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鸟鸣春,清明将至
(2024-04-10 19:38:32)分类: 大气人生诗歌 |
寒食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北宋]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留言」:清明将至,你想念谁?
有一个快乐的苏轼,也有一个痛苦的苏轼。
在快乐那边,我们看到他津津有味地品尝美食,喝酒,赏花,和朋友聊天,愉快地睡觉。在痛苦那边,我们看到他绝望地被囚禁在监牢里,被差役折磨,在极度匮乏的生活里苦苦挣扎……
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寒食节,苏轼在黄州写下这首诗。雨势凶猛,长江暴涨,风雨飘摇之中,苏轼的小屋如一叶小舟,似乎随时会被冲走。
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这满目萧条和凄凉之中,苏轼喊出了:“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君王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也不能前去吊祭。在黄州,他是戴罪之身,没有自由。作为儒家士大夫的一员,侍奉君王和奉养父母,为两大责任。但两者对苏轼来说,都不可得。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是苏轼绝望的哀叹,是一个生命在时间和环境重压下的无奈和绝望。
苏轼在黄州写过另一首《寒食雨》: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同样是虚无和绝望的底子。苏轼悲叹: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而自己有限的年华也将变成一片荒芜。
苏轼是乐观的,然而,理解痛苦的苏轼对我们也十分重要。他经历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但仍然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他完成了生命的超越。这不容易做到。
如何让生命保持持续的丰盈?如何在顺境和逆境中,在春天和一年中其他任何季节,都葆有活力,找到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意义?苏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