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2024-02-07 22:55:13)分类: 大气人生散文 |
“兔年”尾短,“龙年”将至,自然要说说龙了。早在先秦,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将干支纪年之十二地支里的“辰”与“龙”联结起来,这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上就可以找到明证。而在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种动物中,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犬、豕这十一种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唯独龙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神灵”,但它是中华民族祖先敬畏的昊天形象化之物。盖因先民信仰天道,认为天主宰人与万物,然而天是无形的,“其大无外”(《庄子》);“道”又是“惚兮恍兮”的,“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
为了把握“道”的“周行不殆”的规律,先民将生产生活中的很多认识都做了符号式的记录,从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察天象,以了解时序的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以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人文”与“文化”的概念和思考便开始指导先民的社会了。
先民用最简单的符号“-”与“- -”,来表示天地万物“一阴一阳之为道”,又用其三叠的卦象符号来表示“三才”——天、地、人,由此组合成八卦——乾天、坤地、巽风、震雷、艮山、兑泽、离火、坎水八种符号,又加为六叠的六十四个卦象符号,并分别附上卦辞和爻辞,用“形象思维”的文字来表述“抽象思维”的三才规律。在这六十四卦中,当然要将最敬畏的天——乾列为首卦,其符号“”称“六爻”,每爻都附之以爻辞,于是龙的图腾文化出现了。先民用心目中有形象的“龙”,来表述无形无象的乾天之道;用七段“龙”在天地间的生态变化,来表述天道于不同时空境况下的变化。例如第一爻“潜龙勿用”(潜伏的龙还没遇到展用才能的机会),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腾在广阔的天空,正是利于大有作为之人出现的时刻)。篇幅有限,恕不一一列举了。三十年前,我参照1973年后出土的帛书《易》与竹简《易》,调整传世(今本)《易经》的经文,并译成白话文,附上四百五十幅白描插图,出版了中国首部《易经画传》,“乾”之“龙”即详载其中。
乾卦“六爻”皆阳,先民遂将动物中极具阳刚之美的“部件”——巨蟒之身、骏马之姿、猛虎之肢、雄鹰之爪、大兽之头、巨鹿之角、猛兽之须毛……共同聚合成人们随处可见的飞龙、坐龙、卧龙、盘龙的形象。
当然,这尊中华民族公认的龙,其形象是有一个演化的过程的。六千年前的彩陶上那似蛇非蛇的龙,红山文化的“C”形无肢的龙、平嘴短首的“猪龙”,还有河南濮阳的蚌塑龙,它置于“东白虎”的对面,自然是“西青龙”的明证了!至于汉、唐、宋以来的诸龙形象,基本定型,今人一目了然。
既然龙在中华文明中成为至高无上的图腾形义,也就意味着它是最上乘的比喻。司马迁的《史记》曾载孔子拜见老子,聆听老子的教诲,事后他对弟子们感叹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竟是孔圣人心目中的龙啊!
总之,千秋以来,龙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由此衍生出的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尽可放笔成书,挥洒成画。仅见于文学作品中的龙,就不胜枚举,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说书艺人们在《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中,借曹操之口对刘备所述的那个“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言辞掷地有声,一口气诵读下来,又何其壮哉?
随着腊月的到来,年关将至,我们即将迎来2024年的农历新年,也就是甲辰龙年。与其他十一个生肖动物不同,龙是唯一一个虚构的神灵动物。关于龙为何能够入选十二生肖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人认为龙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的中华儿女会经常提及自己是“龙的传人”,这固然与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有很大关联,但究其深层原因,则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有关于龙的集体记忆密不可分。那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图腾,又到底赋予了龙什么样的美好寓意呢?
龙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它以其独特的外形、深邃的内涵和崇高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华夏儿女的文化记忆中。
龙的外形,融合了蛇的灵动、鹰的锐利、鹿的优雅和鱼的自由,形成了一种既强大又美丽的生物形象。它的身躯蜿蜒曲折,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它的鳞片熠熠生辉,宛如星辰闪耀在夜空。这样的形象,不仅令人感到震撼和敬畏,更让人心生向往和追求。
古人对龙的崇拜,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在他们看来,龙是掌管天地万物的神灵,拥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能力。因此,他们将龙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它的敬仰和祈求。无论是庄严的祭祀仪式,还是精美的龙纹图案,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敬畏。
而龙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勇敢、智慧、团结和进取,这些品质在龙的传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伏羲氏的画龙点睛,还是龙王的慈悲为怀,都展现了龙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质。这些精神品质也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因此,龙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外形和古人对其的崇拜,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崇高精神。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辉煌前景。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龙都是一种永恒的图腾和精神的象征。
为什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千百年来,人们不仅把龙作吉祥的化身,也将其作为成功与荣耀的象征,更是蕴含了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不断代,正是源于华夏儿女对其精神内核的坚守与传承。苏武牧羊历经十九年回朝,所坚守的是忠贞不移的精神;玄奘西行终求佛法,心中是不畏艰难求知求真的精神;郑和七次下西洋,支撑的是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历史长河中的种种所凝结的正是龙之精神的体现,在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在信念中传承。
在新的时代,龙的精神也在不断呈现新的演绎,表现在中华民族爱国奋进、和平友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中。大国重器与高新技术的研发创造,展现的是我们的创新自强精神;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热潮,是文化自信觉醒的爱国精神;体育赛事屡创新高与国际实力越发强大,是拼搏向上的奋发精神。如今的中国人正是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中延续着千百年来的龙之精神,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
正如《易经》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龙在几千年文脉传承中赋予中国人之砥砺奋进精神,一代代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传承中生生不息。龙所容纳的深厚文化底蕴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