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教学备课路径探析——以《花脸》共同备课为例

(2024-02-20 16:53:04)
分类: 灵动课堂学海观止(初中)

 

                                阅读教学备课路径探析

                  ——以《花脸》共同备课为例

原创 赵晓霞 王荣生

 

   阅读教学与一般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包含着认知性、文化性,甚至伦理性存在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对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备课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路径。一方面,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要“从文本中来”。不同文本具有不同“期待视野”,且语文能力有着“随文而教”的特点,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去“贴标签”和“惯性知识”之蔽。另一方面,“到学生中去”是将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起点,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水平,反思“教什么”到“怎么教”的契合性,从而达成阅读教学备课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把握和落实阅读教学的备课原则,体现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基本策略?冯骥才《花脸》的备课研讨是一个典型案例。201610月,笔者与来自重庆的8位骨干教师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展共同备课,在不断商榷质疑中,获得了全新的文本阅读体验和备课体验,其备课路径和方法值得研究反思。

一、初读文本,思考“教什么”

《花脸》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入选北师大版和沪教版语文教科书,分别位于“往事”和“同龄人的故事”主题单元。讲述了“儿时的我”喜欢花脸的一段故事。对于一篇课文来讲,往往承载着多方面的知识,其中既包含语文经验,还包含生活经验。首先摆在老师面前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问题,即这篇作品应当教什么呢?按照体式来讲,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这一点老师们都较为认同。经过老师们独立的阅读和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

杨老师认为,教学的关键点应该有四个:了解“花脸”的民俗文化的内涵;理清文章叙事的线索:买花脸-戴花脸-演花脸-受罚;体会文章“我”的情感变化;反思文章主题,童年的快乐要不要节制?

贺老师提出:他从这篇文章读出了淡淡的忧愁,因为文章结尾说“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因此,教学目标是理解“我”儿时的自由和禁锢。

文老师提出了两个方面:体会作为男孩的“我”对花脸的喜爱;理解作者对“花脸”所承载的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的眷恋。

对于不同观点,老师们相互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是因为每位老师都有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教学经验。例如文老师读到了“童年的快乐”与贺老师读到的“淡淡的忧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老师们从各自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出发,都从文本当中找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即便激烈争论,也难以对“教什么”达成统一认识。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在于文学类文本的“先在结构”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读者带着自身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期望走进文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在于语文能力有“随文而教”的特点。老师们谈到,他们很少在没有教参和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备课。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对于以上几位老师的阅读结果,有没有哪些内容是“贴标签”或“惯性知识”使然,遮蔽了“这一篇”的独特内容呢?带着几位老师初步阅读的矛盾处,笔者提议,既然教学关键点都蕴藏在文中,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逐段勾画文章中应该教授的关键词句和内容;并思考之所以选择教这里的依据。

二、细读文本,提炼“教什么”

关于如何提炼“教什么”的问题,王荣生教授提倡教师备课时“划颜色”策略:“划黄颜色”旨在寻找“可教的”关键点,如关键词句和重要手法等;“划绿颜色”是在“可教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学生学习“困难处”。老师们带着发掘“可教的”和“困难处”的思路展开文本的教学阅读。

陈老师认为“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却有大将威壮不凡的气概,神奇得很”是关键点,因为这里的“却”字表达了孩子对“花脸”的喜爱,“却”之前都是客观描写,之后是表达强烈主观情感的描写。这是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之一,而且“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描写在文中比比皆是。陈老师关键点的确立对我们的启发是,阅读散文需要教师对语言敏感,而做到敏感不仅要品味涵泳,而且还要有“主观\客观”描写的知识作为支撑。

老师们对该篇作品理解的突破口,是在讨论到“这刀!这花脸!”时发生的。文章前面3自然段也都在写“我”对花脸的喜爱,但到了第4自然段中卖花脸的小锣锅儿才告诉“我”这是关公。那么,“花脸”和“关公”是怎样产生联系的呢?老师们随后对这个“矛盾点”展开讨论,进而将“一个男孩儿的英雄梦”的线索引了出来。在“小关公是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的统领下,老师们迅速串联了文中小关公“我”由“形”到“神”的逐步丰满的过程。

当老师们研讨到这里,都显得非常兴奋。因为他们超越了泛化的教学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文本研读,发现、创造并确立了“这一篇”《花脸》独特的教学内容,即“理解关公形象由形到神的逐步丰满过程”。这一过程中,老师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备课体验和收获。

三、再读文本,确立教学目标与内容

老师们共同将这一篇文本的教学关键点确立为对“儿童视角”下“我的英雄梦”的理解。但作为教学目标来讲,还需要细化。老师们再次回到文本,开展细读,梳理“小关公”的“发展脉络”。在该线索统领下,让我们“看”到了文中“我”如何从一开始喜欢花脸的懵懵懂懂、到通过“这刀!这花脸!”的形象标配达到与关公的“形似”、到通过舅舅讲故事丰富关公精神内涵达到“神似”、再到照镜子儿童眼里“大关公”和“飞骑而下”演关公的“神形兼备”,最后“梦碎”,“狼狈而逃”的过程。在故事一步一步的推演中,成就了一个男孩儿的“英雄梦”。这些故事的背后即是“我”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是由“威壮不凡”到“可怜虫”的情感变化脉络。

通过文本细读、质疑讨论,小组最终达成共识,明确了本篇的教学目标:理解关键词句,分享“我”“英雄梦”的人生经历;体验“我”独特的情感变化;品味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语言。从初读提出“教什么”的分歧,到最终目标的确立,是在老师们对文本展开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研读最直接的价值,就在于反思备课过程当中:应该如何立足文本,如何生成“这一篇”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只有当老师在备课中“读懂了”文本,才能“看见”这一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而推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立足学情,设计“怎么教”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教学是嵌于有目的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这事件既有外在的,如印刷页码的呈现、教员的讲解或一组学生的活动中的事件;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事件,如指引注意、复述、反思与监控进展情况。[1]那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内容之后,就应当着手设计“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也就是准备如何将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以本组为例,围绕这三个目标,要分别确立相应的教学活动。如目标“理解关键词句,分享“我”的“英雄梦”的人生经历”,所对应的教学活动有两个,即“默读课文”和“完成学习单”,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实现目标的达成。这一教学活动设计图,既包含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又包含了教学活动和步骤。目标之间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每一个目标的达成又依赖于教学活动和步骤的实施。由此一来,在该支架的引导下,语文教学活动成为有的放矢的过程,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交流、讨论等活动,逐一实现本篇的教学目标,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反思关系,“目标”与“活动”的契合性

在本次集体备课的各组交流当中,当教学活动设计出现争议时,往往需要回过头去重兄和反思教学目标和活动选择的契合性。正如泰勒所言美国安德森教授提出,“不同类型目标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2]。例如“背诵全文”,其目标属于“事实性知识”,因此用“记忆”的活动展开;对于“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属于情感类目标,因此用“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而且要明确“行为”所对应的“内容”,这正是泰勒所提出的“指明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行为和要在哪些内容或领域中运用该行为。”[3]

在《花脸》的备课中,有的老师们提出“民俗”“年味”“关羽”“忧伤”等,要不要教呢?其一,“民俗”。本文的作者——冯骥才先生潜心民俗,那么他儿时戏耍“花脸”的故事,是不是本身就暗含着作者对于日渐没落的民俗的某种怀念?其二,“年味”。“我”之所以获得独特的人生经验,都是因为“过年”,“年俗”是重要的推动因素。第三,“关羽”。作为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内涵的人物,要不要介绍呢?而且文章中还出现了“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等故事,会不会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

对于这些内容要不要教?还是要追问其背后的理据。这就回到了前面所提出的标准:阅读文本尽管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如何取舍和提炼目标和内容,要看“这一篇”的文本特征以及学生的学情,也即“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语文就没有了边界,反而失去了抓手。对于以上问题,是不是应作为本篇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反思冯骥才先生写作的目的,是介绍民俗吗?或是表达对年俗的回味?抑或是表达他对关公的喜爱?我们还需反思,学生现有的阅读经验和能力处于什么程度上,如“关公”的文化背景,尽管这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但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且对理解文本构成了一定的障碍,那就得考虑在教学中如何补充的问题了。

因此,阅读教学备课最不易和最关键之处,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把握,以及如何把教师所理解的内容转化成学习者的智慧和动机[4]。正如泰勒所言,“对目标的陈述要清晰得足以运用于指导对学习经验的选择和对教学的设计”[3]。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的转换,要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三种实践”。在备课过程当中,教师一方面要思考不同文本具有的“先在结构”,尤其文学类文本具有丰富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特点;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从学生阅读的困难处着手,随文教学相关知识,进一步将内容转换为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能力。对教师阅读教学备课路径的探析,正是确保学生认知性、文化性、伦理性、存在性阅读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2] []安德森 等著,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3] []Ralph W. 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4] []舒尔曼著.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M].王艳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作者]:赵晓霞,1979年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王荣生,1960年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向文中提到的来自重庆的八位专家型老师致以诚挚问候和感谢!

(本文节选自赵晓霞、王荣生:《阅读教学备课路径探析: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2期。引用敬请注明出处,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花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