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为什么选择了《七步诗》?
(2023-12-29 22:02:39)分类: 大气人生诗歌 |
马斯克为什么选择了《七步诗》?当然要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曹植的《七步诗》,出自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魏文帝曹丕勒令自己的弟弟曹植,在走七步的时间里写出一首诗来,如果没能完成,就将其处死。
悲愤之下,曹植写出了这首用“豆子”和“豆秆”来比喻兄弟手足相残的《七步诗》。
《七步诗》
魏·曹植
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运用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
兄弟阋墙,是最大的祸事。兄弟和睦,是家庭的喜事。亲情,与我们血肉相连,尤为深厚。所以,请用一生去珍惜。
这是《七步诗》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人知。
以致于,每当再出现兄弟不睦相残时,我们都会想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诗文经典不仅仅被一代代中国人传颂,也被翻译成了英语,被外国人引用。
例如,美国历届总统在访华期间引用中国古诗文,已经成了不成文的惯例。
1984年,里根在访华的欢迎晚宴祝酒辞中引用王勃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989年,老布什在访华的欢迎晚宴上引用中国古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引用《礼记》的一句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009年,奥巴马访华时引用中国古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不仅深受元首们青睐,中华诗词以她独具的东方诗意,也折服了不少外国网友。
在外国知乎Quora上,有不少帖子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歌是什么”,网友们的回答非常踊跃。
许多网友在下面分享自己喜爱的中国古诗词和诗人,被提到最多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此外,有网友说特别喜欢乐府诗集的《古诗十九首》;不少网友被《诗经》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感动;无数想学中文的网友请教如何学习中国古诗……
2020年,BBC更是推出了一部58分钟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fu: China's Greatest Poet),向英国观众“推销”中国的历史文化。
对于中国诗歌古老、绵长的历史,这部纪录片这样介绍: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跃的诗歌传统,上下延续三千年, 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
以上种种文化交流,不但能带给我们新的视角,而且唤起对自我的重新检视。
余光中曾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如何感受汉语之美?或书横平竖直,或研字中韵味,或品语中精粹,体味中华文化中的一字一世界,一语一乾坤。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在诗词中,我们看到了——
纵有千古的深度,横有八荒的大度,
平定天下的法度,和光同尘的仪度,
笑靥如花的弧度,金戈铁马的气度,
执子之手的温度,遗世独立的风度。
还记得东京奥运赛场上,那些神仙解说词吗?
“一剑光寒定九州。”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棹逍遥天地中。”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那些或激昂或失意的赛场时刻,配合着“中国式浪漫”的精辟之词,无不让人觉得运动之美、竞技精神之魅。
而当我们从赛场回到现实,那些美妙蕴藉的古诗文诵读,不独培养出典雅的表达,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当生活被眼前的苟且蒙住双眼,其实你所希冀的远方,就在那噙于口角、渗入魂灵、化作基因的一诗一词中……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我们虽身处信息过剩的时代,仍应带着对诗意生活的憧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守护初心。
触摸生活本真,传承中华文脉——
愿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能诗意地栖居。