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4-05-04 17:06:00)
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


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是多少人的愿望?

这句话,正是出自苏轼千年前写的:“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词中。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工作,漂泊他乡,忙忙碌碌,或遭遇逆境,尝遍艰辛。不管,你经历了什么?走了多远?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希望你依然保持当年那颗少年的心。

人生不同的阶段,对这句话的理解各有不同。你知道这句话背后的动人故事吗?以及它的深意。

苏轼是九百年来最有灵魂的诗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一生生性豁达,为人率真。

他也喜欢美食,喜欢交友,喜欢游历山水,充满了亲切的烟火味。

很多人感叹时光飞逝,人生匆匆易老。而他告诉我们:“谁道人生无再少。”

他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

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思的美好。

我们爱苏轼,不仅爱他的灵魂,更喜欢他带给我们的那份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品读苏轼的诗词,你会知道,即使人生有很多的磨难和坎坷,一辈子要经历太多的成败荣辱,起起落落,那又如何呢?这些都是人生的常态而已。

如果你无法超脱生活的不如意,你就无法真正的轻松愉快。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此处心安是吾乡”背后的动人故事。与他的好朋友家中的一个很漂亮的歌女有关,以及苏轼到底要表达的心境?

1

这句词出自苏轼著名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是苏轼写给朋友王定国(王巩)侍妾(一位歌女)的诗篇。

诗的前半部分是:“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苏轼用如此美好的诗句来形容王定国的侍妾,他笔下的这位女子,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似乎能看到一个真实有质感的女子形象。

苏轼笔下的这位女子,就是好友王定国的侍妾柔奴,柔奴如此美,却不是让苏轼最感慨的地方。

她美好的情操和高级的人品啊,才是最大的闪光点。为什么呢?

诗词的下半部分写道:“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看到柔奴,忍不住问她,你从遥远的地方回来,但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年轻更漂亮的,而且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还带着岭南梅花的香味。你在岭南的日子应该不是很好吧?为什么你反而变成这样的人呢?

而柔奴告诉苏轼,心安静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在故乡生活怎么可能不舒适呢?这样的回答呢,让苏轼是大为吃惊,也让苏轼对这个女子肃然起敬。

诗词中出现了“岭南”,古诗词中一提到岭南,大都与被贬有关,我们接下来了解下这首词的动人故事。

 

2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且很多人被牵连,他的好朋友王巩(字定国,是同一人,下文不再做注释),算是被连累的最惨的朋友,也是被贬的最远的,他被贬到了岭南。

岭南现在早已经是繁华富庶之地,在宋朝时期,当时的岭南,是个不毛之地,环境恶劣,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很多人长途跋涉之后,再也无法回来。

王巩被贬之后,仆人都纷纷散去了,只有留下了一个歌女,名叫宇文柔奴,愿意与他一起去岭南。

柔奴又叫玉娘,据说原本也是出生于古都洛阳的大户人家,年幼的时候就学习琴棋书画,颇有才艺和见识,后来由于家道中落,不幸沦落为了歌女,自从跟随王巩,一直被善待。

王巩去岭南的路上,真的是很惨。

苏东坡在写给王巩的诗集《王定国诗集叙》里写到:“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意思是讲:“王巩无辜受到牵连,这几年由于遭遇了这样的变故,他的一个儿子死在了贬谪之地,另一个儿子则在家中离世了,他自己和柔奴也是几经周折,几次差点病死,但他自始至终都无怨无悔,还经常写信给苏轼,安慰苏轼说他在滨州修行,一切安好。”

王巩与柔奴他们二人相互扶持,相依相伴,在岭南滨州,度过了漂泊的三年时光。这三年虽然看似漫长,但是呢,两个人是琴瑟和鸣,日子过得虽然艰苦,但是心不苦,也不觉得岁月漫长。

苏轼明白好朋友王巩吃了很多苦,对此,苏轼一直非常自责。

元丰六年,王巩终于北归,得以和好朋友苏轼重聚,两个真心相待的朋友相聚,没有推杯换盏,也没有阿谀奉迎,有的只是推心置腹,侃侃而谈。

其间,王巩叫来了柔奴献唱,在悠扬的乐声中,柔奴缓缓而歌,苏轼却惊奇地发现,虽然几经风霜,柔奴却丝毫没憔悴的神色,反而容颜愈加美丽动人,神采奕奕,这样的反差让苏轼十分不解。

一曲终了,苏轼试着问到:“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

没想到柔奴却莞尔一笑,坦然地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了这句话,深受震撼,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全词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里的琢玉郎,指的就是苏轼的好朋友王巩。整首词的意思是什么呢?

 

3

这是词的上阙:“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表明了苏轼的羡慕之情。

意思是:他说我常常羡慕,这世间啊,竟然有如此俊朗的男子,竟有如此用白玉雕琢出来的,这样温润的君子,就连上天都格外眷顾他,怜惜他,赐给了他娇嫩柔美且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

苏轼还赞美了柔奴的才艺:“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意思是:他说人人都说这位家人歌声曼妙婉转,才艺无双。风起的时候,就像是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一样,使炎暑之地也变得不在酷热,让人感受到沁人心脾的清凉。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有一句,曰:“诗言志,歌咏言。”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所以内心感受到哀伤的音乐便通过歌声抒发出来。歌者有了美妙的心境,才有可能有美好的歌声,而听者才能被打动。

苏东坡花了一整首词的上半部分,来描述这位美妙的女子。

岭南的磨难和风霜,不仅没有折损她的气度,更在她的举手投足之间,增添了安然的气度。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是多么安静而又充满力量,每次读到这句,都会对柔奴生出一份敬意。

生活里的风刀霜剑算得了什么?漂泊天涯又何足挂齿?只要此心安定,哪里都是吾乡。

柔奴,身处逆境,却安之若素的心态,让苏轼是大为吃惊。苏轼写下此心安处是故乡,虽然是受到柔奴的启发,其实,也在表达着他自己的情感。

对于苏轼而言,他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

他也曾跨越大江南北,颠沛流离,每到一处,风土人情都大不相同。苏轼并没有自怜自艾,他用心发现别有一番风味的美食,穿上便衣去田里劳作,他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世人千年。

苏东坡整首词,都是在为最后一句做铺垫,此心安处是吾乡。

风霜岁月催人老,可是柔奴,她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吃了那么多的苦头,回来以后,反而显得更年轻了,微笑时,笑里似乎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问她,在岭南的日子应该不是很好吧,她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论生活遭遇了什么样的磨难,只要一个人在生活中,有美好的心境,纵使万里归来,依然可以颜如玉。

 

4

轼整首词,最经典的就是最后的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处于不同的阶段,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会不一样。

有人说成年以后,故乡就只剩冬季了,因为呢,一年到头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

一开始我所理解的重点在“乡”这个字,因为我们都有故乡情节,每逢漂泊在外,常常会思念故乡。我们固有的观念里,对故土,对家有着特殊的感情。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或者是变化,谁又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家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呢?

人,每逢举家搬迁的时候,总是要经历强烈的心理斗争。因为要离开熟悉的城市与街道,熟悉的人。

就像《庄子》里讲的:“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

意思是:你没有听说越国那些被流放的人吗?刚离开家乡几天,碰见老朋友就十分高兴;等到离开家乡一个月了,碰见过去见过的人就很高兴;一旦离开家乡一年了,只要碰见和家乡的人面貌有点相像的人就高兴了。这不就是和家乡的人离开越久,对家乡的人思念越深吗?

如今,我们都怀揣梦想,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来自于小城,总想到更大的城市去实现我们的梦想,当我们决定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其实家乡也就变成了故乡。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段初到大城市的心路历程,就算你已经在大城市生活了很多年,但是初来乍到时的心情,相信你永远也不会轻易的忘记。

当时,可能充满了激动,又有过忐忑,充满了向往,也满怀憧憬,也陷入过忧伤。华灯初上,远处的每一盏灯都是一个温暖的家,但我的家在哪里?陌生的城市里,能否有我的立足之地?

相信这段心路历程,你我都曾有过。

故乡给了你生命,他乡给予了你温暖和你想要的一切。当你真正的从心里去接纳了他乡,然后去走进去,理解去融入他乡,隔阂也就不在了,他乡也就成了你真正的故乡。

其实不管是古人,还是今天的我们,生命中有太多的无奈,条条人生路,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从一乡到另一乡呢?为生活为幸福四处奔忙。

陶渊明说:“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人生如浮萍,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的飘到了一个地方,说不定哪天,又飘走了。自愿的也好,无奈的也罢,都是一样的要漂泊,所以没有人会永远的一直在家。走出了家,在漂泊中,我们寻找的其实就是安,一种安定感,可是何处是安呢?

再深入一步,你会发现,真正安的地方不在乡,不在家,而在心。

 

5

曾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曾说过:“我们都喜欢找家,因为有家,心才能安定,但是我们定义的家,大多都是由血缘关系所形成的那个家。”

他说:“母亲2,000年去世,06年父亲也走了,在他父亲走的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他曾经天真的以为,那个长久存在的家没了,于是他就想,那我们的家在哪里,在你心里,所以最后找的是心。”

为什么要找心?

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关系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人能够真正意义上陪伴我们一生,那些我们喜欢的,爱的,以为自己能抓住的,总有一天,都会在某一刻离开。

我们总是会把目光放在外界,在那些分分合合的关系里,去祈求安定感,却常常忘记了,那个能够永远陪伴我们的,并且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会永远爱我们的,是我们这颗心。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虐的伤痕累累,无法喘息,在一些痛苦的时候,彷徨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们需要的都是心的安宁。

感谢苏轼的诗词,能够让我们的灵魂找到了一片栖息地,让每个流浪的人得到抚慰。不管我们的脚步走到哪里,都应该记得“此心安处是吾乡。”

所以,心才是我们唯一的归处,无论海角与天涯,心安即是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