领头倒也平常。但我认为,首要影响中新中学气质的不是校长的书卷气,那是什么呢?我和王羲烈先生共事6年,入职中新一年多,容我慢慢道来。
知乎是个人人都可以接入的分享网络,本意是让人们便捷地分享知识。但虚拟的社交平台,放大了个人的内心世界,现实中的情绪无所顾忌地在网络中释放。
低成本、低责任,让知乎也成了某些人发泄情绪和抹黑对方的平台。深圳几乎所有的私立学校在知乎上都有各种吐槽和抹黑,没有一所学校的校长出来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和反驳。或许是息事宁人,或许是觉得不值得。
中新中学在知乎上也遭到了攻击,王羲烈校长没有姑息,实名实姓在知乎上洋洋洒洒数千言,历数中新老师们的尽职尽责,维护老师们的名声,并且警告那些隐藏的人,你们这样躲在龌龊的角落,用卑鄙的言辞释放仇恨是要承担后果的。
虚拟网络上的反驳并不能停止攻击,甚至让对手感到了被关注,将引来更大的攻击。但,没那么多思前顾后,是非对错,必须要说清楚。这是一个教育家的本能。
中新中学每周五下午的“中新大讲堂”,特别邀请各行业专家大咖来校讲座。曾邀请过著名作家南翔;深圳后院读书会创始人王绍培;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前《凤凰周刊》主编,著名纪录片人邓康延;著名摄影家、历史纪录片导演左力等等。
众所周知,高中学业任务重,每周花2小时听这些“闲篇”,有学生不理解,有家长抱怨。王羲烈校长的理由很简单——见识、视野比知识更重要。
他的学生时代,曾见到著名诗人席慕容,朗诵自己的诗歌时泪流满面,从而被深深打动。总有一个时刻,总有一位嘉宾,在中新大讲堂唤醒某一个灵魂。少做几道题少记住几个单词,亦是值得。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推己及人,又是一个教育家的目光长远。
中新老师还有一个教学之外的每周必修,在”知识星球“上传教育随笔,每周一篇,长短不限。
刚开始,我对此规定也有不满,老师们备课、上课、和学生谈心、和家长沟通等等,已然用尽全力,这又增加一个看似于学生无益处的内容。
校长说:“学生的成长还可以等待,老师的成长是迫不及待啊。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假如没有仰望星空,所谓的脚踏实地极有可能只是原地打转。”确实,当今时代,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相当重要,这种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写作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刚开始,有老师没有完成作业,就被邀请去校长办公室参加“写作指导班”。校长也没有批评,就是真诚的告诉你如何开头,如何收集素材等等。作家指导下的进步是明显的。如今,中新中学“知识星球”上,老师们的随笔有3000多篇了。里面有感悟、有温暖、有困惑,有一所学校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方圣兰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双料硕士,在知识星球的文章有理有据且文采斐然。她笑道:我的高中作文要有写知识星球这么认真,那我就是北大毕业生了。
王羲烈校长,在中新中学,怀着真诚,简单的做着正确的事。
人因性别分男女,因金钱分穷富,少年人因考试分数有了高下。开好车就是好人吗?分数低就是坏孩子吗?显然不是。
中新中学作为深圳的民办高中,生源不是那些“别人家的”高分孩子。我们的学生分数不高,有些娃活泼开朗,有些娃多才到艺,也有娃自卑怯懦,还有的甚至患有抑郁症。诚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娃的当下就是他一切过往的呈现。我们唯有欣赏或怜惜。
中新初创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从早到晚门庭若市,班主任们提心吊胆,连心理老师都快吃不消了。王羲烈校长上任,大刀阔斧,调整学校节奏、课程与活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启动一系列创新手段。两个月后,心理咨询室竟变得门可罗雀。一年后,近500人的学校,有抑郁问题的下降到个位数,其中三个长期吃药的学生,状态持续转好,居然恢复正常,遵医嘱不再服药了。在中国中小学生据说抑郁率达到24.6%的当下,此事宛若奇迹。
高中生一学期要学十几门课程,并不轻松。校长说,我们的学生们怎么朝气不足呢?看不到他们打打闹闹、跑跑跳跳呀。然后研究了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把三节一小时的晚自习缩短成五十分钟,这样学生就多了30分钟的自由时间,黄昏时的校园一下子有了青春的律动,有打篮球、打乒乓的,有围着跑道一圈圈散步的,也有少男少女坐在一起聊天谈笑的。还有学生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热烈的开展起来。
一呼一吸,张弛有道。这些细微的改变,却是因为有心的关注。
王羲烈校长实施的另一举措就是“导师制”,一个导师带十来个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如师如友。导师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又自我,有一个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的人来关注开导,一些小坎坷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我们的教师办公室,一下课就有学生涌过来,围着老师叽叽喳喳,说着他们的小开心小苦恼。也有老师陪着学生散步,听学生谈家庭里无法逃避的难题,陪着就是安慰,陪着就是力量。
也许是因为“导师制”,学生与老师不是讲台与课桌的上下关系,这之间有更多的温度与理解。
昨日出门散步,在校门口遇到了教历史的邓俊龙老师,正抱着两箱子饮料进校园。我打个招呼,邓老师笑着说:我和学生打赌,他期中考试及格了就请喝饮料,没想到他真的及格了,我请全班同学喝饮料。邓老师去年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进入中新,质朴和善。邓老师的学识和率真,怎能不摇动另一朵云?
王羲烈校长深习国学,精研《周易》,以前在深圳中学任教时还开过《周易》选修课,大受同学欢迎。在中新,传说他从广西贵港校长任上重回深圳,难以抉择,曾占了几卦。
问:去中新中学好不好?
答曰:很好,速归,救人!
问:将来会如何?
答曰:大有庆也,你会救很多人。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象征味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中新中学开学之前,有两周的老师研修时间——就是一般学校所谓的“入职培训”。王羲烈校长请来了具有人文精神和教育情怀的学者、校长、教育家,来给老师们重建“价值观”。我摘录部分研修笔记呈现给大家。
教育传承人类文明,不仅是将来的谋生手段,更是人类文明序列里薪火相传的一段。
追求知识文化是美好的事情。
在人类知识领域,没有谁能掌握真理,只能无限接近真理。
如何读经典?如何读国学?
一个人走到圣贤那里,要素面朝天。见孔子,中间不要有第三者,带入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要有一些看法,书才与自己有关。
经典如同一个公式,代入数值,也就是代入自己的生命体验。
胡立根老师
智慧才是力量,知识分子用知识最终把自己消灭了。
世俗自主的时代,自主选择的时代,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心灵的时代。
学习的核心不是听课。学习的第一要义是阅读。如果没有反思的时间,就是洗脑。
在中新中学是最容易出教育家的学校,我们可以做一些个案研究,比如学生观察笔记。
去反思,不要约束自己,一切反思都可能导致自我否定。没关系,要反思。
袁卫星校长
人与人的尊重。
尊重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绝不拖堂。
要保护学生,给学生一转身的台阶,给人改过的机会。
学生的状态大于方法、大于努力。
做一个用学科来教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学生学科的老师。要跳出学科做教育。
王建利博士
中美教育的异同
一匹千里马拉一年石磨之后,就会认为自己是一头驴。
做正义的事情,做对的事情,很多资源力量就会随之而来。
十万个问题就会有十万个学习机会。
王绍培老师
读书、教育与成长
有些事情需要举重若轻,而有些事情需要举轻若重。
我们要认识自己是谁,我们要什么?我们喜欢什么?
自己是自己的目的。
教养是一种程序。
阅读是个自私的事。要读有那种能创造陌生感的书,去遭遇陌生,与伟大相遇。
阅读,也是遇见。遇见老师,老师是帮你节约时间的人。
遇见贵人,关键的时刻的点拨,拉你一把的人。
遇见爱人,美好的恋爱,能疗愈人生。
遇见朋友,帮你分担、分享,还能帮你一些小忙。
蔡兴蓉老师
走在孩子的后面
在上帝眼里没有老人,只有孩子。
教育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学是人与知识的关系。
老师是一个能幸福的人,能感知爱的人。
所有的知识都指向灵魂,知识和信仰是一回事。
教育是呈现,不是引导。
教育本身就是人生。故事在哪里?知识点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成就感在哪里?
孩子来学校是来生活的。教育就是一种生活。
要想一切的办法,制造故事。教育的艺术是什么时候给答案,怎样给答案。
在中新中学,被“植入”这样价值观的老师,能不是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吗?
读 书
王羲烈校长谈读书不外乎两种开场白,其一:我假期无聊,就看了某某书,哎呀,不错,有意思,你可以去看看。其二: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直到我读了某某书,豁然开朗,原来是这样的......
偶然去他家做客,他家中藏书五六千册,他说:“主要是给书住,我是客人。”到中新当校长,一年买了1000多本。去翻他的书架,各类书籍都留下了红笔或黑笔的手痕,有时还有批注。
他自称他的读书等于别人的打游戏或打麻将,属于娱乐消遣,无需严肃认真,是一件好玩和满足好奇心的事情。工作再忙,他一年也要过目两三百本。
中新中学公众号,前一段发了一篇王羲烈校长《2021读书记》,那仅是去年读过的一小部分。可这一小部分,已经涉及到小说、诗歌、哲学、评论、历史、日本研究、金融投资、传记、教育、管理、政治、传播学......
开卷有益,益处自不必细说。中新校园到处是书,图书馆24小时开放,连图书管理员也不设,自行取阅,自行归还,庭草无人随意绿。教室走廊,宿舍走道,都有书架,摆上了各类书籍。
刚开始,那些书少有人动,慢慢的,书开始飘走又飘回,只是旧了些颜色。有些书来来去去的次数多些,有些书躺在那里无人光顾,蒙上灰尘。你读与不读,书就在那里。
中新中学每周有一次“大观读书会”,周二三四下午最后一节课,没有课的老师们聚在图书馆,分享读书感悟。分享状态下的思想输出,是读书最好的结晶,不仅能带来内化的加速,也能带来思想的共鸣。老师们的读书会,也是学生们的榜样。
前几日我和老闺蜜聚会,她问我最近看了什么书,我说这段时间在研究留日方向的数学教学,时间紧得很,没怎么看书。然后我就数了数这段时间读的书,哎呀,我感觉没怎么看书,还读了五六本呢。你看,一朵云推动一朵云,我不知不觉也将成为读书人呀。
真诚,慈悲,书卷气——这是校长的气质,也是中新的气质。当然,这只是中新中学的一面,中新中学还有另一面:规则。
十五六、十七八的少年们,体内有着巨大的能量,若没有规则,他们的破坏性和建设性都无法预估。
中新中学学生,入校第一天都会收到一份《学生行为准则》,准则有十个方面,比如知礼、学术诚信、课堂秩序、手机电子设备、零食规定、校园安全等等各方面作了符合常识的明确规定。
比如手机的管理,这是每一个家庭、学校要面对的难题,网络技术和网络内容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幻觉,让少年人很难自律的控制时间,这就必须借助规则。
中新中学图书馆门口有一台检测仪,和地铁站的差不多,手机是不可以带入教学楼宿舍楼。到校后第一时间手机交给督导老师(班主任)集中保管,某些课堂或是社团活动需要手机,由督导老师发下去,使用完再集中收上来。
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和这些熊孩子在规则内外纠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新中学德育处主任就是一个和熊孩子斗智斗勇的人。魏晓敏主任,是一位95后好看的姑娘,她给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美”,这和德育处主任大嗓门到处吼学生的形象反差太大了吧。
就是这位好看的姑娘,温和坚定地维护着学校的规则,如有哪个熊孩子越界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晰摆出来,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罚的处罚。得了处分也有机会做义工,把处分慢慢撤销。这份得罪人的工作,或许不受学生们待见吧,可是魏晓敏老师依旧是学生们口中的“魏总”。
还有少数学生,你不知道他之前经历过些什么,很难遵守学校规则,很难适应学校生活。教育的局限性让人无奈。这样的孩子按规则需要劝退开除。中新中学前后一共劝退了8名学生。
王羲烈校长说,开除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让孩子去社会打磨,或许更符合他当下的状态。这些被劝退或休学的孩子,学校都给了家长们详细的建议,去公司打工或是转学去到职业学校等等。对这些孩子,老师们依旧抱着惋惜和期待。
中新中学是一个怎样的学校呢?
她试图看到学生的过去,理解并关注学生的当下,更着眼学生的未来。她是一个共同体,有温度,有规则,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她是一颗被摇动的树并摇动着另一颗树,她是一朵被推动的云且推动着其他云,她是一个个被唤醒的灵魂且唤醒着其他灵魂。
在中新的每一间教师办公室,你都会看到这样一段话:
等到退休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未曾虚度年华——有许多青春因我而美丽,有许多生命因我而绽放,有许多人生因我而精彩。我们因成全别人而成全自己。我们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结为兄弟、姊妹、战友......我们将在彼此才华的光芒里互相照耀。”
选学校,是选一个圈子,选一种文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新中学是一所创办两年的新学校,尚有许多不足,然而值得期待。
赤坳河边,燕子岭畔。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春花多娇媚,春风有王气。
我郑重向各位推荐深圳市中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